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用循序漸進的、具有本質意義的問題來啟發學生思考,使學生得以發表觀點,流露情感、鍛煉表達。這是提高閱讀教學質量的一項重要工作。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提問藝術
宋代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學習過程實際上是一種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出色的提問,能夠引導學生探索所要達到目標的途徑,獲得知識智慧,養成善于思考的習慣和能力。因此,提問的技巧和問題的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有價值的問題能啟發學生深刻思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導他們提出新的問題,培養他們的思維,認知能力,促進閱讀技巧的發展。有人認為啟發式教學就是多提問題,好像問題越多,啟發性越強,因此出現了許多問題:
1. 有些提問過于簡單且沒有準確性,導致雖然讓學生思考但沒有思考價值。有些老師喜歡這樣問:“……是不是”、“……好不好”、“……對不對”等,這樣的提問毫無價值。
2. 有些老師在提問的表達上不明確,越想讓學生明白,語言越來啰嗦,導致學生糊里糊涂,甚至不關注教師的提問。
3. 還有些提問過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師發問后,還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就立刻作答,這樣只會壓抑學生的思維訓練。甚至有些提問沒有創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問,“這篇課文寫了怎樣一件事?”、“文章中心是什么?”,長此以往,讓學生生厭。正確的提問,應該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發展水平,要研究閱讀教學中提問的性質、形成和涉及到的范圍和相互間的關系,努力去把握其中規律性的東西,減少提問的盲目性。我認為閱讀教學中的提問,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把握課文本質意義的提問
在教學中,要多提有助于理解課文本質意義的問題,少提表面現象性的問題,那種可問可不問的問題盡量不問。
一篇課文,總有它的內涵和中心思想。凡涉及到課文內涵、中心思想,并與思想內容有關的詞語和句子等方面的問題,都屬于本質性問題,而涉及到課文其他枝枝節節的問題,屬于現象性問題。如《狼牙山五壯士》這篇文章,通過記敘五壯士接受任務——痛擊敵人——引上絕路——頂峰殲敵——跳下懸崖的過程,寫出五壯士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仇恨敵人、勇于犧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氣概。因此,凡是同描寫五壯士壯舉的詞語和句子的問題都是本質性的問題。在教學五壯士跳下懸崖這一部分,課文寫了五壯士毫不猶豫、英勇跳崖,“像每次發起沖鋒一樣,第一個縱身掉下深谷?!蔽揖妥プ 皼_鋒”、“縱身”這兩詞語進行提問:什么叫沖鋒和縱身?這兩詞體現出五壯士此時心里怎樣?表現出他們什么?通過提問讓學生知道“沖鋒”、“縱身”這兩個詞表現出五壯士的毫不猶豫、英勇、不畏懼。這兩個詞對學生理解五壯士的毫不猶豫是有幫助的,但是對于“沖鋒”、“縱身”這兩個詞的意思并不是本文的關鍵,并且五年級的學生已經通過平時的媒體、書籍等理解這兩詞的意思和感受。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應該多提本質意義的問題,它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內涵和中心思想。
二、掌握重輔結合的提問
在閱讀教學講解課文中,總要抓住一兩個重點性的問題,它們應該是理解課文的關鍵。如教學《難忘的一課》這篇課文時,“為什么這一課是難忘的?”這是理解這篇課文的一個重點性問題。針對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給他們提了一些輔助性問題,來幫助他們來理解這個關鍵性的問題。
1.“最難忘的課的內容是什么?”這個問題要求學生找出文中的關鍵句“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p>
2.“這句話在文中什么情況下出現?”讓學生找出三次出現這句話的情境。通過這些情境——臺灣老師、學生、作者三方面的動作、語言、神態,感受每一次作者的體會,并通過朗讀體會三句話的情感提升。理解為什么這事難忘的。
3.“這事多么強烈的民族精神,多么濃厚的愛國情意??!”這句話是本文的關鍵,為什么如此激動,有如此的感慨,該如何讀呢?學生明確了課文的內容,通過三句話“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認識到作者的情感是不斷提升,一層一層遞進的關系。因此,后面寫到“還有什么別的話比這句最簡單的話更能表達我此時的全部感情呢?”明確臺灣人民強烈的愛國熱情和民族精神,同時,對先前那個重要性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教學中要把握重點性問題和輔助性問題的關系,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因村施教的原則,有利于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正確的方向。
三、把握鏈條式思路的提問
提問要沿著文章的思路,抓住主要人物,主要線索及主要特征,提出關鍵性的問題,能從一個問題引到或過渡到另一個問題,使每個總是成為全部鏈條里的一環。如《學會看病》這篇課文,寫的是兒子感冒了,媽媽讓他獨自上醫院,學會了看病。課文的思路是通過母親的心理變化“做決定——猶豫——后悔——譴責——安心”,根據文章的思路,我設計一下幾個問題:
1.從哪些語句中可以看出母親的猶豫?
2.兒子走了,母親還是后悔了,她后悔什么?
3.從哪些詞語中看出母親的譴責?“艱澀”“沙漏”“忐忑不安”,你是怎么理解的?
4.一小時過去了,兩小時過去了,兒子還是沒有回來,此時的母親會做些什么,說些什么呢?
5.兒子回來了,母親的勇氣回來了,她又堅持了自己的開始的想法,反應了母親的什么目的和想法?
從以上一環扣一環地提問中,學生能深切地感受到母親對兒子的愛,即想教育兒子,又擔心孩子,那愛的深厚。
四、把握形象性與抽象性、啟示性與暗示性的提問
語文教學中,年級越低,教師的提問就越要具體形象,因為抽象性的問題越多,不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發展水平,問題的提法必須能促使學生思考具體的答案,不一定要作出抽象地概括。尤其在低年級,最好先讓學生描述對象的特征再過渡到抽象概括。到了中高年級,對一些關鍵性詞語要理解透徹,就同樣要運用形象性的問題。抽象性問題和形象性問題,它們兩者的關系是辯證的,不可偏廢。在閱讀教學中,我們還應該嚴格區分啟示性問題和暗示性問題。啟示性問題能打開學生的思路,并在困難時,給學生指明一個方向,他的思維順著這個方向能找到正確答案,而暗示性問題常常以變相的形式出現,教師的問題就包含了答案或在問題里缺掉一兩個詞,讓學生機械地填進去。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應該多提一些啟示性問題,避免提問一些暗示性問題。
掌握好提問的藝術和技巧,是正確進行閱讀教學的關鍵。教師自己盡可能少講一些,而以提問與指點來代替多講。通過提問,提供給學生參與機會,發展學生的表達能力,為學生學習語言提供一個標準的示范。但是如果提問安排不妥,或者質量不高,泛濫成災,不僅不能幫助教學,而且非常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