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師寫作文評語時,應在尊重學生勞動成果的前提下,以平等的姿態平心靜氣地與學生民主商討習作中出現的問題,以體現評語的啟發性和協商性,即是寫商榷性評語。但是,具體怎樣寫好商榷性評語呢?筆者以為寫好此類評語與教師選用的句式大有關系。下面淺談幾點,以拋磚引玉,共同探討。
一、疑問句式
教師就認為需要修改的內容以問句的形式、征詢意見的口吻與學生商量探討,它一般包含兩層意思:可不可以改,怎樣改。也可以是教師提出修改的意見與學生商榷,看看學生是什么想法。問句評語可以巧妙運用以下一些形式。
1.是非問句式。這類評語多由教師提出疑問或修改的原因、方法,然后征詢學生的意見。例如,一位學生寫了一篇優秀作文,但美中不足的是書寫潦草。我于是就寫下了這樣的評語:“如此優美的文章,如果配上工整的文字書寫,將會相得益彰。你認為呢?”從此以后,這位學生果然寫出了文質兼美的作文。又如:“你再想一想,這句話里的動詞和名詞搭配得怎樣?”“你認為‘我的同桌’和‘我和同桌’在選材上一樣嗎?”“這里的順敘改成插敘,你看行嗎?”等等。這類評語留給學生思考的余地,語氣委婉、親切,如話家常,易為學生所接受,并能誘導學生進行反思,產生積極的心理效應,促使學生更加努力地去作文。
2.正反問句式。把可能有的事情的正面(肯定)和反面(否定)并列說出來,讓學生選擇一項來執行,它常用正反問的形式就某一方面的問題與學生商討。例如,“你再想一想,這句話是否可以刪去?”“聯系上下文,這句話的主語和賓語在意義上是否可以搭配?”這類問句評語所針對的問題大都比較具體,一般不涉及太多的內容,主要是提示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或是暗示學生習作中出現問題的地方,以引起學生的注意。
3.連問句式。用一連串的問句提請學生思考問題。這樣的評語往往用于學生習作中出現的較大問題,如果不切實地加以指出,學生就無法提高習作水平。有個學生的習作《酷暑之夜》寫一個下崗的技術員在停電之夜為第二天的招聘考試刻苦攻關的故事,習作內容具體,也有意義,但如果有環境描寫,文章因此增色不少。我下了這樣的評語:“材料典型,主旨突出,人物形象也較鮮明。但當時的情況怎樣?天熱到什么程度?怎樣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高大?用環境描寫來襯托一下,效果又怎樣?”一連四問,從不同方面提示學生應該考慮的問題以及思考問題的角度。
二、假設句式
這類評語多為復句,語言形式為“如果……” “假如……”等,前句提供條件,后句是這一條件下的結果。比如有一次,我讓學生以《我逐漸了解了她》為題,寫一篇記敘文。在批改中,我發現一個學生沒有把握住題中“逐漸”這個重點詞,只選擇了一件別人幫助他復習功課的事來寫,寫得不夠全面。于是,我寫了這樣的評語:“本文如果選擇幾件互有聯系的事,按‘反感——對立——緩和——敬佩’這樣一條感情變化的線索,寫出對其了解的曲折過程,這樣就會使文章內容更加切合題意。你看呢?”這個學生非常高興地接受了我的意見。經過修改,被評為佳作,貼在了班級作文展覽專欄內。采用假設關系的復句,淡化了命令、強硬的口吻,把話說得相當委婉,很容易獲得學生感情上的共鳴而接受。
三、感嘆句式
感嘆句式一般表示強烈的情感,用于商榷性評語中,多是表示教師的期待、惋惜之情。我曾給學生這樣的評語:“你的作文具有一種美,這使我發現了你的寫作才能,你是多么適合寫抒情性的文章啊!”教師的贊揚和期待溢于言表,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長處,并期待學生做進一步的努力。又如“這里再有幾句過度該多好!” “沒料到結尾落了俗套,美中不足,可惜!”我的惋惜提示學生思考問題的切入點,會深深的感染學生,促使他們就不足之處去積極修改,遠比“過度生硬” “結尾失敗”這樣否定性評價效果要好。評語要求客觀,但客觀不是不要情感,相反,恰恰是深厚的情感給客觀的描述、評價提供了強烈的震撼力、感染力。列寧曾說:“缺乏情感的認識便失去了認識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濃厚的情感滲透時,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積極的注意、記憶和思考。”學生透過那些富于情感、具有誘導性的中肯評語,不也是可以讀到教師對我們的赤誠之心,從而引起深深的思考嗎 ?
四、不肯定句式
評語中使用“恐怕”“或許”“可能”“似乎”“好象”“仿佛”之類的詞語,可減弱指出缺點或不足時否定的語氣。對于內涵十分豐富的個體來說,評價者的認識也未必就正確、全面、深刻。再說,即使真的把握到位,理解無誤,指出學生缺點也是應該小心的,否則,武斷的語氣、生硬的話語就會傷及學生的自尊,甚至泯滅學生的寫作熱情。要知道,“狠狠地批評他人,如在嫩苗的地上弛馬,那當然是十分快意的事情,然而遭殃的是嫩苗。”(魯迅語)寫作批評性或否定性評語,應該把培養學生對寫作的興趣當作幼苗去關心去愛護。
《茅盾全集》十四卷《附錄》中談到,茅盾讀小學時寫了一篇《武侯治蜀王猛治秦論》的作文,先生的眉批有這么一句:“此句似與前文有重復意。”這個眉批,就屬這類評語。這評語中的一個“似”字,恰到好處,增添了評語和諧委婉的語氣,縮短了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營造了教師平易近人,師生平等交流的民主氛圍,學生不難接受教師的建議,這就達到了評改的目的。我曾想在一篇明顯是抄襲的作文后批道:“本文可能非你所做。”但轉念一想,這樣直言批評,肯定會引發學生情緒抵觸,但如果不加批評,又會助長學生的壞毛病。于是,我下了“本文可能是你所做”這樣的評語。兩個評語,一字之異,前為否定,后為肯定,但意思沒變,在不引起學生反感的前提下,既堅持了老師的意見,又幽默風趣,學生便會心悅誠服地接受老師的建議。
五、綜合類句式
以上各種不同句式的評語,不僅可以單獨用于不同的語境,還可以綜合運用來充分地發揮評語的啟發功能。比如我給習作《媽媽的愛》寫的評語:“寸草心,未滿三春暉。一件小事,娓娓道來情真意濃,催人淚下,是一曲母親的深情的贊歌。那幾個句子(參看眉批)如果再流暢些,再簡潔些,這曲贊歌當會更優美和諧,更感人,更激勵人!你說呢?”這里既有對文章優點的肯定,也有對文章缺點的指出。拋開評語中的肯定方面不談,單看其否定方面,教師綜合運用了假設句式、疑問句式和感嘆語氣,使師生雙方坦誠交流的意味更濃,也更能撥動學生的心弦。商榷性習作評語句式的妙處在于它本身就是交際語言運用的典范,語言清新流暢,句式活潑多變,情感跌宕有致,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和可接受性。即使評語帶有批評性,也能使學生感到其中不僅有合乎情理的嚴謹,而且也有充滿人情味的關懷。其實,良藥不一定苦口,忠言也不一定逆耳。只要教師以和藹的態度、真摯誠懇的情感,又善于選擇各類句式和語氣來調控否定性、批評性評語的力度,使其具有較強的商榷性。學生作文是一架鋼琴,當你觸動它的琴鍵時,總會發出“叮咚”的聲響。但愿我們語文老師能深諳樂理,真情投入,用作文評語這雙春風化雨的手把它彈起來,奏出和諧美妙的旋律,使學生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生動評語中提高寫作能力,發展人格修養,以達到評文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