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基礎教育段英語課程的任務之一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考核成績和合作精神,為他們的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那么,在英語的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式
教師是影響學生的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學生采取何種方法,影響到最大的還是教師。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教師必須首先改變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
1.更新教學觀念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學就是教師對學生單向的“培養”活動,它表現為:一是以教為中心,學圍教轉。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教代替了學,學生是被教會,而不是自己學會,更不用說會學了。二是以教為基礎,先教后學。學生只能跟著教師學,復制講授的內容。教支配、控制學,學無條件地服從于教,教學由共同體變成了單一體,學的獨立性、獨立品格喪失了。最終教成了遏制學的“力量”。因此,在教學中首先要反學生看成一個獨立的人,每一個學生者蘊藏著獨立學習的巨大潛能,教師應引導他們自己讀書,自己觀察、分析、思考、掌握知識。其次,教師要使自己的教學適應他們的的實際情況和思想認識的發展規律,以“主動參與,學會學習”為基本思路,指導學生學習。
2.要轉變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
教師觀念的更新,角色的轉變,必然也要求教師的教學方式產生相應的變化。
a.創設平等、民主的課堂環境。教師要尊重、贊賞學生。教師必須并重每一位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尤其是那些學習成績或表現欠佳的同學。教師不能傷害他們的的自尊心,同時還要學會贊賞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興趣、愛好、專長等,哪怕是極其小的進步。
b.在課堂中,教師應“走出演講者的角色”,引導學生進入語言情境,開動腦筋,自覺積極地學習知識,運用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既備教師如何教,又備學生如何學;在考慮教材的同時以要考慮學生的知識現狀和能力水平,并精心設計調動學生。找到“授這以漁”的最佳方法和切合點。
c.給學生足夠的學習時間和廣闊的空間。
學生按自己的方法和習慣進行學習和探索需要足夠的時間,在探討和研究問題時需要廣闊的活動空間。
d.布置豐富多彩的作業。
為了讓學生充分通過感官接觸英語,并鼓勵他們的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學習、思考的結果,教師可以留一些開放型的作業,如收集格言諺語、名人軼事、謎語、雙關語等。
二、更新學生的學習觀念,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
1.明確自主學習的目的,增強自主學習的意識
\"主動性是現代學習方式的首要特征\"。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首先要消除學生腦中存在的陳舊學習觀念。學生習慣于依賴于教師的知識灌輸而懶于去思考身邊的問題,于是思維懶惰在他們的學習中產生了極大的消極影響。尤其在英語教學中,學生片面地把英語當作一種死記硬背的科目,認為只要把老師講過的知識熟記,在考試中就會取得好成績。這種死記硬背、為應試而學的消極做法,嚴重遏制了學生本該具有的學習主動性與創造性。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首先必須讓學生意識到了自學的重要性,他們才會虛心地投入到自學中去。
2.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我要學”的積極心理
“學習動機應成為學生學習成功的一個決定因素。”學生首先要有端正的學習態度,積極向上的學習動機。學生如果缺乏內在的學習動機,沒有“我要學”的積極心理,就很難正確地制定學習目標,有效地監控學習過程,保證較好的學習效果,自主學習也就無從談起。在很多情況下,學生學習動機不足,有厭學畏學的傾向,這并不是智力問題,而是對自身能力產生懷疑,或者有錯誤的認識,覺得自己的能力不可能改變或提高。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應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幫助學生樹立“自主學習”的信心和責任感,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3.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是學習積極性中最能現實、最活躍的成分.一個學生一旦對學習英語發生了濃厚的興趣,把學習看成自己的愿望和需要,他學起來就會精神愉快、不知疲倦,越學越愛學.\"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千方百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刺激他們的智力潛能,使學生時刻處于一種富有激情,投入的“我要學”的積極心態,從而在興趣的驅動下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去。
4.改進學生的學習策略,在自主學習過程中,自主學習策略很重要。它是有助于學習的方法和行動。學生在樂于學習英語的動機和興趣的基礎上還要掌握一些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果。首先,學生建立學習檔案,內容包括學習計劃內有關的全部資料以及閱讀、寫作、聽力、測試試卷等方面的檔案。它既是學生制度學習目標和自我評價的重要參考,又可不斷回顧檔案內容,不斷改進,從而摸索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其次,發揮優秀生的帶頭作用。實現學生自治。在班級內組建英語合作小組,由英語成績較突出的同學擔任組長,負責收發批改作業,檢查聽寫單詞、背誦課文等,還要定期搜集、整理、討論并解答本組學生學習中遇到的疑難問題。這樣做實際上組長是在當“小老師”,不僅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而且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應成為引導學生尋找水源的人,即我們通常能說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當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采用了好的學習方式,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技能,勢必對他們的終身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我們教師應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式,進而適應新的教育教學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