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小學階段的課程進行了重大的調整,在小學三至六年級開設了《品德與社會》課程,這是一門全新的課程,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性課程。《品德與社會》的課程基本理念是: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是課程的核心;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是課程的追求。在此,我就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談談我的一些見解。
一、從思想上重視本課程的重要性
《品德與社會》是國家重視小學德育的重要體現,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對《品德與社會》的重視與否,課上得好與壞,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從思想上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加強對《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讓《品德與社會》真正觸及兒童的內心世界,影響他們的心靈,在《品德與社會》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幾點:
1.走進學生的心里,與他們進行交流,及時解決他們遇到的實際問題。如:有的學生總是喜歡吃零嘴,這無疑要亂花錢,針對這些,我走進學生和他談心,積極引導他身上盡量少帶零花錢;買儲錢罐將節省的錢買學習用品或捐給貧困失學的兒童。我還讓學生發表看法,有的學生說:“我讓別人監督我,再吃就挨打。”也有的說:“我偷偷地做,讓他們瞧不見我。”還有的說:“當我嘴饞的時候,要時刻告誡自己,父母掙錢不容易,我們要節約每一分錢。”……我說:“確實,我們在生活中經常遇到一些困難,但只要我們勇敢地面對現實,想辦法解決問題,而不是逃避它們。選擇適合你的辦法去試一試,也許就成功了。老師相信你們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有了老師的鼓勵、同學的建議,再去做,得到的可能會更多。
2.溝通課本內外,學開放型的教學內容。時代在變,學生在變,教法在變,教學內容豈能不變?因此,我們在使用手中的課本時,就應該特別注意創造性地使用,既善于利用課本,又敢于跳出課本。其實課本只是一個藍本,特別是品德與社會課,三分得于課內,七分得于課外。我們的課堂應既包括課本內容,又充滿生活內容、現實內容和時代內容。因此,應讓學生走向社會,體驗生活,因為學生的一些認識和新的道德觀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的廣泛的認同,這是兒童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實踐產生沖突的根本原因。兒童的一些正確的想法,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遇到各種挫折,使學生對《品德與社會》教學產生懷疑。我們的教學所給予學生的不應是一個簡單的結論—“該怎么做?”,而是要讓學生親自去試一試—“你會怎么做?人們會有什么評價?”,從而在生活中真正樹立自己正確的是非觀念、善惡觀念,建立自己的道德的標準。因此,我認為我們的教學應該開放性的——讓學生真正以生活為基礎,面向學生廣闊的生活空間,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相結合,強調學習活動的延續性和完整性,體現學習活動在時間、空間上的開放性,只有這樣才能發揮本課程的重要作用。
二、結合實際,使德育教育工作有特點
我們國家農村人口占絕大多數,因此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必須緊密結合農村實際,突出特色。
首先,要結合《品德與社會》課加強愛農村、愛勞動的教育。如在教《我的勞動感受》一課時,我首先用類比法引導學生說說參與勞動的不同感受,從而教育學生要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熱愛農村。其次,要結合《品德與社會》課加強農村孩子樹立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環境保護是個永恒的主題,對農村孩子滲透環保意識是至關重要的。農村環境臟、亂、差嚴重影響了人們的身心健康,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已經對人們正常生活構成了威脅。兒童是社會的一員,是未來社會的主人,引導孩子樹立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保護生存的環境,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人類保護美好家園的希望所在。我教《家鄉的水》一課時,先出示課件(城市綠化噴灌照片、小型水電站、群鵝戲水圖等)讓學學生說感受,認識水農業生產的重要性;然后讓學生說說自己家鄉的水的樣子(小清河的水質、水中生物、污染等),從熱愛、向往到觸目驚心,談自己的所想,學生根據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分組研究、討論;最后引導孩子樹立環保意識,加強社會責任感,教育他們從小熱愛家鄉,保護家鄉環境的重要性。再次,《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不僅要曉之以理,而且要導之以行。樂于助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關注、幫助社會中的殘疾人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但對大部分學生來說,殘疾人一般難以成為他們主動認識和關注的對象,甚至有時還會成為歧視的對象。因此,我才去換位體驗活動讓學生去了解殘疾人在生活中的困難,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殘疾人對美好生活的渴求和自強不息的精神,才能促使他們產生同情之感。如我在教學《走近殘疾人》一課時,結合學生已有的道德認識—“關心與幫助殘疾是一種社會公德,人人有責”。課堂設計模擬體驗活動,讓學生參與表演,通過學生自己的參與,感受到殘疾人生活中的不便,進一步了解他們對幫助的渴求;激發學生對殘疾人的愛心,并把幫助殘疾人的行為落到實處。這樣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得到了教育,進而引導他們自覺關注和幫助殘疾人。
三、注重學生情感的培養
小學思品課是一門教學性、情感性很強的課程。六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材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互相聯系中得到和諧發展,以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在教學中,我依據教學特點和學生實際,利用教材中的激發學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課導得巧妙、新穎、有趣,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不斷高漲。如《保護環境》一課,讓學生去了解我們身邊的環境狀況如何?又怎樣去解決?帶著這樣的問題,組織學生深入工廠、河流、農貿市場去調查、訪問、搜集材料。在匯報會上,許多學生感慨萬分,他們說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我們這里的環境問題依然很嚴重,就我們一所學校每天都要拉3小車的垃圾倒在垃圾臺,垃圾臺周圍臭氣熏天,令人窒息。生活污水未經處理全都排到巴川河,使得我們的環城河變成了慘不忍睹的臭水河,河面被白色垃圾覆蓋了。通過這次活動,學生加深了對環保知識的認識。一堂好的思想品德課應當以促進學生知、情、意、行協調發展,達到教學整體的效益為目的,并力圖體現道德情感教育的價值。可見,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實施情感教育應有雙重目的:一是力圖發揮道德情感 在教學中的手段功能,即通過對學生情感因素的調動和激發,活化教學內容,激發學習興趣,保證道德認識、道德行為等教學目標的落實;二是充分體現道德情感自身獨有的教育價值。即通過教育促進學生穩定、健康、 豐富的道德情感品質的形成。
總之,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要改革,品德與社會課更有改革的余地。目前,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雖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但這些不足并不是不能彌補的,只要我們廣大實驗教師教學觀念不斷更新,如教學理念上追求主體性、開放性、綜合性和活動性;教學過程體現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重視自主學習等學習方式的變革,重視充實教學內容、拓展教學空間和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等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通過大量的嘗試教學,探索出操作性強的課型新結構,巧妙的設計教學環節,優化課堂教學結構,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新課程標準》中提到的目的和要求就一定能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