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榮譽和名譽的區別
榮譽是指特定民事主體包括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在社會生產、社會活動或戰斗中有突出表現或貢獻,而由特定組織如政府、單位、團體或其它組織所給予的積極的正式評價。同時,根據現實中民事主體獲取榮譽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榮譽應當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榮譽是由特定組織授予的,即榮譽授予權為特定組織享有,該組織包括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非法人團體等,而個人不能成為授予他人榮譽的組織;第二,榮譽是有榮譽授予權的組織給予他人或組織的一種正式的、積極的、正面的評價,而不是隨意的、消極的、反面的評價;第三,榮譽的授予或取得必須經過一定的程序,比如申請、審查、評選、公示、表彰等;第四,榮譽的授予或取得需具備一定的前提條件,即被授予榮譽者必須在特定領域內有突出的表現或貢獻且被授予組織認可;第五,授予榮譽的內容是特定的,即榮譽的內容只能是表彰被授予榮譽者在特定社會領域的突出表現或貢獻;第六,榮譽可因榮譽權人的某些違法或不當行為而被剝奪。
《辭海》解釋,“名譽就是名聲,是對于人的道德品質、能力和其他品質(名聲、榮譽、信譽或者身份)的一種評價”。我國理論界通說則認為,名譽是對特定人的人格價值的一種社會評價。“在形式上,名譽是社會對特定對象的綜合評價”,它是社會的評價,不是某個人或某部分人的評價。某個人或某部分人的評價均不等同于名譽。因為,名譽是綜合性的,是中性的,可好可不好。無論名譽好壞,均不能進行貶損。“名譽也不能量化,但客觀存在。”名譽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為內部的名譽,指各個人內在之價,即人之內部的價值。其二為外部的名譽,指對于人之屬性,而由他人所為之評價。”也就是說,名譽除了體現為人格價值的一般社會綜合評價之外,它還包含著所謂的“內部名譽”,又稱為“名譽感”,即名譽主體主觀上對自己的思想、品德、能力、信用以及其他素質的自我認識和評價。傳統民法以及我國現行法律法規,只承認對名譽享有者外部名譽的保護,而不支持對所謂“內部名譽”的保護,其根本原因在于內部“名譽感”屬于人們的內心情感。如果造成侵害,很難予以衡量或確認,所以只能將其歸于道德調整的范圍,或者從公民人格尊嚴保護的層面上去進行調整和規范,從而使侵權人承擔侵犯一般人格權的法律責任。也就是說,對名譽的損害不能以名譽受害人自身的感受為依據,而應依照侵權人的行為是否有損于受害人的名譽為準,即以一般人的通常判斷和認識為標準或依據。“名譽,是指社會對民事主體品德、信譽、才能及其他素質的綜合評價。名譽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民事主體的社會地位、信譽和尊嚴,并對民事主體的民事活動及其他活動產生影響。”名譽直接關系到公民在社會上的地位和尊嚴,關系到社會公眾對他信任和尊重的程度以及公民的民事權利和其他權利的得失。對作為民事主體的法人或非法人組織而言,其名譽是在它們整個的活動中逐步形成和獲得社會公眾認同的,反映了社會對該組織各方面的綜合評價。
二、榮譽權的屬性
榮譽權應屬于身份權,而不屬于人格權的判斷。理由是:
1.榮譽權從來源看并非與生俱來的固有權
“人格權是指主體依法固有的,以人格利益為客體的,為維護主體的獨立人格所必備的權利”。“依法固有”是人格權的根本屬性,是民事主體始終享有的權利,它與民事主體共存亡,不得撤銷或剝奪。“就人格權說,無所謂權利的取得。”有人格權,就不能視其為人,沒有作為民事主體的資格,其各項權利都得不到法律的承認和保護。因此,“人格權是主體對自身的權利,是維護主體存在所不可或缺的基礎條件,其性質與權利能力、行為能力、出生、死亡、失蹤相同,均屬于主體自身事項”。由此可見,只要民事主體存在,人格權就存在。也就是說,不論民事主體是否具有獨立意思,也不管是否意識到這些權利存在,他們都是客觀存在的,人格權的取得不需要民事權利主體實施一定的積極行為。而榮譽權并不像人格權那樣是民事主體與生俱來的固有權,而是民事主體因為在工作、生活、戰斗等社會活動作出一定的成績或貢獻而受到表彰、獎勵后,獲得某種榮譽以后產生的。
因此,榮譽權不具有人格權所具有的本質屬性即固有性,其表現:第一,榮譽權并非民事主體一出生或一成立就享有;第二,榮譽的取得需要一定的前提條件,即需要民事主體有卓著的成績或突出的貢獻;第三,榮譽必須由有關國家機關或組織正式授予,而非僅依民事主體的行為而主動取得。榮譽不是一種隨意的評價,必須通過授予榮譽的組織規定的程序才能獲得,如果違反了這種特定的程序,那么這個榮譽實際上沒有被授予,當事人也不能獲得榮譽權;第四,榮譽權不僅可以經一定程序而撤銷,還可依法定程序而判決剝奪。這充分說明它缺少人格權的基本屬性,這正好與身份非固有性相合,因此榮譽權不是人格權。
2.榮譽權的基本作用不是維護民事主體所必需
“榮譽權的基本作用是維護民事主體的身份利益。人格權的基本作用,是維護民事主體的人格,表明人之所以為人的資格。而判斷的標準,就是民事主體喪失某種具體人格權時,其人格是否受到損害。當民事主體的某些權利喪失后人格沒有受到損害,則這項權利就不是人格權。”我們知道,榮譽權不是維護民事主體獨立人格所必需的,民事主體不論是否享有榮譽權,或者享有過程中榮譽權受到損害或者享有后又被剝奪而喪失時,只會導致榮譽利益與榮譽權人相分離,但其獨立的人格都不會受到任何影響。至于由于榮譽權被非法剝奪等受到侵害而造成社會評價的降低,此時侵害的是另一個法律關系,即侵害了其名譽權。因此,從榮譽權的目的不是維護民事主體人格所必需的角度來分析,可以斷定榮譽權不是人格權,把榮譽權歸屬于人格權是不科學、不合理的。
3.榮譽權從其內容看不具有人格權的基本屬性。榮譽權體現為非親屬法上的身份權,即親屬法外身份權
身份權不僅表現在親屬法上,還體現在非親屬法上。身份權是指民事主體基于在特定社會關系中的地位和資格而依法享有的民事權利。因此,“身份權是基于民事主體的特定的身份而產生的人身權”,“它不是每個民事主體都享有的權利,只有當民事主體從事某種行為,如婚姻、家庭關系而取得某種身份時才能享有”。第一,身份是民事主體在特定的法律關系中所處的某種地位,且必須借助一定的詞匯如夫妻、子女、親屬等語來表達;第二,身份表現為某種利益,而且這種利益是民事主體基于其所處的特定地位而產生的具有支配性質的利益,它與人身不可分離,并受到法律的嚴格保護;第三,“身份所體現的地位和利益,必須處于特定的社會關系中,離開特定的社會關系,就不存在身份”,身份也就無從談起;第五,身份權必須得到法律的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