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性在當今社會里凸顯出來,在當今社會,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卻趨于淡化,這使大學生難以擔負起歷史的重任。如何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本文進行簡要分析和闡述。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
社會責任感是大學生的首要素質。然而,近年來關于這個群體的諸多負面新聞,讓我們感到深深的憂慮。按照弗洛姆的觀點,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角色”發生了一定程度的偏差,亟待強化社會責任感的培養。結合長期的教育實踐,筆者探索并總結了幾條有益可行的途徑,以期推動新時期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育。
一、大學生的責任感概述
社會責任是指一個人對他人、對自然、對社會所承擔的職責、任務。社會責任感是公民對這種責任的一種強烈的自覺意識和崇高的情感、意志和態度,對自身社會權利與義務的自覺認識,是一個人健康社會化的內驅力培養社會責任感主要是指一個享有獨立人格的社會成員對國家、集體以及他人所承擔的職責、任務和使命的態度。作為一種道德情感,社會責任感是知、情、行的統一,是人的內在精神價值和外部行為規范的有機結合。總體上看,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是當代大學生群體的主流,但不可忽視社會責任感缺失現象在部分大學生中亦有日益凸現的趨勢。
培植大學生責任感是提升民族素質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要求社會責任感,是社會群體或者個人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所形成的為建立美好社會而承擔相應責任、履行各種義務的自律意識和人格素質。從中體驗到生命的莊嚴與神圣,領略、徹悟和實現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加強責任教育,培育大學生的責任感,最大限度地幫助大學生形成健全人格。是青年一代順利走上社會,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條件。是從根本上提高中華民族整體素質的一個著眼點,也是推動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要求。因此。全社會都應注重對大學生進行責任教育,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于人于家、于國于社會都有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二、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弱化表征及其原因
(一)人生價值定位偏頗,功利思想比較嚴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片面強調自己的消費者主權,側重于對學校管理、對專業的設置、對教師授課、對課程的評價及提出要求,忽視自己作為一個大學生的職責。忘記了自己作為學生的學習責任、作為子女對于父母的責任及作為公民對國家、社會的責任。
(二)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脫節,表里不一知易行難當下。一些大學生雖然具有較高的文化知識水平,具備一定程度的道德規范認知,但在實際生活中。卻缺乏一種內在的自我約束力,輕視理想人格追求,過于關心生存目標,淡漠人生目的和生命意義的考量,言行不一、表里不一,道德認知與行為脫節。
(三)罹患心理疾病的誘因增多,自殺現象時有發生新世紀新階段,大學生罹患心理疾病的誘因,與20世紀80—90年代相比明顯增多了,交費上學、自主擇業、家庭貧富差距擴大、完成學業困難、就業難等,使得一些大學生心理問題突出、心理異常現象增多。據WHO估計。全球每年有100萬以上的人自殺身亡,中國在20萬以上。而大學生自殺率為同齡一般人口的2—4倍。為20/10萬左右,已成為大學生非正常死亡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自殺在大學生總體中只占極小比例,但由于生命的不可逆性,它給社會、家庭和個人帶來的后果和創傷卻是十分慘痛的。教師思想政治課應給大學生足夠的人文關懷、價值關懷和意義關懷,讓大學生了解生命的意義,了解社會現狀,全面提高素質。
三、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探索
1.依托教材,公民的責任承載用典型實例詮釋人類歷史發展的每一個特定階段。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緊密結合教材中的相關內容,通過介紹中華民族史冊中的仁人志士、民族英雄及英模人物的事跡,讓學生理解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整體主義精神,貫穿愛國主義、民族精神、誠信、扶危濟困等涉及公民責任的教育。領會一個人是否承擔社會責任,不僅表現在口頭上,重在身體力行。
2.創設情景,使大學生的責任心在課堂參與中慢慢滋養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個重要成果,教材第一章第三節分析了鄧小平理論形成的時代背景、歷史與現實根據。在進行教學時,筆者先用多媒體向同學們介紹了鄧小平同志革命生涯中的三落三起等史實資料,再板書如下問題。要求學生思考之后交流體會:鄧小平平同志革命生涯中的三落三起對我們有什么啟迪?針對這個問題,一位同學說,因為鄧小平同志深深地愛著祖國和人民。他才能在遭遇了人生重大挫折之后不灰心。在艱難境遇中堅持鍛煉身體,等待機會再為國家和人民效力。每每重新出山,他都能抓住契機,創造奇跡。另一位同學補充道:鄧小平同志三落三起的經歷表明。一個人無論何時何地,地位高下,只要不斤斤計較于一己得失,能夠勤勤懇懇,為他人、為集體和國家盡心盡力做事,就會受到人民的褒獎和愛戴。鄧小平同志的一生很不平凡,追根溯源,其過人之處也許就在這里。緬懷偉人,我們應該感恩,應該珍惜青春珍惜生命。
3.把握契機,引導學生從小事做起學會擔當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種行為定勢,這種行為定勢需要長時間的行為訓練,在實踐中慢慢養成。社會責任感應該在社會實踐中刻意培植。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陽的光輝。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能反映一個人的人格。教師要注意以小見大。用身邊的小事引導學生體會宏大敘事的主題。如在講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部分內容時。筆者設計這樣的問題:我們在走向教室的途中,發現水房水龍頭滴水時,你有何反應?在提問反饋后指出,如果你聽到水龍頭滴答漏水而無動于衷,就意味著節約資源意識不強,素質不高。如果能馬上走過去擰緊水龍頭,就反映出社會責任感較強,素質較高。使學生認識到細微之處見精神,培養人品需要注重細節。現階段,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會為每個社會成員的幸福生活提供更多條件,也需要每一個社會成員為和諧社會建設添磚加瓦,盡心盡責。
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高素質人才,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力軍,如何培養大學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使他們盡快適應形勢,服務社會,在社會上樹立良好形象,擔負起新時期社會賦予的歷史重任,顯得極為迫切和重要。
參考文獻:
[1] 張建榮.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困境與反思[J].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01期.
[2 ]陳錫敏.健全人格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J].高校理論戰線,2005年11期 .
[3] 彭文英.論和諧背景下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J].理論月刊,2008年0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