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變遷是一切社會現象的永恒表現,本文運用文化人類學的有關理論,結合廣西銅鼓山歌藝術節的文化變遷過程來為此分析;意在凸顯民俗節慶活動對廣西銅鼓文化傳承及其他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推動作用,并通過節慶自身的不斷發展和創新改革逐漸走向生活化、國際化。
關鍵字:節慶;銅鼓;文化變遷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這片少數民族的聚居地上,先民們用辛勤汗水和高超智慧創造出豐富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給后人們留下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在傳統的文化長期發展過程中,各少數民族也形成了極具自己民族特色、新穎豐富的節慶活動。這些傳統文化活動的節慶承載著廣西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凝聚了少數民族的聰明才智,反映了少數民族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因此,保護、傳承和發展這些民族節慶,對增加民族凝聚力,增強民族認同感,推進民族振興有著十分重要社會意義。
一、民俗節慶內容的概括
廣西少數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在每一個的風俗習慣中都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節慶。它們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底蘊,成為傳承壯民族精神的紐帶,為人們的生活增添色彩,展現鮮活瑰麗的風情。
(一)節慶及文化變遷的定義
所謂節慶,指的是在固定或不固定的日期內,以特定主題活動方式,約定俗成,世代相傳的一種社交活動 。由此可見,節慶是因為有了文化的內涵而被傳承、發展最后定型于一個特殊的日子。在人類社會的不斷變化發展過程中,許多文化現象也會隨之發生改變,而在這樣一種變化發展過程當中,因某一些文化現象在其內容的增量或減量上所引起的有關文化結構、模式或風格上質的變化現象可以稱之為文化變遷 。文化變遷是一切社會現象的永恒表現,廣西民俗節慶也不例外。
(二)節慶具體內容概括
銅鼓,是我國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及東南亞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文物。隨著現代化的進程,這古老的傳統文化不但沒有消亡反而得到進一步發展。在河池銅鼓文化可謂老幼皆知,并在傳統節慶、紅白儀式和宗教祭祀活動中廣泛使用;為此以其創造了以銅鼓文化為核心代表的包括歌謠文化、稻作文化等多元性、獨特性融為一體的民族傳統節慶。河池銅鼓山歌藝術節由當地的中共河池地委、河池地區行署決定舉辦,定位每年舉行一次,由全地區11個縣(市)輪流承辦,周而復始。除了2010年自然災害嚴重而停辦外,每一年都如期舉行,到如今已有十二屆的經驗,并與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桂林山水旅游節列為廣西三大藝術節,成為河池一大文化品牌。
二、節慶文化的發展前景
傳統文化的變遷,除自身的內涵變化之外,還取決于社會環境的影響;方式的的轉換也讓傳統文化跟隨發生轉變,在某種意義上說,這正是給傳統的節慶文化注入新的內容與時代精神。
(一)提升節慶的傳統文化認同感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日漸深入,異域文化紛至沓來。情人節、愚人節等西方現代節慶產物已經迅速進入尋常百姓家。異域文化的滲入能使我們的生活文化圈更多樣化,但是急需強調的是不可以忽視傳統文化的變化發展。要用正確的眼光和心態來面對民俗節慶的傳統文化否則只會使我們自己面臨更尷尬的文化境地、失去民族文化的根基。
通過展示銅鼓文化及其相關來宣傳壯家優秀文化進而自覺增強認同感。根據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的觀點,“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歷史圈子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 。意味著壯家文化需要在異域文化的沖擊下,堅守自己的優秀的傳統歷史和文化精華,“倘若我們希望保護產生它們的信念,我們就要始終重視各種程式、象征、習俗,以及必須被不斷重演和再現的儀式。” 所以銅鼓山歌藝術節的舉辦不僅僅是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也是順勢了大眾對優秀民俗節慶傳統文化的關注和熱情。
(二)增強節慶的生活休閑功能
在城市化、工業化狂飆推進的快節奏生活里,人們的生活工作無疑不是被壓力包圍著,而是更懂得生活,希望獲得更多人與自然的融洽互動。河池銅鼓山歌藝術節集成了壯鄉多個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民風民俗,它為廣大游客及旅游愛好者提供了一個不錯的選擇。參加銅鼓山歌藝術節,在那民俗風情濃郁、自然風景如畫的環境里讓疲憊的身心得到舒展;可以參加傳統的民俗競技強健體魄;可以去觀賞演出以及各式的藝術活動;可以領略到先民制作銅鼓的高超技藝;購買民族精巧工藝品;這一切都能營造出不同往日的獨特氛圍。參與過程中思想上得到啟迪和熏陶,精神上受到感染和震撼,意識上得到凈化和升華。
(三)開發節慶的經濟社會功效
民俗節慶文化作為人文旅游資源,具有鮮明而豐富的內涵特點,因而具有不可低估的開發利用價值。伴隨著旅游市場的拓展,將壯家文化價值挖掘出來來滿足廣大游客的需求能創造出更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游客通過旅游擺脫世俗困擾,去感受不同的生活環境,經歷一種全新的變化。同時在旅游過程中親自觀察、親身體驗、了解當地文化。河池銅鼓山歌藝術節千人銅鼓大型表演,是由500面傳世銅鼓的持有人一起共同同時擊鼓表演,場面宏偉壯觀,鼓聲響徹九霄,能夠親身感受相信會留下難忘的記憶!通過舉辦銅鼓山歌藝術節為舞臺,以鼓助興、以歌傳情、以商會友,使其打造成銅鼓文化旅游標志的品牌,廣西旅游文化的名片來創造更多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三、結束語
廣西民俗節慶從傳統走向現代,銅鼓山歌藝術節從單一走向綜合,都體現出優秀傳統文化的頑強生命力和強大適應能力。毋庸置疑,民俗節慶仍然會一如既往的陪伴在我們身邊,盡管它的發展變化過程漫長又復雜,但是還是感謝它們忠實的記錄過往的一切,但又適應著每個時代變化,用不同的魅力回應著民眾對它的青睞。相信,廣西內涵豐富、魅力無限的民俗節慶活動,一定可以滿足廣大民眾的需求而成為世俗生活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寶貴財富和精神文化食糧!
參考文獻:
[1]趙冬玉 《中華傳統文化節慶研究》[M]北京:人名出版社,2002.
[2]莫鳳欣 《廣西節日文化》[M]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2003.
[3]蔣延瑜 《銅鼓文化》[M]杭州:浙江人名出版社,2007.
[4]張錫瑛 《銅鼓南國奇葩》[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5]陳梧生 李俊康 《千古傳響銅鼓鏗鏘震四方》[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9.
[6]馬威 《嵌入理論視野下的民俗節慶變遷》[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0-02.
[7]石堅 《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的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11-10.
作者介紹:肖怡芊,漢族,(1987-),廣西師范學院文學院2011級民俗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民俗旅游和文化產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