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地研究、改進教學藝術,研究課程模式,使學生由原來的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而在新課程理念下構建體驗式學習的模式,對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歷史; 歷史教學;體驗式學習
在新的課程理念下,“歷史課不是為了學科而存在,而是為了學生的發展而存在”。新世紀歷史教育是讓學生用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感悟歷史,使個體心靈從中體驗到歷史學習本身的樂趣。
一、研究背景
目前課程改革的一個重點就是通過教學目標、內容和方法的調整,幫助學生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在開展有效的接受學習的同時,形成一種對知識進行主動探求,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主動積極的學習方式。
二、歷史體驗學習特征
1.情感性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當行為給學生帶來真實感,激勵著兒童在他的心靈留下愉快、振奮、精力充沛的情感時,知識才會轉變為信念。”
因此,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教材,以及我們課堂中常用教具多媒體的優勢,讓學生直觀眾或間接地獲取信息及情境、情理來激發學生的情感,喚起學生的生活感受,鼓勵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注意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的協調,選擇一些切近學生生活的問題作素材,根據新舊知識的結合點,精心設置問題,引起學生的懸念,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并在此基礎上適當設置巧妙的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從而在思維方面有新的和更加全面的認識且不斷升華。
2.交往性
合作互動是能動的、有意義的建構新知的過程
學生知識的獲得是一個積極的內化過程,是一個主動的生成過程。在教學活動中,師生雙方都是主體,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實施者、參與者,其直接作用就在于促成學生的主動;學生作為主體,在學習活動中具有主動性,是自我發展的探索者、建設者和參與者。通過交往,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起一種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在師生共同營造的學習生活中促成學生學會學習和人格的健康成長。
3.主體感悟性
歷史體驗式學習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引導,讓學生走進歷史情景,走進歷史人物,溶入歷史事件,以主體的情感體味歷史的原貌。比如在講授古代選官制度時,學生能通過已有教材中幾種不同的制度比較出幾個方面的差異,但是那只是從教材當中得知的,沒有更多的了解,這種情況下可以通過多媒體多角度展示從而有更清楚的認識,進而再聯系現實中的他們即將面臨的高考,從教育的范圍,對象,層次,階段和目標讓其去思考去討論。教師還可以在延伸學習中提供更廣闊的學習空間,提供多元的學習機會,發展性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鼓勵他們的個性發展、多方面發展和自由發展。
三、體驗式學習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1.情境體驗法
“觀察”和“實驗”是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而人對歷史的理解有可能需要更多的借助于“體驗”。學生對歷史理解的深度在相當程度上取決天他們對人性體驗的深度。通過詩(如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來明白朱熹的明道德之善)、漫畫(如美國的驢象之爭理解美國政黨的實質)、案例(如英國的選舉制的變化認識到英國民主政治的發展進程)、影視視頻(如大國崛起)引導學生進行體驗學習;以歷史上不同時代的歷史人物的角色模擬,以當時的眼光看待當時的事物;或把歷史學習與今天的現實生活相聯系、對比,看出歷史發展的脈絡或局限,以現行歷史教材為基本體驗探究內容。有了科學創設的情境,學習者才能以“局內人”的眼光來感受歷史。
2.歷史探究體驗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課堂上教給學生的很多歷史知識在其走向社會后可能根本用不到,甚至考完試就忘記了,但是學生通過歷史課學到的思維方式,獲得的思想觀點卻可以終生受益。課堂教學過程在教師的誘導啟發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只要提出比較容易引導學生思考的問題,討論總會熱烈的。如:有一些史學家認為,二次大戰不僅促進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產生,而且,又一次推進了全球化的進程,這樣,是不是應該感謝戰爭給人類帶來的好處呢等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尋求情感體驗以及內在動力支持,必須親自實踐,從問題的提出到形成假設,從信息的搜集到加工處理,從分析比較到得出結論等一系列的過程倡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正是建立在對傳統接受學習弊端的清晰認識的基礎之上的。但是學生的思維活動應該建立在有效實現教學目標的基礎上,發散思維是必要的,但不能不著邊際,信馬由韁,那樣的話會達不到探究的目的。
學生對歷史的理解除了需要借助“體驗”外,還需要發展想象力。為什么要這樣?因為過去的事早已沉寂,過去的人早已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無法和他們對話,無法真正地復原和再現,人們必須借助想象力去彌補史料的不足,感受那時的景和那時的情。如講授古代手工業的發達之絲織業,唐朝的絲織品中吸收了波斯的織法和圖案風格就能想象當時唐朝與外界的頻繁交往,長安城有大量外國商人出入,就能去思考唐朝的絲織品為什么會有波斯風格?……借助于想象我們會把若干個孤立的事件聯系起來,思路在拓寬,理解力也會逐步地提高。
四、結論
歷史知識并不僅單靠歷史教師的講解所能認知的。離不開學生的親身體驗、探索,只有在體驗中感受歷史事件、背景、過程,才能抓住歷史事物的本質,形成對歷史知識全面豐富的認識。教師要擺正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應有的位置,對學生的學習不可“放任自流”,注意加強引導。但是也不能“越俎代庖”,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創造條件給學生展示個性的機會。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張華主編.世界課程改革趨勢研究—上、中、下卷[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2] 趙亞夫主編.歷史學習方略[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5 月.
[3]尹恒勤.著眼細節 提升效果 ——— 提高歷史課堂效率的幾種方法[J].中學歷史教學,2012.7.
[4]詹明靜.全人教育觀在“學案導學教學法”中的體現[J].中學歷史教學,2012.10.
[5]陳偉國.面對中學生歷史教學的遐想[J].中學歷史教學,2012.10.
[6]齊健,趙亞夫等著.歷史教育價值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