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園區域活動是貫徹落實《幼兒園指導綱要(試行)》環境育人思想,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推進幼教改革的一種教育活動新形式。
關鍵詞:蒙特梭利;區域活動
蒙特梭利有著先進的教育觀、兒童觀,強調以兒童為中心,尊重了解兒童,遵循兒童成長的自然法則,把握住兒童發展的各階段敏感期,有目的地創設良好的環境,提供直觀實效的蒙特梭利教具,讓幼兒主動學習,在愉快的動手動腦中促進各種潛能的發展,建構完善的人格。在幼兒園的區域活動中,時常出現這些場景:老師精心設計的區域有的只是擺設,沒有操作性;還有的因為材料的不足或陳舊,孩子們會爭搶玩具或把玩具撒的到處都是,而老師總是不停的提醒孩子們要遵守活動規則……這些現狀值得我們深思。這實際上是幼兒在用行動告訴我們,教師設置的區域活動已經和孩子成長的需要發生了背離。教師需要努力尋找一種有效的區域活動指導方法讓環境和材料適應幼兒的特點和需要,能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去獲得發展.而區域活動立足于幼兒,能讓幼兒充分體驗和探索,發揮幼兒的自主性和主體性,也是對幼兒進行個別化教育的最佳手段。可見,蒙特梭利教育與區域活動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實施教學活動中如果將其優勢相互借鑒,劣勢相互彌補,那一定是最為行之有效的。首先,蒙臺梭利提供“有準備的環境”的理論對我們創設幼兒園區域活動空間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其次,蒙臺梭利以“自由選擇”為基礎的教育方法,與我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的“支持幼兒自主地選擇和計劃活動”教育精神是一致的。第三,蒙臺梭利關于教具制作及其使用規范的教育理念能啟發教師更好的開發和運用幼兒園區域活動材料,使教具充分發揮教育作用。
一、蒙特梭利與區域活動在形式上有許多相似之處
蒙特梭利也強調幼兒的“吸收性心智”能從環境中吸取知識,環境的準備是教育中的關鍵一環。關于環境的準備,蒙特梭利的做法則是:“了解兒童心智的吸收性特質,為他們準備一個特別的環境,然后將兒童擺在其中,給予他自由,讓他吸收他在那兒所發現的一切。”不管是蒙特梭利,還是區域活動,在活動的選擇上都遵循自由、獨立的原則,在游戲操作中都是通過活動來培養幼兒專心的、有序的、有持久性等多方面的綜合能力。
二、蒙特梭利與區域活動在內容上可以互為補充
蒙特梭利多是個人獨自活動,多強調安靜,而區域活動中的交流、合作、游戲又是孩子所喜聞樂見的。將區域活動和蒙特梭利教育理念兩者有機融合,既可增強幼兒相互的交往能力,增進他們之間的親密感,又能使幼兒的自由活動保持更為持久的興趣。1.蒙特梭利專業區域結合互補。將蒙氏的感官區與數學區作為相鄰的區域,利用幼兒良好的蒙氏常規達到互不干擾的效果,同時也發揚了蒙特梭利教具不同層次互相滲透的特點將兩個區有機結合。2.幼兒喜愛的區域結合互補。將孩子們喜愛的圖書區和美工區進行互補性結合,讓幼兒能自由地在圖書區查找自己喜愛的動植物或其他圖片資料,在美工區進行繪畫或手工制作。同時再將美工區的作品進行整理裝訂成冊,投入圖書區作為幼兒自制圖書。
三、運用蒙特梭利教具的不同特點,給予幼兒自由的拓展空間
眾所周知,蒙特梭利教具有著良好的自我糾錯性(控制錯誤的特性),可以使小朋友自行發現錯誤,而能自己改正,既有助于孩子自己去了解問題、解決問題,亦能培養其“知過能改”或獨立、負責的品德,還能幫助打開孩子智慧的竅門,使其創造性地思考,同時也能減少外界(教師指導)給予的壓力,從而使幼兒更能自由、自信地拓展自己的學習空間。其次,蒙特梭利的每項教具都可單獨或聯合使用,都有其步驟和順序才能完成,而且不管在設計上或者在使用方法上都是由簡單到復雜。我們還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投放材料。如:小班階段操作區宜投放小勺喂娃娃、舀豆子、夾木夾、抓沙、捏石頭、瓶蓋襪子培配對等;中班階段操作區則宜投放筷子喂娃娃、舀玻璃珠、編辮子、饒線團、鑷子夾等;大班階段操作區通常投放編織機、刺繡、幫娃娃梳頭穿衣、夾圓玻璃珠等。逐漸增加肌肉活動的精細難度,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
四、教師的指導
在區域活動中,經常看到教師把玩具分發給孩子后就松了口氣,孩子自己玩,老師正好休息一下;也會有老師非常關注孩子的操作,孩子一遇到困難,老師就忍不住上去幫忙。蒙臺梭利則要求教師:“以啟發和誘導為手段,讓孩子樂于自由、自動地去動腦筋,使智力和體能不斷地增長。”區域活動中教師的指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重視觀察。區域活動的指導首先是觀察。教師在活動中憑借觀察來抓住反映幼兒某一活動發展水平的創造性表現,從而較準確把握幼兒活動的動態和發展水平,在此基礎上有目的地、靈活地投放或更換材料,并提供適時、適當的指導,提高區域活動的水平。為了更好地實施觀察,我們設計了觀察記錄表,為每個幼兒的活動情況進行個案記錄。2.適時介入。在區域活動中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她要在教室里走動,仔細觀察每個孩子的活動情況,為單個或小組幼兒提供經驗、指導,幫助幼兒解決活動中的矛盾和問題。當教師發現幼兒不能充分發揮活動材料的作用或活動遇到困難時,在沒有得到請求幫助時不冒然干預,只是觀察幼兒如何獨立完成。如果幼兒有請求,教師也應先鼓勵幼兒“再想一想”,“換個方法試試……”等等。當幼兒在活動中遇到困難實在無法解決時,教師最好以游戲角色身份進入。在區域活動中,教師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愿望、能力各自選擇不同的活動。當幼兒尋求老師的注意、贊許時,教師是以一個鼓勵的眼神、擁抱、撫摸來對幼兒的每一點進步給予肯定;而另一方面,當幼兒出現缺點(干擾別人活動)和錯誤時,教師也要以個別談話、暗示、提醒等形式,使幼兒意識到錯誤并及時修正自己的行為。在向活動區投放新材料時,教師要引導幼兒充分探索和嘗試,努力發揮操作材料的效力,有些需要示范操作的材料則要做到講解細致,操作方法正確,力求讓幼兒看得清楚;教師語言簡短、明確、客觀,提問有啟發性,活動過程中要了解兒童的自由表現,觀察兒童對教具材料的興趣及興趣持續的時間,改進和幼兒交流的方法。蒙特梭利強調,應該讓兒童在“有準備的環境”中通過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發展,因此教師為兒童設計區域活動時應遵循一個重要原則——將所有區域活動的內容都“物化”為符合兒童特點的兒童自己的活動對象,讓兒童在操作活動中達到身心的和諧發展。蒙特梭利在區域活動中,主要分為室內進行的日常生活練習、感官教育、數學教育、語言教育、文化科學教育、歷史地理教育和藝術表現等幾個方面;蒙特梭利室外教育活動如大肌肉活動、種植活動等也是區域活動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所有可以促進兒童發展的教育內容都可以是區域活動內容。可以說,區域活動的思想和實踐,特別是在區域活動中通過操作各種實際的活動材料促進兒童發展的思想和實踐是蒙特梭利的獨創,是她對兒童教育事業的偉大貢獻。正因為如此,蒙特梭利教育思想以及包含其中的能力教育、環境教育、活動教育、個別教育、快樂教育和全面發展等思想成為影響20世紀以來幼兒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教育思想。
參考文獻:
[1]霍力巖,胡文娟.略談蒙特梭利教育法之精要.幼兒教育,2008,(03).
[2]霍力巖,齊曉恬.區域活動的本質特征.幼兒教育,2009,(01)(02).
[3]蒙臺梭利.《蒙臺梭利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