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與數理化相比是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一門學科。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一文中說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中亦說過:“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就是說文章寫作始于情,閱讀文章,品味文章也應該入情。而語文教學的重頭戲就是對文章的閱讀,可見語文教學中,把握情感的因素是多么重要,情感教學的實施也是教學質量提高的關鍵因素之一。那么怎樣才能在新課標下的高中語文教學中做到以情施教,落實情感目標呢?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恰當地運用語文教學內容中的情感素材,這是以情施教,落實情感目標的基礎
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情感方面的素材,我們如何把握、挖掘和運用好,以達到以情施教的目的。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做。
其一,對教材中一些表層的顯性的情感和隱藏于文字之中的隱性情感內容要能正確把握和充分利用。教師要切身體驗教學內容中的情感,把情感的認識,體驗當作備課的一次重要內容來處理;要用情來打動學生,感染學生,當然首先自己要被情打動、感染。如在教學白居易的《琵琶行》時,可先結合詩的序文再加上繪聲繪色的朗讀,讓學生初步感悟到在一個蕭瑟凄清的秋天的晚上,仕途失意,遭貶謫住在潯陽,心情郁悶的作者送客潯陽江上與朋友相對無言、黯然神傷地話別之時,江上忽然傳來優美而熟悉的京都琵琶聲。作者聽到京音,如遇故人,欣喜若狂,急邀琵琶女相見。久不聞京音的作者聽到琵琶如聞仙樂,也從樂聲中感受到琵琶女豐富的情感和高超的彈奏技藝。琴為心聲,音樂從琵琶女手中汩汩流出,身世經歷也自其心中源源涌現,情之所至,無以抑止。因而琴聲乍停,琵琶女情不自禁向作者娓娓傾訴身世遭遇。聽琴聲,訴身世,感遭遇,作者對琵琶女深深的同情而產生強烈共鳴,并與自己的遭遇、社會的變亂和政治的衰落聯系起來,油然而產“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在這一過程中既讓學生感受到詩歌表層的情感,又使學生體察到人間冷暖,將詩人博大寬廣的胸懷渲染的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讓學生在心靈的感悟中領悟教學內容,獲得美的感受。
其二,要善于賦予無情感的教學內容以情感。教材中有不少教學內容本身是無情感因素的,教師在備課和講課過程中要注意從外部賦予這些內容以情感色彩,讓學生在接受這些看似枯燥無味的教學內容的同時受到情感的體驗,感受情趣,增強學習熱情。如在講授短語的知識時,舉了“救火”、“打掃衛生”、“拿破侖檢閱軍隊”等短語為例,講解各種短語知識時順便講明:“既然失火,為何還說救火。”“既然衛生,何必要打掃。”“拿破侖說過:‘凡是不想當將軍的士兵都不是好士兵’,他是能記住每個士兵姓名的將軍。”為此,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既學會了短語的有關知識,又領悟到語境的含義,也拓寬了知識面,可謂一石三鳥。
二、藝術性地進行情感教學,這是以情施教,落實情感目標的關鍵
前面講到了如何去領悟教學內容中的情感素材,如果不會把這些情感恰當傳授給學生還是紙上談兵。那么,如何才能恰當地把教學內容中的情感因素傳給學生,真正做到以情施教,落實情感目標呢?
首先,教師在教學中要養成良好的情緒習慣。教師在教學中要始終處于快樂、飽滿、振奮的情緒之中,當然要做到這一點與對教師職業的熱愛,對所教學科的喜愛,對學生的慈愛是密切相關的。
其次,要充分認識教師情緒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作為一名教師不但要有穩定、快樂的情緒,還要善于將這種情緒貫穿于教學的始終。要做到這一點,一要重視教師的積極、快樂的情緒對教學過程和學生的影響;二要善于轉變自己的消極情緒,始終懷著快樂的職業情緒走進課堂;三是要善于把自己對語文學科的熱愛情緒潛移默化地傳輸給學生。
最后,要做到藝術性地傳遞教學內容中的情感因素。這里說的藝術性其實就是一種傳遞情感因素的技巧。如采用豐富的表情,生動傳神的課堂語言,甚至可以創設一些情境來烘托情感氣氛。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在一種適宜的氛圍中得到情感的熏陶,掌握知識。
三、對學生要心中有愛,這是以情施教,落實情感目標的催化劑
教師對學生的博愛是以情施教的前提,而以情施教又是教師熱愛學生的具體表現。
首先,教師要養成優秀的師愛品質。教師先要有熱愛學生的情感,并且把對學生的愛當作是教學的一部分,這樣才能源源不斷地輸出對學生的愛。
其次,教師要注意正確地運用對學生的愛。課堂上的一些小節問題要充分注意,如注意自己的情態美,對學生的聽課反應給予積極的態度,善于處理一些課堂違紀現象,讓學生處處感覺到教師對他們的真愛。
最后,教師還要善于施摯愛于課外。作為一個語文教師課堂上應是學生的良師,課后是學生的益友,對學生的慈愛要灑向學生活動的每個角落,即使是批評學生也要言語之中充滿對學生的關愛。
總之,要提高教學質量,必須在教學中實施以情施教,真正把師愛灑向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每個角落。而要做到以情施教,每個語文老師必須加強自身職業道德修養,提高對以情施教的認識,把有愛的教育真正地運用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