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是知識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因此,在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讓學生的智慧能迸發出來,使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與“創造者”。
關鍵詞:數學;課堂;參與意識;培養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雙邊活動,教學相長。在教學中,教師發揮教的主導作用,學生發揮學的主動作用。如果沒有教師的教,則學就失去了目標;同樣,如果沒有學生的學,教便沒有了對象,失去了意義。教與學是師生之間行為的互動,需要雙方的共同參與。常聽有些教師埋怨,說自己的學生基礎差,上課提問時,積極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寥寥無幾,即便是簡單的問題也是如此。也常常聽到有些教師反映,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學生“學”的情緒無法調動起來,整節課如一潭死水。長此以往,教師教得無味,學生學得無趣,教學質量遲遲得不到提高,教學效果不明顯。在學校組織的互聽課活動中,我也常看到這種情形:教師在講臺上高談闊論,而學生在下面神情漠然,無動于衷。碰到這種情況,聽課的老師可能會認為授課的教師水平低,不會教。其實不然,能站到講臺上的大都是念了十幾年書的高才生,可謂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不是教師的水平低,而是有些教師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忽略了對學生參與意識的培養,使“教”與“學”無法相長,從而影響了教學效果。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是多么重要,它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成效和教學質量的提高。學生參與意識強,學習的熱情高漲,課堂氣氛則容易搞活,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就較為輕松,教師教起來自然就事半功倍了。因此,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是值得廣大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探討的重要課題。如何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呢?現談談我這些年來從事教學工作的點滴體會。
一、提升教師自我素質
教師自我素質的提升是培養學生課堂參與意識的先決條件。
1.要愛學生,注重師生情感的培養。要在語言、行動上讓學生感覺到老師喜歡他,老師想幫助他,讓他更好地學會生活、學習、做人處事。對后進生尤其要熱愛,絕不歧視任何一個學生,讓每個學生從愛愛老師,進而轉化為熱愛學習數學。
2.要鉆教材,注重課前的準備。認真備課,讓課堂生動起來,采用各種方式豐富課堂內容,吸引學生的眼球,將復雜的知識簡單化、趣味化,讓學生從心底里喜歡上數學這一門課。
比如備《圓的認識》這一節時,考慮利用動畫讓學生感受不同形狀的輪子在前進時車身產生的不同顛簸程度,從而深刻理解圓的半徑處處相等的特性。這樣既吸引學生的眼球,以將知識趣味化,使學生愛學。
3.要善變換,注重增強扮演各種角色的能力和意識。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明確自己扮演的角色。學生的參與意識與我們教師所扮演的角色和對學生的培養有著直接的關系。小學數學教師不能僅是一個“傳道、授業、解惑”者,嚴守“師道尊嚴”的觀念,而無法擺脫“教”為中心的思想,與學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距離。相反,小學數學教師應是一個明智的輔導員,在不同的時間、情況下,要會扮演不同的角色。
(1)如果你扮演示范者。既要給學生演示正確的、規范的、典型的過程,又要演示錯誤的、不嚴密的途徑,更要演示學生中優秀的或錯誤的問題。從而引導學生正確地分析和解決問題。
(2)如果你扮演評論員和仲裁人。對學生的數學活動給予及時的評價,并用精辟的、深刻的觀點闡述內容的要點、重點及難點,同時以專家般的理論讓學生折服。指出學生做的過程中的優點和不足,提出問題讓學生去思考,把怎樣做留給他們。
(3)如果你扮演欣賞者。支持學生的大膽參與,不論他們做得怎么樣,抓住學生奇妙的思想火花,大加贊賞。
(4)如果你扮演顧問和朋友。幫助每個學生在參與中是否保持了正確性,并及時糾正錯誤。耐心地傾聽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想法和看法,有時哪怕是錯誤的甚至是荒唐的。愛護學生的自尊心和創造力,取得學生的信任和愛戴。
二、創設主動探索空間,促成自主參與學習
課堂教學效率的優質、高效離不開全體學生的全程積極、有效參與。教師要努力創設主動探索空間,讓學生有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筆嘗試、動口表達的解決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時間與空間,使其外部活動逐漸內化為自身內部的智力活動,從而獲取知識,發展智能,以更積極的姿態自主參與學習活動。
首先教師要創造真正意識上的讓學生參與嘗試的機會。如教學長方形的特征,如果習慣于先讓學生沿著長邊對折,量一量,得出結論;再沿著寬邊折一折,量一量,得出結論。這種教學表面上看似乎全體參與,全體動手,實質上是讓學生按教師設計好的步子一步一步走到終點的。這種流于表面的淺層參與,難以激發學生的自主參與熱情。如果讓學生自己想辦法,看一看長方形的邊有什么特點,就給全體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他們會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得出結論的,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扶得過多,只會培養學生思維的惰性,不利于學生自主參與意識的培養。
三、注重對學生的激勵
學生大都有表現的欲望,他們渴望得到老師的表揚和同學們的認可,他們也渴望鮮花和掌聲。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敢于表現自我,敢說敢做,他們更害怕失敗,害怕嘲笑。因此,有相當一部分同學有表現的欲望,卻又不敢流露出來,這就需要授課教師的鼓勵。要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必須激勵學生克服困難、不怕挫折的信心和勇氣。一位西方哲學家說過,克服最初困難獲得成功的經歷是終生努力奮斗的誘因。對于一些內向型的孩子和后進生,教師要千方百計地積極引導,使他們克服心理障礙,不斷地邁向成功。當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克服了心理障礙勇敢地站出來時,不管對錯與否,教師都應當及時地給予鼓勵,如:贊賞的目光、親切的話語、直接表揚等,使他們為自己感到驕傲,充滿自信。在嘗試到甜頭之后,他們便會自覺地想去再啃“甘蔗”,產生一種躍躍欲試的勁頭。所以,教師要適時地為每一位學生創造自我表現的機會,使學生想到“我能行”、“我很行”,進一步地激發他們參與的熱情。
總之,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培養能力的主場所,在大力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課堂教學革故鼎新對教師來說就是要走出傳統教學的模式,以學生為主體,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的內因,激勵學生積極參與,把課堂變為師生共同創造的場所。努力摒棄\"教師唱主角\"的課,\"見書不見人\"的課,\"中評不中用\"的課,甚至唱獨角戲的課,唱催眠曲的課。在現代教育高速發展的今天,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認真聽課,積極發言,成為參與者、實踐者、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