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探討如何做到語文課堂的高效教學,在文言教學進行一種大膽的嘗試.這是新課標的要求,也不當下文言教學的關鍵所在.創設讀書的課堂也是解決這一瓶頸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高效課堂;文言教學;讀書課堂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是一門讀的學科,可以這么理解讀是語文學科區別于其它學科的特質。尤其是文言教學,多種形式的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文言教學變得簡單而豐富。以誦讀促理解,以理解促鑒賞、以鑒賞促陶冶、以陶冶來培養學生的文化素質。
文言教學內容包括文言、文章、文學、文化,它是龐雜而豐富的。葉圣陶先生曾經把語文學習中的讀分為“宣讀”和“吟誦”兩類。宣讀,只是依照對于文字的理解,平正地讀下去。而“吟誦”是對探究所得的內容,不僅是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感悟進而成為讀者自己的東西,這是一種境界。文言文學習,要達到這種境界,才會終身受用不盡。當然,現在的高中文言文課堂中的誦讀教學,距離葉圣陶先生所說的吟誦還有不小的差距。需要我們能針對不同的內容采取相應的策略。
在文化環境、課程結構己經發生了重大改變的今天,要提高課堂效率,我嘗試讀在文言教學中的合理運用,讀的效率直截取決于針對不同的目的與不同的階段選擇不同的讀法。所以在教學中最大可能考慮讀的方向目的、方法策略和形式手段,力求讀出效果。讀到位了,語感有了,不待多講,文言知識自然能生成;讀到位了,如出己口,心領神會,文章藝術自能諳熟于心;讀到位了,心靈與文字碰撞,透過文字的外殼,便可觸及文學的奧妙;讀到位了,深入語言的腹地,觸摸情感的肌理,自然也就得到文化的濡染,當然讀的得法才能更高效。
如何充分發揮誦讀的作用,提高學生文言文學習的能力,我認為需要做好以下三點。
第一,拿捏好誦讀與點撥的尺度。傳統的文言誦讀教學法表現為“無法”,體現了古代中國人模糊、含蓄而感性、重整體和個人體悟的思維方式。但是節奏慢、時間長的傳統誦讀法在面對課業繁重、考試壓力很大的中學生時確實不具備很強的操作性,而偏重字詞和語法分析的文言教學法盡管能讓學生在更短的時間內獲取對古詩文的某種理解,卻容易把古詩文教學引向瑣碎、機械的境地,并嚴重損害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在當前教學中,不宜過分強調“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而應當在留出足夠時間供學生誦讀的同時,恰當地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給學生適度的幫助、提示、啟發,以使其在有限的誦讀實踐中,更好地理解作品、品味作品。
第二,創設情境,讓學生體會到誦讀的趣味。相對于支離乏味的字詞解釋和簡單化的背誦默寫,真正的誦讀是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文言文學習的樂趣的。葉圣陶先生所說的“吟誦”應能夠傳出文字的情趣,暢發讀者的感興,而這種效果的取得,有賴于我們創設適宜誦讀的情境。仍然能在課堂中創設情境,讓學生進行誦讀。誦讀情境的創設,可以通過教師的語言、肢體動作引導學生入境;也可以通過音樂、繪畫和各種教學活動來造境;還可以結合季節、學校的活動、學生的情緒等來應景。在適當的情境當中,誦讀就容易展開,也容易取得較佳的效果。在這當中,尤其應該注重教師的全身心投入,可以說,教師的入境是誦讀情境營造的最重要因素。
第三,適度總結誦讀品悟的規律。 誦讀總體來說更加強調在反復的語言實踐中來學習語言、理解篇章,它帶有較強的個性化特征與寫意感。但是,在現實的中學語文課堂中,我們還是需要對過于個人化的觀點與做法作某些調整點撥。從教學方法上講,就是教師需在學生誦讀的基礎上,適度總結誦讀品悟的規律。這些規律可以是技術層面的,比如誦讀的語速、重音、感情等;也可以是藝術層面的,比如體裁常識、不同題材詩文欣賞的一般原則等。有論者曾指出語文教學自有‘法’以來,就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教《赤壁賦》這課時,在一課時完成本課的自讀、聽讀、譯讀后,如果像以往直接進行范讀、美讀,學生的體會就只能停在表面上,因為這一課包含了儒釋道復雜的思想,具有豐富的內涵。記得孫紹振先生說過:“沒有理性的分析作為基礎,學生的體悟只能停在原始水平。”由此沒有真正理解課文就直接安排美讀就不太適宜。第二時進行的是誦讀。通過涵泳,讓學生尋風月,解風月,讀風月。蘇軾曾說過文章是“三分詩,七分讀”通過對風月的解讀,選你最喜歡的段落來嘗試誦讀,要求讀出自己感受與體驗。有的學生讀第二節樂極生悲處,情感也隨簫聲變得低沉、悲傷。有的學生讀到第四節,表現蘇軾的聽任自然的曠這胸懷。就能讀得舒緩率性,灑脫自然。確能感悟到蘇軾:“憑吊江山,恨人生之如寄;流連風月,喜造物之無私。”之悠然曠達。所以通過誦讀來帶動全文的領悟與認識。
我們呼喚高效課堂,而對于文言文教學而言,只有真正讀書的課堂才是最能成為高效的課堂。讓文言文教學真正變得簡單、豐富而高效。
參考文獻:
[1] 王鵬偉 語文教育世紀之交的嬗變 語文教育的傳統與走向 2011(6).
[2]張仁賢 點擊蘇霍姆林斯基,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