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文明史,其文化底蘊渾厚而豐富。在其源遠流長、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遺產中,歷史給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古籍,其中有許多精華值得我們吸收,這就要求初中語文教學必須重視古詩文教學,讓學生通過古詩文學習去感受祖國燦爛的文化,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情感,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古詩文文字簡約,蘊含豐富。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比較注重教師的講解分析、細嚼后的強行灌輸,此種做法不利于增加學生的知識積淀訓練學生的鑒賞能力,更不利于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探索教學古詩文的新方法。
一、重視誦讀
初中語文教材中所選的古詩文,絕大多數是世代流傳、膾炙人口的名篇,其中蘊含著精華。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是前人的讀書經驗,對我們今天仍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多讀、熟讀,在讀中反復體味,才能增強語感。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去重視誦讀。宋代朱熹理解的“誦讀”,其意義是“真道學第一義”,其內容是“熟讀精思,必須成誦”,朱子的理論決定了“誦讀”在我國古詩文教學方法中的重要地位。
二、教師把握好文章的價值取向,鼓勵學生對古詩文多元
解讀
在古詩文教學中,語文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元解讀,同時還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當然,我們要注意把握詩歌內容的價值取向。例如我教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分析到“左牽黃,右擎蒼”“親射虎、看孫郎”,很多學生質疑一個打獵射虎的人根本不該稱為英雄!當出現這個觀點時我沒有責怪學生,因為我考慮到他們是新世紀的學生,他們能夠有環境保護意識,很值得教師高興,所以我還表揚他們敢于大膽質疑。當然我也趁機對他們加以引導,讓他們關注詩詞中的主旨句“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中所體現出反擊敵人的豪情壯志,這才是本詩的關鍵。至于裝備,射虎僅僅是詩人描繪主人公英姿勃發的壯士形象。經過我這么一引導,既尊重了學生的獨特體驗,又讓學生回歸文本,正確掌握了詩歌的價值取向,避免了走入我文章的價值誤區。
三、 要引導學生特別注意品味古詩詞的意境美
古詩文的意境美是古詩詞教學的重點難點,它既要通過作品的語言對作品內容及情感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又要立足現實聯系學生實際,聯系時代依托整個作品來領悟品味;教師可以讓學生抓住意象,并揣摩意象,展開聯想與想象的翅膀來進行品味意境。同時要把握主人公的處境,做到這些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首小令僅僅五句二十八個字,卻寫了九種事物,而九種事物巧妙而又自然和諧地納入一個畫面中,從而形成動與靜,明與暗,背景與主體的相互映襯。特別是用“小橋流水人家”的和諧明麗反襯“斷腸在天涯”的凄苦之情,起到了非同尋常的效果,讓學生進入詩詞意境,體會游子思鄉的悲涼心境。
四、讓學生插上想像的翅膀
新《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明確指出:“在發展語文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初中語文教材中所選的古詩文,有許多都是情景交融的佳作,在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并將想像的景物用彩筆描繪成具體可感,形象生動的畫面。如:讀過《桃花源記》,學生可根據武陵漁人的行蹤繪制出連續的畫面:漁人發現桃花林——尋找桃源(連洞口都畫得惟妙惟肖)——桃花源里土地平曠、屋舍儼然,一派安居樂業、平靜祥和的風貌——離開桃源;學過《小石潭記》,學生可畫出”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潭水澄澈空靈之感;學生可根據王維的《使至塞上》繪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宏偉景象;學習《望天門山》,擅長畫畫的趙靜同學利用彩色粉筆在黑板上現場作畫,描繪出“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的磅礴氣勢......總之,在古詩文的教學中,語文老師如能讓學生通過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將課本中的文字轉化成一幅幅生動形象、栩栩如生的畫面,不但可以調動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動腦、動手能力,這與新課改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五、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大容量古詩文信息,激發學生興趣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多媒體課件已走進語文課堂。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語文教學,將能極大程度地調動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如《三峽》多媒體課件能讓同學們直觀感受三峽風光的秀麗與壯美,使同學們獲得身臨其境的感覺;《愛蓮說》課件可讓同學們通過“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外在形象,感受作者高潔傲岸、不慕榮利的節操和品質;《荔枝圖序》課件可讓同學們直觀了解“荔枝生巴、峽間,樹形團團如帷蓋” ,“瓤肉瑩白如冰雪”等具體形象。
六、注重對學生進行傳統美德教育
在初中語文課本中,近200篇文章,大多蘊含著進行傳統美德教育的豐富材料,如愛國、尊師、敬老、勤儉、公而忘私等等,其中以古詩文體現最為明顯。如《愚公移山》一文,同學們可通過熱烈的討論,認識到愚公那種下定決心堅持奮斗、克服困難的精神令人無比敬佩,從而激發自己在學習上不畏艱難,求索攻堅;《傷仲永》可讓同學們認識到天資再好,如果后天不肯努力用功、刻苦學習,最終將會“泯然眾人”;《論語》中孔子“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謙虛、勤學的態度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啟發;《岳陽樓記》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先人后己,天下為公的遠大抱負能激勵學生樹立遠大志向;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文天祥的《過零丁洋》、辛棄疾的《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辭以記之》、夏完淳的《別云間》等許多優秀詩篇中蘊含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這些名篇佳作膾炙人口,對人起著勸誡、警示或激勵的作用,學生通過摘錄相關的文言警句、詩行,不僅可以陶冶性情,感悟生活的哲理,受到傳統美德的教育,同時也使學生積累了寶貴的寫作素材。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只要老師們采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把握學生心理,就一定能夠在古詩文教學中耕耘出一片樂土。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要大膽創新,敢于探索,認真實踐,讓我的教學水平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