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國當代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說《爵士樂》,正如一首昂揚的爵士樂樂曲,以爵士樂的即興敘述表現張揚的自我和群體性,為黑人找回黑人民族和個體的自我完整性,展現了一個富于爵士樂精神的黑人文化新視野。
關鍵詞:托尼·莫里森;《爵士樂》;爵士樂;即興演奏
美國當代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是20世紀美國文壇崛起的眾多黑人作家中一顆耀眼的明星,曾在美國文壇掀起一股“黑色浪潮”。1993年,莫里森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成為世界文學史上第一位獲此殊榮的黑人女作家。迄今為止,莫里森已經發表了九部令人矚目的長篇小說,其中,她的第六部小說《爵士樂》是她描繪黑人百年歷史畫卷的第二部力作。
《爵士樂》這部小說,正如其書名所示,是和爵士樂這種音樂形式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斯圖爾·艾倫認為,《爵士樂》這本小說的創作手法恰恰類似爵士樂的演奏風格。本文試圖從《爵士樂》的音樂性著手,追尋爵士樂的敘述策略,剖析小說中的即興創作等爵士音樂元素,探討小說文本與爵士樂藝術形式的有機融合,使文本意義得到全方位的輻射和最充分地張揚。
爵士樂起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亞熱帶城市新奧爾良。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內,它從默默無聞、起源于民間的音樂發展成為美國本土產生的最有份量的藝術種類。爵士樂最突出的特點是即興演奏。顧名思義,即興演奏是指在事先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臨時根據主旋律配以豐富的和聲和音型,邊創作,邊用樂器伴奏。在民間音樂的創作與演出中也常有根據演奏者當時的情緒和意境。即興演奏是爵士樂永不枯竭的豐富創造力的源泉,是爵士樂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支柱,更是爵士樂藝術生命和靈魂之所在。
《爵士樂》的開頭,莫里森這樣寫到:“嘁,我認識那個女人。她就住在萊諾克斯大道上,曾經養過一群鳥。也認識她丈夫。他迷上了一個十八歲的姑娘,給那么一種深不可測、鬼使神差的愛情鬧得又是悲傷又是幸福,結果,他為了維持那種感情,朝她開了一槍。那個女人名叫維奧萊特,她到葬禮上去看那姑娘,還拿刀子去劃死者的臉……”(爵士樂,3-4)。
在文章第一段就清楚地介紹了整個小說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節:喬、維奧萊特和多卡絲三個人之間展開的一段三角戀。這個主要情節就像是爵士音樂的主旋律一樣。而對于這個主要情節,不同的敘述者有不同的描敘,正如爵士樂的不同樂手對音樂主旋律的即興創作一樣,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刪減、增加或截然不同的情節呈現。
喬認為,他”娶了一個只會和鳥說話的女人“,所以正是維奧萊特的冷淡導致了他的背叛,愛上多卡絲。而當他描敘對多卡絲的愛時,他添加了許多細節,比如他們的第一次邂逅以及他為什么選擇槍殺多卡絲來維系他們永恒的愛。
而從維奧萊特的角度來看,一開始,她認為“女人折磨我。男人從來沒折磨過我。是這些餓急了的小姑娘打扮成女人的樣子。不喜歡她們那個歲數的小伙子,不,她們要的是老得能給她們當爹的男人。到處晃蕩,抹著口紅,穿著透明的長統襪,打扮成你知道的那種……”。(爵士樂,34)從這段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出,維奧萊特認為丈夫的背叛很大程度是別的女人勾引造成的,她把所有的責任都歸結于第三者多卡絲。但后來她又不得不承認:“她不光是把喬輸給了那個死去的姑娘,她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也愛上了她。她一不想方設法羞辱喬,就羨慕起那死去姑娘的頭發;一不用花樣翻新的粗話罵喬,就在頭腦里跟死人低聲交談;一不為喬的食欲不振和失眠癥操心,就琢磨多卡絲的眼睛是什么顏色的?!保ň羰繕?,56)
而多卡絲,也有她自己對這段感情的描述。她辯解自己離開喬給出的理由是:“喬并不在意我是什么樣的女人。他本應該在意的。我就很在意。我想要我的個性,而在阿克頓身上,我就能找到。”(爵士樂,168)
以上只是《爵士樂》這部小說文本中運用爵士樂音樂形式的“即興”特點的一個例證,而從整部小說來看,我們可以把它看做是一首完整的爵士樂樂曲。全書分為十個章節,但每個章節又是各自獨立的。沒有章節標題,首行也沒有縮進,讓人不明就里,讀者仿佛一下子置身于爵士樂紛亂的音符中。動蕩的敘事節奏,把故事拉向不同的人物和事件,恰似爵士樂的即興演奏。同時整篇小說并不是按線性展開情節,而是把不同的時間、地點組合交織在一起,過去的故事時而出現在人物的回憶里,時而摻雜在現時的故事里,仿佛如一曲時而跳躍、時而舒緩、時而又突然多變的爵士樂。
爵士樂對黑人來說究竟意味著什么?為什么莫里森要在自己的作品中運用爵士樂音樂元素來組織自己的文學創作?
爵士樂是黑人對世界音樂了不起的貢獻,它來自于黑人在長期的種族壓迫和歧視中積蓄和孕育的反叛精神,同時它還起著撫慰心靈、支撐并滋養本民族文化的作用。它以憂傷而舒緩的哼唱反復訴說著黑人生活中的遺棄、絕望和悲傷。它以一種容忍的態度,堅韌的力量使黑人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堅守著活下去的希望。爵士樂的包容性使它糅合了種種音樂元素,把噪音納入了和諧音,具有全新的節奏觀念,增加了音樂本身的力度。它代表了黑人個體和群體的角色轉變,打破了禁忌和規條,與時代的精神合拍。
莫里森作為黑人文化的代言人,對爵士樂有著深刻的理解。她曾多次強調她所效仿的正是黑人藝術的偉大成果:“它(爵士樂)對我來說,從某方面說明了我所生活的文化以及我的作品。”在《爵士樂》這部小說中,用爵士樂風格的文本特征和敘事策略來寫作成為莫里森獨有的寫作風格。這部小說中爵士樂般飽滿的音質、絢爛的聲部、悲傷激越的曲調強有力地反映了奴隸制下黑人生命的動人旋律。黑人“即興”的生活方式,既代表了充滿活力,狂放不羈和張揚自我的爵士樂精神,也是莫里森孜孜以求的黑人文化的理想境界。文本把黑人歷史和生存現狀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打破白人文化的禁錮和規條,為黑人提供了另一種更加積極的生活態度,這是對現存的權利結構和運作方式的別樣的應對方法,是另一種創建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郭蘭蘭.爵士樂的即興演奏[J].音樂生活,2006(4).
[2]王維倩. 托尼·莫里森《爵士樂》的音樂性. 當代外國文學, 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