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對公司的社會責任也越來越重視。公司社會責任的法律約束經由公司法、勞動法、環境保護法、消費者保護法等多種法律規范得以實現,就我國現有法律體系來說,既有公司法、證券法等法律規范中的一般原則性規范,也有勞動法、消費者保護法、環保法、公益捐贈法等對于公司社會責任所包含內容的具體規制。那么,我國關于公司社會責任法律約束的一般原則性規定主要包括:
一、2005 年修訂《公司法》的規定
《公司法》在總則第 5 條明確規定:“公司從事經營活動,必須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商業道德,誠實守信,接受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較之 1993 年《公司法》第 14 條第 1 款之規定:“公司從事經營活動,必須遵守法律,遵守職業道德,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接受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督。”新《公司法》明確引入了“公司社會責任”的概念,“社會責任首次作為一個專門的法律術語在我國的立法中得到了確立”,并將該條的位置由總則的第 14 條前移至第 5 條,似乎意在表明該概念的重要性,雖然沒有對公司社會責任的具體內涵給予明確界定,但同時補充的對于公司經營行為遵守“行政法規”、“社會公德與商業道德”、“誠實守信”的要求,可以推導出公司社會責任包括了法律與道德層面的不同要求,進而需要建立健全法律與道德社會責任的不同實現途徑。第 5 條雖然對公司課以“必須”承擔社會責任的義務,但并未設置針對該條的特定實施機制,那么只能將其定位為授權性或提倡性法律規范,主要起宣示性作用,表達立法者對此問題的關注,以此為指引而于其他具體的法律規范層面建立公司社會責任的法律實施機制。對于我國《公司法》中是否應當納入公司社會責任的概念,在法律修訂之前學者就多有爭論,反對的觀點主要是認為我國企業公司制改革目前最需要解決的是剝離傳統上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負擔的過重社會職能、最需要完善的是董事責任等公司制度。
公司社會責任與我國傳統的企業辦社會有諸多本質差異。我國在引入公司制度的過程中,存在著董事會嚴重內部化、董事義務沒有得到切實履行的狀況,制約著公司制度的良好運行,影響著公司的健康發展,優質的公司治理結構固然有利于公司社會責任的履行,但是其與公司社會責任的承擔應是相容而非排斥的關系。以董事的義務為例,前文已經分析了英美國家普遍以授權董事等經營者在公司決策時得(或應)考慮利益相關者利益的方式促使其履行社會責任,董事濫用此權力的潛在趨勢能夠受到發展成熟的公司治理結構的制約及法律規制,而這之于我國現有公司治理及董事義務顯然是難以承擔的角色,濫用而很難受到規制的巨大風險不得不使我們暫時放棄擴大董事義務承擔對象來實現公司社會責任的方式,但歐洲大陸國家的雇員參與制度對我國來說,則有很多可借鑒之處,不應因為一種模式很難走得通就整體放棄于公司法中引入公司社會責任的理念。另外,國資委在其所印發的《關于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的通知中也認為,應“堅持履行社會責任與促進企業改革發展相結合,把履行社會責任作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提高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內容,深化企業改革,優化布局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二、《上市公司治理準則》的規定
中國證監會和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于 2002 年 1 月 7 日發布并施行的《上市公司治理準則》首次以部門規章的形式對我國境內的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方面履行公司社會責任作出了規定。該準則以“利益相關者”作為專門一章,指出上市公司應尊重銀行及其它債權人、職工、消費者、供應商、社區等利益相關者的合法權利(第 81 條);應與利益相關者積極合作,共同推動公司持續、健康地發展;(第82 條);應為維護利益相關者的權益提供必要的條件,當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利益相關者應有機會和途徑獲得賠償(第 83 條);應向銀行及其它債權人提供必要的信息,以便其對公司的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作出判斷和進行決策(第 84 條);應鼓勵職工通過與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人員的直接溝通和交流,反映職工對公司經營、財務狀況以及涉及職工利益的重大決策的意見(第 85 條);在保持公司持續發展、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的同時,應關注所在社區的福利、環境保護、公益事業等問題,重視公司的社會責任(第 86 條)。該準則對公司中最具有經濟實力與社會影響力的上市公司的社會責任承擔問題進行了規范,明確了上市公司社會責任的具體承擔對象及可以適用的實現途徑。雖然準則中使用的多為“應為”、“應向”等倡導性用語,但鑒于該準則作為上市公司改善公司治理、制定或者修改公司章程及治理細則、評判上市公司是否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的主要衡量標準的地位,其對于上市公司履行公司社會責任的積極作用還是值得肯定的。
三、《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指引》的規定
深圳證券交易所作為我國境內兩大證券交易所之一,其于 2006 年 9 月 25 日發布并開始施行了《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指引》。該指引規制的對象是股票在深交所上市的公司,其將上市公司的社會責任界定為上市公司對國家和社會的全面發展、自然環境和資源,以及股東、債權人、職工、客戶、消費者、供應商、社區等利益相關方所應承擔的責任。對上市公司履行社會責任的具體要求包括:定期評估公司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自愿披露公司社會責任報告(可將社會責任報告與年度報告同時對外披露);確保公司財務穩健,在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兼顧債權人的利益,不得為了股東的利益損害債權人的利益;遵守勞動法規定,建立職工董事與職工監事選任制度,支持工會依法開展工作;對供應商、客戶和消費者誠實守信,敦促客戶和供應商遵守商業道德和社會公德,監控和防范商業賄賂,妥善保管供應商、客戶和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制定公司整體環境保護政策;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積極參加所在地區的環境保護、教育、文化、科學、衛生、社區建設、扶貧濟困等社會公益活動等。該指引較之《上市公司治理準則》涵蓋的內容更加廣泛,具體實施方式的設計也更加多樣,對于深交所上市公司履行公司社會責任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但也存在著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要求不明確、缺少切實可行的落實措施等問題有待進一步妥善解決。
四、國資委《關于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
國資委于 2008 年 1 月 4 日發布了《關于印發<關于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的通知》,要求國資委管理的中央企業結合本企業實際參照執行。該指導意見將履行社會責任定位為中央企業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實際行動、全社會的廣泛要求、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與參與國際經濟交流合作的客觀需要。就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內容來看,包括堅持依法經營誠實守信、不斷提高持續盈利能力、切實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推進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保障生產安全、參與社會公益事業與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就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主要措施來看,包括樹立和深化社會責任意識、建立社會責任報告制度、建立和完善履行社會責任的體制機制、加強企業間交流與國際合作、加強黨組織對企業社會責任工作的領導。該指導意見作為國資委下發給其所屬中央企業的內部規范性文件,實質上不具有任何法律的拘束力,但卻反映了國有資產管理機構對于國有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