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我國的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發展階段,如何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是我們面臨的嚴峻問題。大學生應當了解自己的歷史使命,認清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形勢,轉變學習方式,積極投身社會實踐,提高就業和創業能力。
關鍵詞:高等教育大眾化
我國的高等教育的高速發展,幾年內已經在規模上實現了從精英型教育到大眾化教育的跨越,但是如何進一步解決內涵上的跨越,需要加強對專業及其教育教學的研究與實踐。而目前大學生的素質主要是指大學生需要具備的特定品質。大學生基本素質包括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幾個方面。
1.道德素質。主要指學生的政治方向,包括政治觀、人生觀、價值觀等;道德品質,包括真誠、勤奮、有責任感等;
2.文化素質。主要指學生的人文社科知識,包括歷史知識、社會知識、文學底蘊、人際交往能力等;
3.專業素質。主要是指學生的本學科、本專業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以及自我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等;
4.心理素質。主要指學生應有的健康的心理狀態,如承受挫折、失敗的能力,積極樂觀的態度,健全的人格等;
5.身體素質。主要指學生應該有健康的體魄,良好的生活習慣等。
大眾化高等教育與精英高等教育的本質區別不在于量的區別,量的區別僅僅是表面現象,而本質區別是辦學層次的多樣化、培養目標的多樣化及適應多樣化的社會需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結世界高等教育時指出:“多樣化是當今高等教育中值得歡迎的趨勢,應當全力支持。”精英教育注重厚基礎和廣譜適應性,大眾化教育更強調特色和適應性,強調學校和專業更準確的培養定位。不同類型學校的學生在知識和能力的培養上應該具有一定的差異,但這些學校培養目標卻存在嚴重的趨同性,教學計劃存在嚴重的同質化,這是高等教育實現從精英教育轉入大眾化教育急需解決的問題。也就是說,要解決趨同性,就要有不同的培養目標,并按照科學辦學的基本思路,針對不同的培養目標,采用不同的教育策略,規劃和提供不同的教育內容,以實現更有效的教育,提高專業教育教學水平,而不是降低標準
我國大眾化高等教育質量的提高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政府、社會和學校等各個層面,需要各方面的協調聯動,單靠某一方面努力難以奏效。西方發達國家關于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成功做法和經驗對我們將有較大的啟迪和借鑒作用,大眾化高等教育質量問題必須在較短的時間內,采取得力措施,找到解決的辦法和途徑。解決好這個問題將形成質量保障的長效機制。
1. 從政策上引導各高等學校立足實際辦出特色
“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前提是多樣化,多樣化的高等教育要有多樣化的培養目標和規格,從而也應有多樣化的質量標準。” 多樣化又為形成特色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只有形成了特色才有競爭力和生命力。一是加強高校的分類管理,從政策上引導高校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科學定位,防止各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趨同;二是制訂不同類型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基本規范,把握質量方向;三是從政策上引導各高等學校樹立以人為本的人才觀,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優良個性的塑造;確立多樣化的質量觀,引導高校在遵循人才培養統一性要求的前提下向多樣化方向發展,使整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滿足不同學生的求知需求和社會對不同類型人才的需求;四是從政策上引導各高校立足實際,強化特色意識,形成各自的辦學品牌,辦成特色高校。我校是襄樊市電大、襄樊市機電工程學校、襄樊市工業學校三校合并后,依仗各自分校的辦學優勢,充分結合各自的特色,能擴大學校的競爭力,在襄陽市辦出有特色的高校。
2. 各高校要建立自我質量保障、監控體系與良性運行機制
雖然高等教育質量受制于內外各方面因素,但主要因素還是在高校自身,在加強質量的外部保障體系構建的同時,各高校要切實加強質量的內部保障體系構建。一是強化中心意識。教學工作是高校一切工作的中心,教育質量是高校的生命線,要圍繞教學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加強制度和機制建設,特別是要通過內部管理體制和分配制度改革構建起教學工作的保障體系和良性運行機制,使中心得到有效保證。二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清華大學前校長梅貽琦先生說的“大學者,非大樓之謂也,乃大師之謂也”至今被人們傳誦。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是立校之本、興校之基、質量之源。三是建立健全人才培養各個環節的質量規范和質量標準,把教學質量考核納入常規管理。引進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為學校提供更好的教學的保障,營造良好教學氛圍,為社會培養更好的高素質人才。
3. 建立和完善以評估為主要手段的多層次質量監控體系
評估既是高等教育質量的評價手段,又是高等教育質量的有力監控和保障措施之一,已經被世界各國廣泛使用。我們既要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又要立足自己的實際,認真總結過去教學評估的經驗和存在的問題,探索符合我國國情、有利于我國高等教育健康發展的質量保障體系。一是完善政府主導的綜合性評估體系,根據高等教育分類發展和滿足多樣化社會需求的要求建立起科學的分類評估辦法,體現評估的科學性和公平性,發揮評估的導向作用,促進高等教育百花齊放;二是建立和完善社會評估體系,調動社會參與高等教育質量管理的積極性,社會評估機構要認真研究高等教育發展的有關問題,建立科學合理的有助于高等教育健康持續發展的分類評估辦法,提高評估的權威性;三是完善高校的自身評估體系,這是目前高校評估中最薄弱的方面,特別要建立和加強內部的專業辦學水平、教師教學水平、學生學習效果等方面的評估,通過自我評估找問題,找差距,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
隨著大眾化教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學生原了自己的高校夢。由于就業人數的增多,造成很多學生未能及時的就業,眾多的學生淪為失業的人群。但是于此同時,很多企業卻在為缺少高級的技師而苦惱。現在高等教育缺忽視了高職教育,更多的人進了本科教育,致使最近在各地很多企業都缺少年輕的技師人員。老的師傅已快退休,新的接班人沒接上,造成了各地出現了技師用人荒。如此的形式,對于我校正是一個大好的機遇,為社會、企業提供更多的高級技術人才,正符合了市場發展的需要。最近幾年飛速發展的汽車等行業正缺乏相應的人才,充分利用我校的優勢和特色,將我校建成湖北省乃至全國有特色高職高專院校。,
參考文獻:
[1]周遠清. 邁向新世紀的高等教育[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趙文華. 教育系統論[M] .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袁芬芬,湖北省襄陽,襄陽汽車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