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沈從文在小說《邊城》中將翠翠的愛情故事定格為悲劇,正是為了引發廣大讀者對美好事物遭到毀滅的反思。小說描繪的是一幅幽靜恬美的湘西風土人情畫卷,那里山光水色靈動優雅,人物性格淳樸,原本人與自然無比和諧的鄉土世界,主人公卻難以逃脫愛情凄美的結局,作者此中蘊涵的深意耐人回味。
關鍵詞:邊城;翠翠;悲劇
沈從文以極富詩意的文筆描寫了湘西地區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雖然生長在貧窮的農村,但是翠翠的愛情并未受到權貴、名利、金錢等物欲的污染,對于愛情,她從朦朧認識、憂慮感受乃至執著追求,自始至終表現出寶貴的純樸和真誠,但在當時由于受民族心理缺陷和當事人主體意識缺失等種種原因的影響,她的愛情最終難逃悲劇的命運。無力的宿命感和神秘感是這個愛情悲劇中的特點,善良和謙讓的美德是這個愛情悲劇的源動力,即便她是一個悲劇,卻能讓人們在悲劇中尋找善良的人性以及所表現出的無限凄美,引導我們去認識社會,振作精神,樹立信心追求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一、凄美愛情產生的原因
翠翠的愛情悲劇充滿著人類陰差陽錯的神秘感和命運感在自然描繪中表現一種化外之境的生命形式。老船夫的善良愿望卻終于不能實現,小說安排他女兒與軍人私奔不能而喝水自盡,留下尚在襁褓中的外孫女的悲慘情節,已為全文渲染了悲劇氣氛。
1.外在的客觀因素
沈從文有意回避或沖淡了人為的對立和沖突,而是設計了很多偶然性的誤會。他認為:“一切充滿了善,然而到處是不湊巧,因之樸素的善終難免產生悲劇。” 不湊巧就是偶然,偶然即命運,沈從文說的就是一個命運問題。《邊城》里隱含著人生命運的無常以及人與人之間難以溝通。正是這種心理缺陷,最終成為主宰人物命運的因子,這一美好人性的陰暗面,直接導致了翠翠與二老愛情的悲劇結局。這一系列的不巧致使老船夫的努力失敗,在為翠翠的終身幸福上心力交瘁,使他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郁郁猝死。作者所要表現的似乎是一個“誰也沒有錯”的悲劇,用老船夫的話來說:“誰也無罪過,只應由天去負責。”老船夫認為翠翠父母的悲劇就是這樣,而他也預感到翠翠母女二人共同的命運,然而這種不祥的預感果然一語成讖了。包括善良的楊馬兵,他在年輕時對翠翠母親唱了許多情歌,卻得不到理會,但多年后他卻成了這個孤雛唯一的靠山,唯一的信托。這豈不也是一種命運的安排?這種左右人類的無形力量從小說的背景故事一直延伸到翠翠的愛情故事中,盡管人物個個爭取,個個心態美麗健康,但悲劇還是降臨在了他們頭上,這使作品籠罩上了一層無奈的命運感,流露出作者的無奈與嘆息。
2.內在的主觀因素
人們都會有性格上的缺失,而正是這些缺失的暴露使得本應完美的愛情有了遺憾。翠翠過于含蓄內斂了,在祖孫之間、愛人之間,她都未能大膽傾心地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她把自己的愛與希望,孤獨與痛苦默默埋在心底,致使爺爺無法了解她的心意,而遭到他人誤會。“翠翠”這個名字就預言了她這個人是活潑、單純、可愛的姑娘,因在那獨特的環境中孕育了她獨特的性格,自然既養育了她且教育她。她很明白自己心里愛的是誰,她耽于夢想,只將對愛情的渴望與追求化于夢中,在現實中卻不敢行動, 可是,這些等待有什么結果呢?這使她與愛無緣,無法打破傳統的網,并在戀愛中一直處于被動狀態。她對儺送的愛情一直處于一個萌生與覺悟的階段,唯其心屬儺送,在擺渡儺送時,見儺送正盯著自己看,她“便把臉背過去,不聲不響,捏著嘴,很自負提拉著那條橫纜”,既不輕浮又不撒野,可看出她一方面對愛情的渴望,但當心愛的人站在自己面前,又有了羞澀感,不敢大膽的將愛情表白出來,說明她對愛情的自覺、自矜與自尊。致使她得不到幸福的人生。面對天保對自己的愛意,她沒有作出決定而采取回避他的方式,最后通過爺爺來解決問題。可看出她性格當中有懦弱的一面,做事不果斷,所以到最后,她什么也沒有。
二、凄美愛情的特點
小說在悲劇之中體現了善良和謙讓的人性。
在作者審美理想的作用下,從《邊城》中塑造了一個凄美而矛盾的悲劇。這悲劇滿是宿命的陰影,又到處都是神秘。然而在這宿命和神秘之后,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千古以來從未改變過的世上最美好的人性。在良好愿望與殘酷現實的沖突中構成一個無法解開的悲劇。
山的寧靜、幽深仿佛是祖父的性格寫照。船夫一生勤勞,每日渡船載人方便,獲得僅能維持祖孫兩代人清貧生活的物質條件。他愛女兒,愛孫女,對于女兒。盡管覺得做出了讓他感到慚愧的事情,而老船夫卻沒有更多的責怪,就在女兒喝了溪中的冷水死去后,老船夫依然一手撫養那個“愛”的結晶翠翠長成一個美麗的少女。對于翠翠,則更傾注了老船夫全部的慈祥與仁愛。他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翠翠有一個如意的歸宿,能夠得到自由幸福的愛情。然而悲劇的產生本身在于美好事物的破滅,正因為小說不斷告訴讀者老船夫的善良美好純真,他對周圍的人是善的,對翠翠的愛是美的,但美好的事物在殘酷現實面前最終破滅了,至善至美的人自身也毀滅了,于是悲劇產生了,似乎是善良的人性帶來了無可奈何的結果。然而小說讓讀者不只是認識到理想與現實的差距、矛盾,更讓人認識到理想的美好,追求的快樂,不是因此沉淪,反而多了對生活的認識,振作起來,追求真善美的生活。
與老船夫仁慈的愛相對應的是老大和老二之間的謙讓。因為老船夫知道了孫女的心思,便以為老大應該是翠翠的愛,于是出謀獻策,讓老大走“車路”,這都使心有所屬的翠翠心中多了一份揮之不去的愁苦,好心卻辦了壞事。而當老船夫真正了解孫女的愛在老二身上時,老大的負氣下辰州往芡灘卻翻船身亡,遇難原因之一似乎落在老船夫身上,一切的誤解使小說矛盾加劇加深。老二依然戀著翠翠,翠翠也喜歡老二,但老船夫看到老二及其父順順的“冷淡”,誤以為老二無意于翠翠。這悲劇結果給老船夫帶來巨大的壓力,使老人良好的愿望與殘酷的現實不能相稱,從一定意義上說,兄弟二人的謙讓間接的造成故事的悲劇。謙讓本是一種美德,在這里卻造成一系列的偶然事件,而這些偶然卻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產生。
沈從文正是通過翠翠、儺送的愛情悲劇,去淡化現實的黑暗與痛苦,去謳歌一種古樸的象征愛與美的人性與生活方式。
參考文獻:
[1]《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第278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2]周仁政著:《巫覡人文——沈從文與巫楚文化》,湖南岳麓書社,2005年版.
[3]楊瑞仁著:《〈邊城〉研究述略》,《吉首大學學報》2004年4月.
[4]施軍著:《美麗總令人憂愁—〈邊城〉題旨解讀》,《名作欣賞》2005年11期
作者簡介:夏經倫(1990-)男,滿族,延邊大學人文學院2013級文藝學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