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結合作者多年的高中物理教學經驗,針對如何提高高中物理教學的有效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指導學生掌握學好物理概念、定律、公式、原理;加強實驗在教學中的應用;采用多媒體教育技術,刺激學生多種感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強與學生間的溝通和情感交流。
關鍵詞:高中物理;有效課堂;學習興趣
物理課程學習的過程是一個觀察、思維、應用的過程。人本主義心理學研究發現:“學習者本身具有學習的自然傾向和內在潛能。”人類學習是一種自發的、有目的、有選擇的過程,即學生原本是渴望學習,渴望探究的,但就是這門最“自然”的學科卻是許多的高中學生最懼怕,最頭痛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高中學生物理學習困難呢?1、高中物理從所學內容方面可以說點多、面廣、理深,重在定量分析與計算,矢量運算性較強;2、從能力要求方面,要以數學為工具,以語文為基石,以自然界為背景,包含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審題能力、閱讀能力、理解能力、綜合分析、判斷能力、文字語言表達能力及數、形、圖轉化能力等等。面對這樣一門課,沒有良好的學習心理狀態和思維習慣,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出現自卑、怯弱、逆反、放棄等不良現象就是常有的事,這就要求教師認真分析各類學生學習上所遇見的困難,采用有效的教學方式,激發出學生學習興趣,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本人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提出針對高中物理有效教學的幾點看法:
一、指導學生掌握學好物理概念、定律、公式、原理
物理就是要及物說理,掌握物理規律后就要用來解釋和解決生活和生產中出現的物理現象和問題。所以學好物理的最關鍵的一步就是要讓學生掌握物理學中的概念、定律、公式、原理。但在實際學習中部分學生總認為概念沒有多大作用,不重視概念的學習,對于公式和定理定律也是簡單的背誦記憶。實質上物理定律、公式、原理是反映物理過程中有關概念之間內在聯系的規律,概念不清就無法真正掌握定律或公式。如將物理定律比喻為一部機器,那么概念就是這部機器中的零件,對各個零件不清楚,又怎么可能理解這部機器以及正確操作它呢?要掌握一個物理概念,首先要了解為什么要引入這個概念?也就是說要弄清這個概念的物理意義,對這個概念是怎樣下定義的?對于量化了的物理概念———物理量,常是用兩個量之比或它們的乘積來定義的,這時就要分清哪些是定義式(即量度式),哪些是決定式。凡是用公式來表述的概念,還必須弄清它量度方法,量度單位,是標量還是矢量。要告訴學生有些概念是逐步加深的,必須隨著學習程度的提高,認識也要逐步提高,不可先入為主,始終停留在最初的認識階段。
二、加強實驗在教學中的應用
眾所周知,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無論是幫助學生建立物理概念,還是幫助學生揭示物理規律,甚至幫助學生學習物理學的基本理論,它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這么說,沒有實驗作為保證,就談不上什么理論和定律。同時沒有實驗中的形象支撐,學生也不能夠真正深入的了解那些定理定律,也根本產生不了任何學習興趣。高中階段的有些物理知識比較抽象,但若借助實驗手段,往往能起到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化難為易的效果。例如,我在上“力的合成”這節課時,改在物理實驗室上,通過學生自己做實驗,自己動手畫圖,總結出兩個力的合成規律,驗證了平行四邊形法則。這種教師大膽放手,讓學生全程參與自主探究的實驗方式,同樣叩開了物理學的大門,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既達到了教學目標,又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如觀察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創新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團結合作能力等等。這種教學模式很受學生的喜歡,他們在教學活動中享受到了自主學習帶來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知道了自己才是學習的真正主人,體會到了在學習中有時一個人的力量不夠用,也需要合作與團結,深深地感受到了實驗的超級魅力。
三、采用多媒體教育技術,刺激學生多種感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作用也越來越大。若能在物理教學中適當的使用,就能在圖與文的交融、動與靜的結合中激發學生的興趣,擴大課堂容量,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知識更形象、具體,有利于學生理解與掌握,還可以輔助演示實驗的教學以及進行情感價值觀的教育。如我在做凸透鏡成像規律實驗時,先用常規儀器按傳統實驗方法進行演示,由于常規實驗儀器的限制,蠟燭在光屏上所形成的像隨著物距的變化而變化的這一現象不是很明顯,致使學生對凸透鏡成像的特點不甚理解,并產生迷惑。此時我改為采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凸透鏡成像規律模擬實驗,演示物距從無窮遠至小于焦距的整個實驗過程中物距、像距和像的變化的情況,整個模擬實驗過程流暢、直觀、明了,從而使學生對該實驗有了一個清晰完整的認識。再如,像“機械波的干涉衍射”、“光波的干涉衍射”、“原子的結構”等這些不易在實驗室完成的實驗,我都采用多媒體技術來模擬、演示,將抽象難懂的物理知識,轉化為有形、易懂、生動逼真的物理情景,讓學生去探索、分析、歸納、總結。這樣,既讓學生理解、掌握了物理概念和規律,也間接地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提高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所以信息技術作為最先進的教學媒體與物理學科整合,不但深化了物理學科教學、加大了學科信息容量,而且也大大提高了課堂四十五分鐘的教學效率。
四、加強與學生間的溝通和情感交流
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教師需要抽出一定的時間來與學生交流,及時的了解每一位學生的思想情況、學習情況以及生活情況等。對優生學習興趣本來就較濃,就需要提高要求,鼓勵他們向更高的目標邁進;對于中等生,要激勵他們迎頭趕上,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讓他們學習起來順利、舒暢,穩步提高物理成績;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更要對他們多一些關注,在思想上給予他們積極、正確的引導,消除對物理學習的懼怕,在學習上更要多給予一些細致的幫助和降低一些要求。讓他們逐漸體會到學習是可以獲得進步和成功的,讓他們知道社會和集體是溫暖的,鼓勵他們持之以恒,漸漸的他們也會對物理產生濃厚的興趣,成績自然會有所改觀。因此,我認為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書本知識學生,更要針對他們的實際學習情況,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給他們創設學習上成功的機會,讓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學生們從一次次成功中得到無比的喜悅,進而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化被動的“教授”為主動的“學習”,這樣才達到教書育人的真正目標。
以上是我多年以來物理有效性教學上的一些心得,當然“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讓我們拋開形式化和功利化,在新課程理念指引下,不斷創新物理教學機制,探求物理教學真諦。從教情和學情出發,因材施教、因生施教,打造充滿活力的高效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羅真,高中物理實驗教學初探,中學生數理化,2012(3).
[2]石從宇,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學方法研究,學習報,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