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童年像一個五彩斑斕的夢, 埋藏著我們兒時的最純真最唯美的回憶。而如今的孩子,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伴隨童年的是無休止的補習,能留給童年并值得回憶的內容少的可憐。新課程改革把部分課程建設權還給每個地區、每所學校和每位教師,旨在讓學生獲得更加貼近其成長需求的課程和更加豐富的學習方式與學習經歷,尤其是獲得在真實生活場景中研究和體驗的經歷。其中鄉土教育資源已經成為區域課程和校本課程開發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切入點,也為走出教室、走出校門、轉變學習方式,讓學生在真實的自然情景中去探究、去體驗提供了現實的可能。
關鍵詞:課程;實踐模式模式;創意;學以致用
一、建學生喜歡的課程
開發一門課程,我們首先想到的是老師有否這樣的能力,學校能否提供這樣的資源,但最終應回歸學生喜歡的本源。讓學生對課程有自己喜好權和選擇權,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證了課程實施的質量。學生興趣傾向和選課好惡,客觀上決定了校本課程開發的方向和內容。那么怎樣的課程才受學生的歡迎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位老師的課程。他是一位探究老師,酷愛旅游,他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他發現在課堂中穿插這樣的內容學生很感興趣,學生中間也有很多學生也有過這樣的經歷。師生之間有了興趣的交集、有了興趣的互通、產生了興趣的共鳴。他突然發現:學生的興趣就是課程、學生的經歷就是課程。但是黃山的奇峰、華山的險峻、四川的小吃,這些景點非常的好,但距離我們有些遙遠。我們更喜歡的是家鄉的小吃、東灘的濕地、國家森林公園的迷人風景,這些不僅看著美,而且覺得親的的資源讓他有了一個想法:羅列崇明的優秀景點資源,建一個學生喜歡的課程,《經典崇明游》于是誕生了。
二、選擇“自下而上”的課程實踐模式
課程開發的科學化運動使“目標模式”成為穩定的開發模式,然而也壓制了那些在實踐中獲得的生動的、個性化的經驗?!白韵露稀钡膶嵺`模式的優勢逐漸被體現。所謂“自下而上”歸納式是在教師、學生自發實踐活動的推動下,學校管理者組織進行的校本課程開發。其基本過程為:教師自發進行課外活動實踐一課外活動課程化一確定學校課程整體結構一形成學校課程特色。從實踐的層面上看無疑是具有優勢的。
《鄉之味》是裕安小學沈儉老師開發的一個微型課程,課程開發是來自于一份《關于崇明甜酒釀的受歡迎程度的調查問卷》,老師發現學生對于家鄉的酒釀有著濃厚的興趣,沈老師敏銳的發現這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資源,由于她開始了實踐,在參與探究活動的過程中,老師給學生們分組并布置很多課外任務。在參與活動的學生中,老師挖掘家長資源,例如:家長擅長制作的,安排的學生重點開展實踐制作活動。家長在釀造廠、超市等地方工作的,安排學生帶著任務去參觀拍照的。家里有電腦的學生重點布置制作講稿的任務。各盡其能最大程度挖掘各自的長處,凸現了學生的個性特長,學生在課外探索活動能過中有不少新生成的成果。最后通過幾輪實踐才予以定稿。該老師參加2012年上海市中青年教師探究型課程評優中獲得一等獎。目前《甜香百年》的探究活動已經不僅僅停留在課堂中。在濃濃的米香里,師生開始了自主探索的新旅程——《鄉之韻》系列課程的開發。
三、創意讓經典課程重煥生機
在“做強一品”的理念指導下,前幾年我們在精品課程建設中進行了較大規模的開發,目前每所學校都有一門精品特色課程。然而在實施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學生對一些學校的精品課程產生了厭倦。不喜歡!怎么辦?很多學校開始反思并經過實踐與創新又開始讓課程煥發生機:正大中學的《長繩》是他們學校的一門精品課程,但是反復練習學生厭煩情緒開始上升。老師發現學生在訓練之余喜歡在長繩中加入高難度動作,經過一番觀察和實踐,開發了《花樣跳繩》這門課程。在幫助學校長繩隊繼續保持優勢的情況下,在去年市課程互動展示中獲得了好評?!对罨ㄞr家樂》是向化小學利用周邊場館資源開發的一門經典課程,但在實施過程中因缺乏活動支持,學生的興趣逐漸減弱。學校課程團隊迅速通過學生反饋,在原有課程的基礎上開發了《小小泥瓦匠》、《灶花拼圖》等富有趣味的微型課程,其中《灶花拼圖》利用小學生活潑好動、有意注意時間短、且注意力與興趣有關的特點開發的一門微型課程。內容包括拼圖制作、欣賞、游戲、沖浪等活動。在極富趣味、創意的活動中感受家鄉傳統文化,提高圖案鑒賞能力,啟迪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并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同時從那些寓意著和合美滿、幸福吉祥的灶花中得到悠久鄉土文化的熏陶。
四、源自學以致用的課程
面對大量的農村學生以及逐漸占多數的外地生,他們中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很多人將來可能從事有關農業方面的工作,如何培養優秀的農業方面的小能手,我們在鄉土資源中進行開發實踐,讓他們掌握一定的現代農業的知識。裕安小學“生態田園”鄉土課程就很好的體現了這樣的一個設計思路。主要目標:有效整合社區課程資源,構建具有學校特色的課程體系——“生態田園”特色課程體系。1.建立學生實踐體驗活動基地:根據學校實際建立“四園二館一區”其中“四個園”是指農作物園、蔬菜園、栽培實驗園、校園植物園;“一區”, 是“養蟹探索區”,并且建立校外實踐基地,完成從實驗到實踐的轉變。內容上首先根據基地活動特點,通過多渠道、多層面的教師培訓活動,開發出滿足學生多元發展需要的課程群,使活動走向課程化。為了使課程實施效果更凸出,學校聘請了專業人員幫助學生更好的進行實踐。每年結合快樂活動日,舉行一屆“生態田園”課程文化節,邀請家長、社區人士、專家參加學校教育活動,并為學校的發展獻計獻策,學生把在四園一區中收獲的有機蔬菜,通過“我為父母做一道菜”等方式表示對父母的養育之情。
綠華小學地處崇明西部的桔子之鄉,有著豐厚的地域資源,整個地區到處都可見桔樹。為更好地利用社區與學校教育資源(學校有四畝桔園),展現綠華桔文化,學校開設了《桔韻》課程,通過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使該校廣大學生充分地了解相關知識,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并且為培養小小桔農提供很好的實踐途徑。
學校是孩子夢起航的地方,抓住課程改革的契機,挖掘鄉土課程資源,把學區鄉土優秀文化基因以課程的形式進課堂,并通過活動讓學生在玩中感受家鄉的文化與變化,讓更多的孩子在鄉土中快樂成長。同時通過鄉土課程開發中所具有的獨特價值,進一步體現出尊重學生個性、形成學校特色、促進教師發展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