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食品安全問題影響到每個人的生活,并且最近來其關注度越來越高,本文擬從刑法的角度談對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認識。
關鍵詞: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食品;犯罪構成
一、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概念
根據現行刑法第144條的規定,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是指違反我國食品衛生管理法規,在生產、銷售的食品中摻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或者銷售明知摻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行為。
二、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犯罪構成
1.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犯罪客體: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侵犯的客體為復雜客體,包括了國家對食品衛生的監督管理秩序和廣大消費者即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健康權利。2.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主體: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自然人和單位,單位犯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實行雙罰制。3.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主觀方面: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在主觀方面只能由故意構成,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為行為犯。只要行為人出于故意實施了在所生產、銷售的食品中摻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之行為,或者明知是摻有有毒、有害物質的食品仍然予以銷售的行為,就構成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如果有以上行為,造成受害人死亡、中毒或者健康受到損害,在量刑時作為量刑情節適用。4.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客觀方面: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違反國家食品衛生管理法規,對生產、銷售的食品摻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或者銷售明知摻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行為。(1)行為人實施的行為必須是違反國家食品衛生管理法規的行為。違反國家食品衛生管理法規,是指違反《食品衛生法》、《禁止食品加藥衛生管理辦法》、《食品營養強化劑衛生管理辦法》、《新資源食品衛生管理辦法》和《保健食品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在司法實踐中,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違反的國家食品衛生管理法規,主要是違反《食品衛生法》的相關規定。(2)行為人實施了摻入了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行為。所謂有毒的物質,是指進入人體后能與人體內的一些物質發生化學變化,從而對人體的組織和生理機能造成破壞的物質。所謂有害的物質,是指被攝入人體后,對人體的組織、機能產生影響、損害的物質。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同食品添加劑、食品強化劑是不同的。食品添加劑是指為了改善食品品質和食品的色、香、味,以及為了防腐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學合成物或者天然物質。食品強化劑是指為了增加營養成分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的或者人工合成的屬于天然營養素范圍的食品添加劑。合乎食品生產標準和生產工藝的食品添加劑和食品強化劑不屬于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這里所說的食品原料是指糧食、油料、肉類、蛋類、糖類、薯類、蔬菜類、水果、水產品、飲品、奶類等可以制造食品的基礎原料。(3)在司法實踐中,行為人實施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首先摻入的是有毒、有害物質。如制酒時加入工業酒精加工成食用酒,在汽水中加入國家嚴禁使用的色素,還有的在牛奶中加入石灰水等等。其次,行為人摻入的是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即這些物質是根本不能食用的原料。如用工業酒精兌制白酒,在牛奶中摻入石灰水,在香油中摻入柴油,用工業鹽酸制造醬油等等。如果行為人摻入的是食品原料,盡管可能有一定的毒性、有一定的害處,也不構成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如行為人摻入酸敗的油脂,變質的水果等用于所生產、銷售的食品中,就不構成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如果有以上行為,造成嚴重后果或者銷售金額達到5萬元以上的,可以按照其他罪如生產、銷售不符合衛生標準的食品罪,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等論處。(4)摻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對象應為生產、銷售的食品,即是在生產、銷售的食品中摻入了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雖有摻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行為,但是不是在自己所生產或銷售的食品中,如在他人食用的食品中摻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不構成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構成犯罪的,應以其他犯罪論處。
三、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認定
1.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九條規定,在食品加工、銷售、運輸、貯存等過程中,摻入了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或者使用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條的規定以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定罪處罰。在食用農產品種植、養殖、銷售、運輸、貯存等過程中,使用禁用農藥、獸藥等禁用物質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質的,適用前款的規定定罪處罰。在保健食品或者其他食品中非法添加國家禁用藥物等有毒、有害物質的,適用第一款的規定定罪處罰。
2.《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四條規定,明知他人生產、銷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有毒、有害食品,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罪或者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共犯論處:(一)提供資金、貸款、賬號、發票、證明、許可證件的;(二)提供生產、經營場所或者運輸、貯存、保管、郵寄、網絡銷售渠道等便利條件的;(三)提供生產技術或者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的;(四)提供廣告等宣傳的。
四、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與其它行為的辨析
(一)在實踐中,把握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罪與非罪的界限應當注意以下幾點:(1)是否違反食品衛生法規,尤其注意是否違反《食品衛生法》。違反食品衛生法規是構成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前提,不違法就不構成犯罪。(2)生產銷售的食品是否有毒、有害的食品。判斷食品中是否有毒、有害,要由專業的食品衛生監督機關進行鑒定。如果無毒、無害或者毒性很小,危險性也很小,則不構成犯罪。(3)行為人主觀上是否出于故意。如果行為人出于過失,不知道生產銷售的食品是有毒、有害的食品且沒有造成嚴重后果,則不構成犯罪。(二)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與生產、銷售不符合衛生標準的食品罪界限。兩罪在犯罪客體、主體和主觀方面具有相同或者相似之處。廣義上來說,摻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本身也是一種不符合衛生標準的食品。但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與生產、銷售不符合衛生標準的食品罪的主要區別在于:(1)犯罪的對象不同。犯罪對象是含有有毒、有害物質,可能對消費者即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健康權利造成不利影響的食品;而生產、銷售不符合衛生標準的食品罪的犯罪對象則要廣泛得多,主要是不符合衛生標準的食品。(2)犯罪客觀方面的行為不同。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在客觀方面表現對在生產、銷售的食品摻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或者銷售明知摻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行為;生產、銷售不符合衛生標準的食品的客觀方面表現為食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食品冒充合格食品的行為。(3)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是行為犯罪,不要求必須有實害結果的發生;生產、銷售不符合衛生標準的食品罪是危險犯罪,只要出現法定的危險狀態,就構成該犯罪的既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