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改革開放以來,英語已經(jīng)變得越來越重要,成為考查我國公民基本素養(yǎng)的重要指標之一。不容置疑的是,不同的人對于英語學習的認識是不同的,而在新課改的巨大浪潮中,素質(zhì)教育也在獲得快速的推進。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通過閱讀相關文獻及課堂實踐,作為教師應該了解什么是有效提問及如何進行有效提問。
關鍵詞:教師;學生;英語課堂;問題;標準
課堂教學主要是為學生提供一個學習環(huán)境,但并無充裕的時間來糾正不良習慣、給予正確指導等。因此,教師需要利用課后時間,通過師生交談、考試、測驗及平時作業(yè)等途徑,反饋教學信息,從中發(fā)現(xiàn)、分析和解決所存在的問題,達到預期效果。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在課堂啟發(fā)學生思維,實施課堂管理,進行知識傳授和教學評估的重要手段。雖然課堂提問效果的好壞不能單純以提問的次數(shù)來衡量,但成功的課堂交流必須保證一定的提問量,而且這種提問應當覆蓋盡可能大的課堂范圍。因為教師的課堂提問次數(shù)與覆蓋面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教師與學生交流的情況。一堂成功的英語課應該是將聽說貫穿在課堂教學中的始終,而提問與回答是訓練聽說有效的方法。因此成功的英語課堂交流活動必須保證一定的提問量。當然課堂提問應由淺入深,特別是在新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回答yes or no等正誤判斷的淺顯問題,然后逐步過度到由疑問詞
對習慣的培養(yǎng)要面向全體學生,但學生之間的差異是不容忽視的。每個學生的水平、性格、特點等都存在差異,若向他們提出相同的要求,必定有些學生不能完成,而對于本身基礎好的孩子來說要求則過低。有效提問意味著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回應或回答,且這種回應或回答能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問題的有效性不僅僅在于詞句,還在于音調(diào)的變化、重讀、詞的選擇及問題的語境。提問有很多方式,每種方式都能決定它是否會被學生理解為一個問題,以及會被理解成一個怎樣的問題。
教師要為不能回答問題或回答錯誤的學生提供線索,打開思路,啟發(fā)他們正確地回答問題。當學生的回答正確卻不充分時,教師要給學生補充另外的信息,以便使學生能得出更完整的答案,或回答正確后,引出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因此,教師要準確把握提問的時機,提問態(tài)度要自然,問題盡量只說一遍。注意問題的層次性,一個問題尚未作出明確結(jié)論之前,不能又提出一個新問題,以免干擾學生。提問之后要停一會兒,讓學生有時間思考。提問對象應視提問內(nèi)容的復雜與簡單的情節(jié)處理,否則,既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影響課堂效果。而且,要面向全體學生,抽答面要廣,不宜依照一定的次序請學生回答,也不宜先抽學生再提問。
教師在課堂提問時往往分布在自己注意力集中的區(qū)域內(nèi),或經(jīng)常提問離自己較近的學生或?qū)δ硞€學生的提問次數(shù)遠遠多于對其他學生的提問次數(shù),這樣會有一些學生被忽視,往往坐在后排的學生最易被忽視,久而久之,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勢必會受到影響。對于課堂上積極配合的學生,可以在適當時候,多讓其回答問題,以避免課堂氣氛過于沉悶。
寫可以說是英語教學中最難且最易出錯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首先,學生要保證書寫的規(guī)范、整潔和美觀。學生必須做到正確拼寫字母單詞、使用標點符號等。其次,在寫作方面,平時要加強訓練,養(yǎng)成用英語寫日記的習慣。在寫作時,首先要仔細審題,確定體裁;然后要巧妙構(gòu)思,設計好框架。只要教師能夠及時把握住學生思維的脈絡,抓住契機,因勢利導,就能使學生在知識和能力的發(fā)展上都有收獲,讓學生逐步學會自己獨立去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探求新知識的方法。
英語的綜合訓練也要增加不斷復習,多次循環(huán),逐步擴展,加深。在精聽時,讓學生一字不差地重復,反復訓練使學生掌握一定量句型,做到脫口而出。在聽說時,讓學生大膽開口,不要怕出錯,更不要先在腦中做英漢對譯后再勉強出口,否則這種心理上的母語依戀會阻礙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在“說”的訓練中教師注意觀察,揣測學生的心理,把握契機,及時加以矯正、補救,幫助學生減少心理壓力,讓每一個學生達標,這種訓練還可以在課外活動中進行。
總之,在英語課教學中,教師對學生良好語言習慣的培養(yǎng)是培養(yǎng)智力、發(fā)展能力的重要開端。學生學習習慣的好壞與教學的成敗有著相當重要的關系。作為教師,我們要重視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和課堂學習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