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改的實行,很多新型的教學方法也在層出不窮。其中,最常見的課堂互動形式就要數討論法了,而小組討論在優質課中幾乎是每課必有的。小組討論法究竟魅力何在?價值幾何?
分小組討論中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個性化的答案,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使初涉課改的我堅定了使用小組討論方法的信心。而學生們高漲的參與熱情、課堂上精彩的智慧碰撞,使我更加醉心于小組討論。然而,這幾個月來,連續發生的幾次尷尬讓我陷入了迷惘。
尷尬一:教學任務不能完成
在《偉大的抗日戰爭》的教學中,我共設計了四個探究問題,在熱烈的討論后,同學們紛紛舉手發表自己的觀點。同學們發言的熱情高漲,并且相互間展開了辯駁。不知不覺,下課鈴響了,原來預設的四個問題只探究了二個。
尷尬二:出現了“論壇霸主”
在專題五《外交突破》一課中,我設計了“假如你是當時的外交部發言人,對于美國提出的“雙重代表權”會做如何反應”在巡查小組討論的時候,我留心到個別同學在小組中一直在發言,占據了整個討論時間,其他同學根本沒有機會表達自己的看法。在全班交流觀點時,這幾位同學頻繁舉手,口若懸河,相互補充、辯論,儼然成為了歷史課堂中的“論壇霸主”,而其他同學則成為了“觀眾”。
尷尬三:同學不愿參與討論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一課中,講完紅軍的長征,我設計了“什么是長征精神”的小組討論題,問題提出后,我意外地沒有看到預期的熱烈討論的場面。我的心中頓然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挫敗感。
連續的失敗,讓我不得不對近期的課堂情況進行反思。其實在此之前,小組討論中已經出現了一些微妙的變化,如討論時部分同學容易鉆牛角尖、發表意見時總愛走題;討論時的音量越來越低;主動舉手發言的同學越來越少……由于這些點滴的變化沒有引起我足夠的重視,最終產生了上述三幕令我震撼的場景。在迷惘中,放眼四周,發現課改后的歷史課堂,小組討論已成為新的寵兒,備受青睞。但同時,讓我感到困惑的一系列問題也在各類公開課中頻頻出現。難道小組討論法僅僅幾個月就該“壽終正寢”?師生互動只能回到傳統的單一“問答式”?小組討論究竟該何去何從?
我再次認真學習了新課程的理論,再度審視小組討論,認識到會出現上述尷尬主要是因為自己在教學中沒有很好的運用小組討論。
因此,我對自己提出了優化小組討論的要求,通過總結經驗教訓,思考總結了以下幾條對策:
一、討論前做好積極充分的準備
充分,細致地進行課前準備是討論課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課前準備我認為一般有以下幾個步驟:
1.補充資料.補充的資料應該與討論問題有關的原始資料,史學界的研究成果(有關的史學著作的書目,節錄,某些具有代表性的論點及主要相關論文目錄,論文摘抄)補充資料中的一部分可由教師提供,但主要是學生從圖書館,互聯網獲取。補充的資料要有客觀性,可信度;形式應該多樣,可以有文字,圖片,音像等資料;資料還要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提供不同層次的資料。
2.輔導.對學生怎么準備討論,怎樣進行討論在方法上給與輔導,包括如何擬定討論提綱,如何做到論點準確,論據充分,論叢史出,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用簡潔的語言闡明自己的觀點等。
3.擬寫提綱.學生搜集總材料后擬定發言提綱。例如,學生在學習“法蘭西第一帝國”時,可以圍繞拿破侖上臺的偶然性,必然性,拿破侖戰爭的性質以及對拿破侖的個人評價等一系列的問題進行討論。學生可以在學習課本知識基礎上,研讀歷史材料,圖片,觀看計算機多媒體軟件提供的活動地圖,形成對法國這一時期的歷史特點及對拿破侖的個人整體印象,繼而進行討論。
二、討論的題目要有針對性:針對一般遇到以下情況進行
討論
1.評價歷史事件、人物時進行討論。評價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時,教師如果把結論首先告訴學生,這無疑束縛了學生的積極思維。因此,教師不要急于定論,而是讓學生根據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經過、結果、歷史人物的事跡為依據,進行評價、組織學生討論。討論過程中,要求學生淡化書本的定論,允許得出與課本不同的結論,只要是以事實為依據,講的有道理,就要給予充分肯定。允許多元思維并存,這無疑有助于個性的張揚和發展。
2.從歷史事件中得到啟示時進行討論。學習歷史,不能只在故紙堆中打轉轉,了解昨天是為了今天和明天,通過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起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作用,也能提高學生辨別和認識是非的能力,真理來自實踐,實踐檢驗真理。因此,必須教育學生從歷史中得到啟示,培養學生的鑒別能力和認識水平。例如,文革給我們留下什么樣的啟示?你從二戰的發生、發展、結束中得出什么樣的啟示?東歐巨變、蘇聯解體給我們留下什么啟示?諸如此類的問題。因為每個學生思考的角度不同,得到的啟示也不一樣,同學們各自說看法,可以互相補充,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
三、精心科學設計小組討論的問題
小組討論的問題,要符合開放性、激勵性、層次性、探究性的特點。開放性的問題能夠促使學生作出多種解釋和回答的可能性、發散性,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力。激勵性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積極參與,推動學生進行集體的或獨立的思考和實踐活動,推動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向縱深發展。層次性的問題是建立在學生過去的經驗或知識上,充分結合學生能夠接觸到的生活實際和社會發展的實際。探究性的問題能夠引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和創造性思維。
四、精心組建討論小組
組建討論小組對于討論最后能否取得成效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般討論小組的組合方式采取自找對象的組合方式,引導學生逐漸養成討論必備的主動,合作,交流,傾聽,質疑,調整等學習的心理習慣。學生自找對象以后,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心理品性來優化搭配。如:為了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把不同水平層次的學生組成一個小組。一般來說一個小組由四個人組成比較好,其中一個為優等生,兩個為中等生,一個為后進生。并且指明各個成員的任務,比如,有人可以專門記錄發言過程,有人可以代表本小組給全班同學陳述該組的意見等等,這樣可以讓每個人都有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還有利于形成互相幫助的氛圍。
分組討論的形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使他們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培養創新能力。但是如果只讓討論浮于形式,就會極大得挫傷學生們的主動性和興趣,甚至會使學生對此產生厭煩心理。討論必須在教師的引導下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地進行,才能取得它應有的效果。
經過改造后的小組討論,在課堂中逐漸恢復了活力,我驚喜地發現,學生的熱情慢慢地回來了,我的歷史課堂又充滿了精彩對話和智慧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