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遺失物概念分析
我國《民法通則》第79條2 款規定:“拾得遺失物、漂流物或失散的飼養動物,應當歸還失主,因此而支出的費用由失主償還。”與此相關的司法解釋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民法通則>的若干意見》第94條,該條規定:“拾得物丟失、毀損,拾得人沒有故意的,不承擔民事責任。” “拾得人將拾得物據為己有,拒不返還而引起訴訟的,按照侵權之訴處理。”
二、遺失物的拾得與拾得遺失物的法律效果
(一)遺失物的取得
拾得遺失物是所有權取得之一種方式。所謂遺失物的拾得,是指發現他人的遺失物而予以占有的事實。從定義可以看出,拾得遺失物在性質上是一種事實行為,拾得人不以具有行為能力為限。拾得并不當然發生動產所有權取得的效果,德國民法典就規定,雖然拾得人因拾得行為可以獲得報酬,但拾得人不能無條件地取得拾得物的所有權(只有在遺失物轉化為無主物質后才能發生先占取得)。在民法上,拾得遺失物可能發生無因管理、侵權行為和不當得利的后果,后兩者發生之情形為:拾得人違反法律規定而處置遺失物。
(二)拾得遺失物的法律效果
根據各國民法規定,拾得遺失物不能當然取得所有權,必須經過法律規定的程序后,才能確定所有權歸屬。根據各國民事立法以及民法學理,結合我國《民法通則》和《物權法》的規定,拾得遺失物的法律效果包括兩個方面:
1.拾得人的義務
(1)通知或者公示義務
根據我國《民法通則》規定,遺失物的所有權屬于失主,拾得人應當歸還失主。拾得人拾得遺失物后,應及時通知遺失物的所有人、遺失人或其他有受領梳的人認領遺失物。《物權法》也規定,拾得遺失物,應當返還權利人。拾得人應當及時通知權利人領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關部門。
(2)保管義務
因保管不善導致遺失物損失的,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物權法》規定,拾得人在遺失物送交有關部門前,有關部門在遺失物被領取前,應當妥善保管遺失物。
(3)報告及交付義務
不知所有人、遺失人或有權受領人或所有人、遺失人、有權受領人不明時,拾得人應當將拾得遺失物的情況報告有關機關,并將該遺失物交由相應機關保存。
2.拾得人的權利
(1)費用償還請求權
即拾得人因遺失物支出的費用,有權請求遺失物受領人償還。我國《民法通則》規定,拾得遺失物,應當歸還失主,因此而支出的費用由失主償還。《物權法》規定,權利人領取遺失物時,應當向拾得人或者有關部門支付保管遺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費用。權利人懸賞尋找遺失物的,領取遺失物時應當按照承諾履行義務。拾得人侵占遺失物的,無權請求保管遺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費用。
(2)報酬支付請求權
即遺失物拾得人請求遺失物受領人支付報酬的權利,大多數國家的民法持肯定態度,我國《民法通則》沒有明確規定,《物權法》也沒有對此作出直接規定,但在懸賞尋找遺失物之情形中,規定了“按照承諾履行義務”。我們認為,規定拾得人的報酬請求權,這是符合民法公平正義的要求,按一定比例獲得報酬,無論是對于鼓勵拾得人交還遺失物,肯定其勞動,還是對所有人權利的積極保護,都是極有必要的。因此,關于遺失物之拾得人的報酬請求權,不應該只限于懸賞尋找遺失物之一種情形,應順應世界民事立法潮流,切準我國民事生活實際,概括地規定拾得人有報酬支付請求權。
三、我國古代遺失物制度
唐律作為我國古代法律的集大成者,在遺失物上的規定有:
唐律448條沒有立即推定拾得行為中的“盜心”,只是給了個時限(五日),命其“送官”。送官是恢復闌遺物的一個正確狀態,使得官家可以繼續“遮止”,以伺原主。在唐律中,拾遺本身沒有直接被定罪,但這仍是一個錯誤的狀態,因為它使私人占有了闌遺物。只要出現了拾得,官府的介入就成為必須,一種合乎情理的道德行為── 例如,撿到荷包,追尋失主而還之──按此律為非法,因為,拾得者跨過了官府,沒有交給“警察叔叔”。在這種情況下,拾得人不會有什么權利,他要做的,是盡快送官,以證明此舉并無“盜心”。如果不送官,“盜心”自見,“以亡失罪論;贓重者,坐贓論”。
四、現行民法的遺失物制度的實踐狀況
我國《民法通則》現行規定的本意是提倡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拾金不昧的公共道德。這一規定建立的基礎是我國民事立法中,將市民社會的自然人與政治國家的公民混為一談。法律顯然拔高和夸大了現代市民社會中人的思想意識覺悟程度,忽略了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對利益的要求,并由此對人的行為提出了統一的不恰當的法律要求。現行制度使拾得人沒有歸還的動力,倒有引導拾得人占有拾得物的消極作用。
五、遺失物制度與相關制度
(一)遺失物與善意取得
善意取得是指無權處分他人動產或不動產的占有人,在不法將動產或不動產轉讓給第三人以后,如果受讓人在取得該動產或不動產時出于善意,就可以依法取得對該動產或不動產的所有權,受讓人在取得動產或不動產的所有權以后,原所有人不得要求受讓人返還財產,而只能請求轉讓人(占有人)賠償損失。
(二)遺失物與無因管理
無因管理是當事人指沒有法定的或者約定的義務,為他人謀利益,而沒有法定約定義務地為他人管理事物。無因管理行為是一種自發性的行為,無因管理人有義務進行適當管理,對于無因管理行為人的合法權益,應及時給予保護。
(三)拾得遺失物與不當得利的關系
所謂不當得利指的是沒有法定和約定的依據,取得他人利益,造成他人損失,從而形成的債權債務關系。
六、總結我國民法對占有遺失物制度的價值追求,有待改進之處
我國法律對拾得遺失物的主要規定,反映了公權力的價值取向,即在無條件下,不考慮成本費用的前提下返還拾得物于失主或收歸國有。在這種制度下,拾金不昧并沒有實際可行、發揚光大的現實基礎。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完善的今天,就必須用制度和道德雙重力量去引導、規范人們的行為,使公民在社會生活中,行為得到物質和精神雙重激勵,并且努力平衡個人與社會、他人的利益,使自己的行為更為理性和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