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區銀行經營機制靈活,在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優化銀行體系結構和提高銀行業整體競爭力等方面的作用顯著,發展社區銀行對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在界定社區銀行內涵的基礎上,分析我國發展社區銀行的現實意義,并借鑒美國的發展經驗提出我國發展社區銀行的思路。
關鍵詞:融資;社區銀行;發展路徑
社區,是以一定的地理區域為前提,由共同居住在某一地方、結成多種社會關系和社會群體、從事多種社會活動的人群構成的社會區域生活共同體。社區通常包括以下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區域;有一定數量的人口;居民之間有共同的意識和利益,并有著較密切的社會交往。社區經濟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漸顯現,但針對小企業和個人客戶的社區金融服務缺位,導致處于底端的小微企業融資和社區居民服務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滿足。社區經濟中,社區銀行是重要組成之一,主要服務于社區內的居民和企業。除了具備所有銀行的存取款等基本職能外,社區銀行還兼具獨特的社區屬性,即根植于社區、吸存于社區、放款于社區、服務于社區、融入于社區。當然,社區并不是一個嚴格界定的地域概念,既可以指一個省、一個市或一個縣,也可以指城市或鄉村居民的聚居區域。凡是資產規模較小、主要為經營區域內中小企業和居民家庭服務的地方性小型商業銀行都可稱為社區銀行。由于經營機制靈活,它在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優化銀行體系結構和提高銀行業整體競爭力等方面的作用顯著。社區銀行源自美國,是美國成功的一種銀行運營模式,成為美國社會經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單元。由于融入社區依托所在社區的地緣人格信任關系網絡開展信用中介活動。使得社區銀行得以具備特定的競爭力優勢。
一、我國發展社區銀行的發展面臨的現狀
在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和社區化發展的進程中,社區金融服務一直較為滯后,甚至存在服務盲點。理論上,金融服務需要通過機構網點傳遞服務理念和服務特色,而機構設置要與當地經濟活動的集中程度和發育水平相適應,但中國的商業銀行機構設置卻更多帶有濃厚的行政色彩,銀行自身的利益體現相較之下更為突出。
1.網點設置短視癥。銀行服務網點設置為滿足新設網點快速發展、快速起步,實現當年設立、當年盈利的目標要求,很多商業銀行在網點地址選擇上,以一線城市的總部經濟聚集區、園區、商區聚集區為首選,扎堆經營,而短期內難見效益的地域則敬而遠之,導致公司業務占比過高,超過80%,周邊輻射客戶、自然上門客戶極少,業務結構及收入結構不合理。過于以自身利益為中心,忽視“以人為本”、“以民為本”,過于關注短期利益和眼前效益,從而忽視了長遠發展和社會責任。
2.信息不暢現短板。商業銀行選點上的急功近利導致銀行網點在一些區域過于集中,為業績考核的需要,支行網點往往存在舍近求遠的做法,偏離服務周邊客戶的需要,跨區營銷,爭取資源,造成重復營銷和惡性競爭。路途的遠近決定管理的成本和人員的投入,加上客戶遠離支行,銀行難以及時了解其在生產經營方面的異動,必然帶來潛在的資產風險。
3.業務同質無特色。商業銀行每個基層網點均要承擔多樣化的營銷任務,造成了基層網點疲于奔命,窮于應付,難以形成自己的業務特色,銀行基層網點并不會因其工作經營時間與主要客戶群體的工作時間重疊而進行相應調整,客戶開發、維護和營銷渠道割裂,市場推廣各行其是,造成客戶對產品品牌認知的混淆。
二、我國發展社區銀行的路徑探析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在大連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上致辭時表示,我國將積極推動利率市場化進程,引導民間投資增長,為各類所有制企業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金融體制的這一系列改革有助于建設有效率和競爭力的金融體系,從而為經濟增長注入巨大能量。通過有效的措施來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率,讓社會、企業、個人有更多的投資渠道。為社區銀行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契機。我國發展社區銀行從當前銀行業的改革和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主要途徑如下:
1.由民營企業資本組建新的社區銀行。新組建股份制社區銀行容易明晰產權,其公司治理結構相對比較完善,市場定位目標也比較明確,在應對市場環境變化方面也會比較靈活。當然,民營銀行資本由于強烈趨利動機可能導致過度擴張、股東控制社區銀行容易發生獲取關聯企業貸款等問題,加大了金融風險;,因此,應進一步完善相關法規以降低風險出現的可能性和危害性。與此同時,由于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很不均衡,尤其是區域內的中小企業發展水平不盡相同,這就形成不同的發展社區銀行的條件,必須區別對待以提高效率,一般來講,應該先進行試點,然后再全面鋪開。
2.將現有小型金融機構改造為社區銀行。以城市信用社為例,城市信用社在長期與中小企業接觸的過程中充分掌握了客戶的信息和決策經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貸款風險,更好地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我們可以根據有關規定對其實施規范改造,鼓勵優秀民資入股,優化股權結構,改造成以所在社區的中小企業和居民為服務對象、按股份制原則進行經營管理的社區銀行。
3.引導民間非正規金融發展成社區銀行。根據央行調查統計司的調查推算,目前我國民間融資規模為9500億元,占GDP的6.96%左右,在浙江等民營經濟發達地區,地下金融的間接融資規模大約相當于國有銀行系統的1/3,其原因主要是正規金融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支持不足。所以,通過正確引導使非正規金融走上正規化、合法化道路,通過組建社區銀行將民間閑散資金組織運營起來的意義將十分深遠。 縱觀國際上不同國家和地區,在不同經濟金融發展階段,社區金融服務組織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因此,要在創新社區服務上找到持續、穩定、有普遍借鑒意義的發展模式,單靠商業銀行自主摸索和積累是遠遠不夠的,特別是當社區成為小微企業和社區居民的重要承載主體,銀行社區服務的缺位就更凸顯其在普惠金融方面的發展短板。解決上述問題,一是需要監管部門明確社區金融機構差異化市場準入政策;二是借鑒國外成功經驗,盡快明確社區支行發展的主流模式;三是為探索社區銀行服務模式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
參考文獻:
[1]Independent Community Banks of America,http://www.icba.org.
[2]應宜遜、李國文,“社區銀行”:內涵、現實意義與發展思路[J],上海金融,2005,(11).
[3]翟建宏、高明華,中小企業貸款與社區銀行發展[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5,(3).
[4]鐘偉,中國民營銀行宜走社區銀行之路[J],上海金融,2004,(6).
[5]王欣欣,上海設立社區銀行的社會經濟效益分析[J],上海金融,2005,(9).
[6]晏露蓉等,中國社區銀行的市場需求和發展的可能性分析(J(,金融研究,2003,(10).
[7]人行西安分行課題組,我國社區銀行的培育與發展問題研究[J],西安金融,2005,(10).
作者簡介:韓宗英,遼寧金融職業學院金融系教授,金融管理與實務學科帶頭人。研究方向:國際金融、國際貿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