“創建學習型班組,爭做知識型員工,打造行業排頭兵”這一奮斗目標,是企業基層班組適應當前社會發展和知識經濟條件下的必然選擇,更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兩個百年、美麗中國等一系列奮斗目標的積極響應和具體表現。因此,在企業的基層班組開展這項達標競賽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特殊意義。
“創建學習型班組,爭做知識型員工,打造行業排頭兵”是中國石油撫順石化公司合成洗滌劑廠BOPP二車間工藝丙班全體班組成員在開展“五型”班組,即“王海式”班組的創建活動實踐中的經驗總結。“創建學習型班組,爭做知識型員工,打造行業排頭兵”用極其精煉和非常簡單的語言,高度概括了企業現代班組的定位、方向、目標及實現定位、方向、目標所采取的有效方法、途徑和具體措施,是企業現代班組建設的本質和核心。在開展的“五型”班組,即“王海式”班組的創建活動中,工藝丙班的班組成員牢牢抓住創建活動的最核心、最本質的內容,深入研究和探索企業在新形勢下,如何才能“創建學習型班組,爭做知識型員工,打造行業排頭兵”的具體方法和有效途徑,經過不斷的實踐和歸納總結提煉,推介出一套新的方法,即“3435”班組培訓激勵法。其具體的形式和內容可概括為以下幾方面,即:
“三講、四爭、三在崗、五個一”,簡稱“3435”班組培訓激烈法。其具體內容可劃分為以下幾點:
1.“三講”的形式和內容
一講企業員工的素質意識和班組的整體意識;二講企業員工無私奉獻和愛崗敬業精神;三講企業員工求真務實和創新發展的思想理念。
2.“四爭”的形式和內容
一爭當崗位操作的技術能手;二爭當裝置設備的維護能手;三爭當節能創效的節約能手;四爭當技術創新的改革能手。
3.“三在崗”的形式和內容
一在崗是班組的成員所有的學習內容,必須在自己的崗位上完成;二在崗是班組的成員所有的技術技能培訓科目,必須在自己的崗位上展開;三在崗是班組的成員所有培訓效果,最終必須在自己的崗位上體現。
4.“五個一”的形式和內容
即一日一題,天天學;一周一講,不重樣;一月一考,見結果;一季一賽,動真格;一年一評,見成效。
這種“培訓技術不離廠、訓練技能不離崗”的班組培訓激勵法,在較短的時間內就取得明顯的成效。班組生產的產品達到了1.02噸/噸,班組生產的產品綜合能耗達到了355千克標油/噸;產品的合格率達到了100%;產品的優級品率達到了98.99%。班組的安全技術工藝、生產操作、勞動紀律等十項班組管理的考核指標一下子居于行業中同類班組之首。
“創建學習型班組,爭做知識型員工,打造行業排頭兵”的“五型”班組創建活動,從根本上改變了班組和班組成員被動接受培訓的狀態。在經過幾年不懈努力,使這個最初由下崗分流富余人員組成的“雜牌軍”變成了企業生產一線的“王牌軍”及行業中的操作勁旅。班組成員在多次技術操作比武競賽中獲得了技術狀元的稱號,班組成員全部成為了崗位技術操作的技術能手,班組成員多人獲得先進生產者的榮譽。值班長孫克巖被評為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的勞動模范,班組也進入到了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百個先進班組的行列之中,成為企業基層班組的一面旗幟和學習的典范。
“創建學習型班組,爭做知識型員工,打造行業排頭兵”的“五型”班組創建活動的深入和延伸,創新出了一整套全新的“聯動配套”的培訓方式和具有實用價值意義的“區域檢查法”,創建成果十分顯著,進一步的縮短了與創建目標的距離和差距。在基層班組各個崗位操作人員之中,彼此間面對面的相互直觀的講授操作方法和傳授操作“秘笈”,聘請生產裝置的技術專家及技術員、工藝員、設備員、培訓員、安全員、專責工程師等專業技術人員當教師,進行生產原理、生產工藝、技術設備等實物現場對照剖析,講解裝置生產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技術操作難題及相關的理論知識,通過同崗位的技術狀元、操作能手的手把手的高手傳藝、名師帶高徒、簽訂師徒幫帶合同等方式,“三位一體”的傳授實際經驗的相互聯動的培訓方法得到了基層班組成員的普遍認可和廣泛的推廣。此外,還有“創建學習型班組,爭做知識型員工,打造行業排頭兵”的專題創建成果,即“區域檢查法”,更加體現出創建活動的意義和顯著的成效。“區域檢查法”是工藝丙班在借鑒國內外BOPP生產裝置工藝技術和操作規程及方法的基礎之上,結合本企業由日本進口的2萬噸/年BOPP生產裝置的操作實踐,經過總結歸納和反復的認證而創新的一種技術操作的新成果。“區域檢查法”是根據BOPP裝置生產運行中的特點,把裝置生產過程的每一道生產工序和重要環節,按照班組成員每個不同崗位,定時間、定范圍、定內容、定項目、定標準,而進行的不間斷的循環式巡回檢查,并把企業基層班組的生產受控和現場的5S管理及QHSE管理體系的基本內容,全部揉進了“五定”之中。通過班組的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熟悉掌握裝置生產的操作技能,有效地保證了裝置的開工率,產品的優級品率,為裝置的滿負荷生產,及時排除設備運行故障,消除生產過程的各種不安全隱患堵塞漏洞,提升產品的質量、數量、降低成本消耗,培養全能的技術操作工人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