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庭良好的教育和環境在子女成長歷程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家庭教育作為子女最初教育的一種基本形式,對子女一生的成長與成才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家長應當在品行上成為子女的楷模;家長應當在學習中成為子女的表率;家長應當在心理素質上成為子女的熏陶;家長應當在遵紀守法上成為子女的榜樣;家長應當在勤勞儉樸方面成為子女的示范。只有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落實“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教育,子女才能真正成為德、智、體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教育;家庭
近幾年來,公安機關查獲的違法犯罪未成年人每年均超過15萬人。全國性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未成年人犯罪已占到犯罪總人數的14%左右。我市近十年來未成年人犯罪呈逐年上升趨勢,全市法院2005 -2010年共審理并生效未成年人犯罪347人,占這期間刑事案件生效總人數3419的10.15%,其中2005年39人,占同期刑事案件生效人數的7.83%;2006年48人,占同期刑事案件生效人數的8.32;2007年50人,占同期刑事案件生效人數的10.06;2008年88人,占同期刑事案件生效人數的11.56;2009年79人,占同期刑事案件生效人數的12.38;2010年上半年43人,占同期刑事案件生效人數的9.6%。未成年人犯罪率的增長,除了學生自己、學校教育和社會環境因素的不良影響以外,家庭不良教育和影響也有不可忽視的因素。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人生最初的知識都是從父母的教育和影響中得來的,俗話“一歲看小,三歲看老”正說明了家庭教育和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會直接影響到子女的一生。子女的性格、道德品質、理想情操的形成,都與家庭教育、家庭環境有很大的關系。家庭良好的教育和環境在子女成長歷程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家庭教育作為子女最初教育的一種基本形式,對子女一生的成長與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為家長,在對子女的教育中應當發揮怎樣的作用呢?
一、 家長應當在品行上成為子女的楷模
一般情況下,一個結構完整的家庭,即使是殘缺或者離異的家庭,但只要留下的或者后來補充的家庭成員都能做到品行端正,待人真誠,以情感人,給子女以真摯的愛,子女一定會愉快生活、健康成長。青少年有著不同于成年人的特殊生理和心理特征,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模仿能力也十分強,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從而形成各種不同的行為習慣。父母應當高度重視家庭對子女的影響,應當把培養人格健全、品格高尚、心理健康的孩子作為自己首要的職責。從現實生活中不難發現,如果家長心胸開闊、自強不息、勤儉樸素,樂于助人,這樣,善于模仿的兒童就會從家長良好的性格和優良的生活習慣中規范自己的生活和行為,對優良的品德的形成會產生有效的作用;反之,子女如果在家庭中得不到應有的關懷和溫暖,“家”對他們來說就成了“枷”,會迫使子女選擇離家出走,嚴重影響他們建康成長,如果這一時期受到社會上不法之徒的教唆或者引誘,青少年就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二、 家長應當在學習中成為子女的表率
現在提倡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作為子女第一任老師的家長,應當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科學文化素養,不斷追求新知,以適應培養后代的需要。如果家長文化水平低下,工作業績平淡,精神生活空虛,整日“壘長城”、“挖坑”,有甚者讓子女當旁觀者,三缺一時間或讓子女做“最佳第六人”,毫無疑問,這樣的家庭教育環境,顯然不利于子女培養子女追求知識的興趣。新課改下,為了使子女學業有成,家長也應當學習教育新理念,在教育子女過程中應當講究科學的方式和方法,盡量多與子女相處、溝通,尊重子女的個性,對子女不要過分溺愛。同時,家長自己也應當樂學、善學,不斷更新自己的觀念和知識,提高教子能力,與子女一起成長。
三、 家長應當在心理素質上成為子女的熏陶
不同家長的心理素質一定會形成不同的家庭氣氛,也會使子女在家庭環境中形成不同的心理特征。一個人性格的形成,最初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是家庭,如果家長具有開朗大方、善于交往、處事果斷、心直口快、待人熱情、工作認真、責任心強等良好性格,子女就會從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從而形成活潑、開朗、謙遜、自信、大方、正直、誠實、果斷、堅毅、熱情等良好的性格;如果家長具有心情憂郁、虛偽、偏見、妒忌、自我克制差等不良性格,就會對子女的心理建康帶來不良影響,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子女要么形成悲觀失望、軟弱怯懦、恐懼孤獨的不良性格,要么形成情緒不穩、喜怒多變、脾氣急躁、草率粗心等不良性格,如任其發展不加以下去,有的甚至會因為這些不良的性格的影響從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四、 家長應當在遵紀守法上成為子女的榜樣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父望子成龍”、“母盼女成鳳”的心情人皆有之。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現實生活中,絕大部分家長“愛幼”尚能做到悉心呵護、精心培育;可是“尊老”,許多人就不能做到言行一致,有的嫌棄老人,為贍養老人兄弟互相推諉,有甚者打罵老人,致使老人淪落街頭,輕則挨凍受餓,重則上吊服毒,《墻頭記》雖然是虛構的,但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例還少嗎?這種作法,不但違背了《公民道德基本規范》,也走上違法犯罪之路,而且也給子女帶了一個壞頭。青少年正處在長知識長身體的特殊時期,各方面還不夠成熟,自我判斷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強,易受社會不良因素的誘惑,或沉迷于網絡游戲,或追求時髦,追求個人享受,自我為中心,并產生厭學的心理,這些不良的行為嚴重影響了中學生道德品德的形成,不利于中學生的身心健康。作為家長應當學法、知法、守法,逐步提高法律素養,增強法制觀念,同時也應當注重對子女加強法制教育,使子女從小便崇尚法律,學習法律,養成良好的守法習慣。
五、 家長應當在勤勞儉樸方面成為子女的示范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科技迅猛發展,經濟日趨繁榮,眾多家庭已經從“溫飽型”過渡到“小康型”,越來越多的人勤儉自強的習慣卻越來越淡化了。有遠見的家長,會從子女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務性勞動和家務勞動抓起,密切配合學校教育,培養子女勤勞儉樸、艱苦奮斗、積極進取的優良品質;但也有許多家庭把居室裝飾得富麗堂皇,過分追求名牌時尚,一日三餐花天酒地,這樣的行為多少會使子女滋生養尊處優的作風,致使子女放松學習,失去求知欲和競爭意識,有一部分學生地會因此養成吸煙、酗酒、賭博等不良的行為習慣,如果不及時改正,有的甚至會因此而一步步滑向犯罪的深淵。
總之,家長為了子女能夠建康成長,除了對子女加強教育以外,還應當加強個人修養,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建康的心理、淵博的知識、樸素的作風和良好的法律習慣等來影響子女,有且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落實“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教育,子女才能真正成為德、智、體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