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許多地區資源稟賦較好,區位優勢明顯,但為什么還依然是富饒的貧困呢?通過對秀山縣金銀花產業發展歷程研究發現,關鍵還是要有“能人”——農業企業家。經濟轉型過程中能人具有獨特的眼光、強烈的創業意識以及利用深厚人脈關系整合農村資源的能力。也許,他們就是啟動中國農業現代化事業的先行者。
關鍵詞:農特產業;現代化;農業企業家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9-0070-02
引言
農業是一個產業,農村是一個場所,農民是經濟行為者,這三者的結合就構成了中國傳統的小農生產方式。小農生產方式是造成中國三農問題的根本原因,與城市的大工業化相比,這種生產方式明顯不具備比較優勢。小農生產方式不僅阻礙了城市(其他行業)的發展,也制約了農民自身生活水平提高。如何提升農業比較優勢,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推進農業特色產業現代化是解決問題之本。早期,在農特產業化推進過程中,由政府牽頭,鼓勵農民進行規模化種植,但許多地區出現了村種村贏、鄉種鄉平、縣種縣虧的局面,政府不僅沒能領導農民發家致富、推動地方產業發展,反而引起農民抱怨,影響政府威信。筆者在對重慶市渝東南地區的秀山縣走訪調研中發現,秀山縣金銀花產業發展模式是打破中國三農問題的一個有效通道。
一、秀山縣農特產業化發展歷程中成就與經驗
秀山縣地處武陵山腹地,渝鄂湘黔四省(市)邊區結合部,人口65萬,聚居著土家族、苗族等17個少數民族。轄區以低山丘陵為主,約占全縣總面積的60%以上,氣候溫和濕潤,物種豐富。特色業種植在這里已經有較長傳統了,秀山縣農業產業化建設歷經多年,期間幾起幾落,經歷了慘痛教訓,所建的項目不少,從苧麻、蠶桑、白鵝、板栗到青蒿等有10多種,但沒有一項成為秀山的支柱產業,既浪費了土地、生態環境、勞動力、資金等寶貴資源,又引起了群眾不滿。在經過認真反思之后,政府認為并不是秀山缺少豐富的自然資源,也不缺乏區位優勢,而是欠缺農特產業發展的有效載體和領路人。最后發現企業組織形式是整合農特資源最佳載體,企業家是實現規模化經營領路人。
企業化組織形式發展使得秀山縣金銀花產業成為了該地區支柱型產業。從2001—2010年十年期間,全縣已經發展金銀花基地16萬畝,金銀花鮮花產量8 641噸,加工干花1 920噸,實現產值1.43億元。其中花農收入超過1個億,戶平均收入近2 000元。政府最終將打造金銀花原產品、提取物、飲品、日化品、藥品等產業鏈,力爭成為產業研發最深、產品價值鏈條長、產業整體效益好的特色優勢產業。
二、金銀花產業發展成功的關鍵:農特產業的能人——優秀的農業企業家
農特產業化發展離不開有效載體——企業,而企業的發展又離不開協調組織的中堅——企業家。企業家在企業組織中起著關鍵作用,是引領企業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人,企業的創新機制、激勵機制、組織功能、協調功能等都是要依賴于企業家的個人才能來實現的。當前,無論是“公司+農戶、合作組織+農戶、批發市場+農戶”還是其他種類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要完全實現市場化、農業組織化的創新優勢,都離不開敢于冒險、能駕馭市場的農業企業家。只有企業家率先進入農業領域,才能實現農業內專業化分工與效率提高,才能夠實現規模化農業與城市大市場對接,一句話,才能夠改變農業的弱勢產業格局,實現農業的“綠金”產業地位。秀山縣取得良好成績也與其“能人”——農業企業家密不可分,在長期的實踐中秀山縣的農特產業企業家們具有以下能力:
1.秀山縣“能人”的能體現在其具有獨到的經營眼光。很多經營城市工業、制造業的企業家們覺得農村基礎設施差,農業經營周期長、投資回報率低,因此不是很愿意到農村、去經營農業。而秀山縣農特產業企業家們卻從中看到了發展的另外一面,他們認為相對于城市工業,農村、農業的競爭程度較低,農業集中度也不高,農村市場還屬于空白地區。當下哪個企業先進入農業,哪個企業就先占領該領域發展先機。此外,中國正處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階段,對于破解三農問題,國家下了很大決心,在農村、農業基礎建設方面投入的力度很大,對于農業產業政策的扶持力度也很大,時下進軍農村、投資農業是最佳時機。并且,農業并不是人們傳統想象中的弱勢產業,農業尤其是特色農業產業有著很高的回報,在經濟史上有部分植物產品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被人們親切地稱為“綠金”,如木材、葡萄、煙葉、三葉膠(橡膠液)等,毫無疑問,金銀花產業也會成為新時期的“綠金”產品,為投資者帶來豐厚的利潤。事實證明他們的抉擇是明智的,當前秀山縣農特產業尤其是金銀花行業大多數是由農業企業組織生產的,企業每年利潤額達到上千萬元,上繳利稅也達到上千萬元,正逐漸成為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柱。
2.秀山縣“能人”的能體現在整合資源的強大能力。除了眼光獨特外,這些企業家們還具有廣泛深厚的人脈資源,具有整合農村資源的巨大能量。當前,許多地區并不缺乏資源,有的地方資源稟賦還非常富集,但為什么會出現富饒的貧困呢?這是因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光是有資源不行,還得把這些資源轉換成資產為當地人帶來真正的物質財富。這就需要有整合資源的能力。秀山縣區位優勢明顯,地處渝湘黔交界地段,渝懷鐵路、國道、省道通過;政策優勢明顯,是國家武陵山區域連片貧困地區之一,享受國家級優惠政策;產業優勢明顯,金銀花種植已經有較長傳統了,金銀花中綠原酸含量達到9.03%,是中國其他地區一倍以上。秀山縣本土企業家善于把握時機,整合資源。如企業家尹某便是一個典型例子,尹某與西南大學、吉首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關系緊密,時刻關注農產品研發進展狀況;作為本地人的他在當地有著廣泛人際關系,掌握政策信息非常便捷,比如國家關于農資機械的補助政策,便使得該企業在購置金銀花烘干機設備時就節省了近50%的資金;金銀花集中采摘時節用工密度很大,需要大量人手時,他利用其廣泛人脈關系,通過組織鎮里面部分有勞力的老年人和在校學生解決了用工難題。
3.秀山縣“能人”的能體現在堅強的忍耐力和競爭的欲望。企業成功的關鍵在于企業家,所謂,蛇無頭不行,人無頭不走。秀山縣金銀花經營的企業家們有著強烈的創業欲,有著竹筍頂石、破土而出般的毅力。起初,經營農特產業的企業家們并不是沒有遇到困難,在創業途中遇到許多困境。如原來當地有家獼猴桃種植企業,企業負責人是從酒店行業轉型而來的,對于從事農特產業經營缺乏足夠政策認識,不了解金融機構對于苗木、租賃土地不予授信,當時投入10多個億,資金捉衿見肘了,可前期還需投資,焦慮萬分,經當地政府多方協調,最終解決了問題,現在企業已經走上了快車道。正是這些企業家們有著野草般生命力,敢于創新,才在市場競爭中站穩了腳跟。
三、秀山縣金銀花產業成功的啟示
中國廣大農村地區商品經濟不發達,許多農村地區有著豐富的資源,但是由于歷史和政策等方面原因,這些資源很難轉換為資產,在一個商品經濟不發達地區,要把資源稟賦轉換為資產,以實現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資本增值,這是發展的關鍵所在,要實現這個轉換,依靠政府不行,因為政府職能限制;依靠當地農民不行,因其缺乏企業家的經營理念與市場意識;依靠城市企業下鄉不行,因為這些企業缺乏對于當地風土、人情以及農業耕種的足夠了解。因此,整合資源的能力就落在了這些本土“能人”肩上,他們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他們的成功看似偶然,實則也是有基礎的,農業企業家是農特產品真正實現產業化、市場化的核心元素。從秀山縣金銀花成功的案例中,我們得到如下啟示:
1.農特產業化的組織形式應該是企業組織形式。農業并不是天然的弱勢產業,發達國家的農業已經證明了這一點。但農業尤其是特色農業不是企業化經營、規模化經營,而是采取小農經營模式,農業是無法與城市產業相對接的,農民也永遠無法依靠農業致富。企業組織形式的農業生產是一種徹底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新形式,意味著生產分工的高效率形式在農業領域內得到實現,能夠自覺把大工業生產管理經驗運用到農業中來,使得農業真正融入到國民產業體系中去。
2.農特產業化發展壯大的關鍵:農業企業家。從全國來看,凡是農特產業發展較好地區,都有一批卓越的農業企業家們。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家的作用無法替代的,他們好比戲班子里面的臺柱子,全體成員都要圍繞企業家來旋轉。他們是駕馭市場經濟的能手,他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不僅為自己帶來了豐厚回報,同時也為地方經濟發展和農民致富帶來了契機,因此重視農業企業家的政府和社會是當地農業經濟發展成功的秘訣。
3.農業企業家階層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社會環境。市場經濟階段已經被實踐證明是人類不可逾越的階段,市場是配置資源的最有效形式。當前,中國農村地區社會環境還不適應市場經濟要求,小農觀念還根深蒂固,狹隘的地域觀念還表現在各級官員身上。因此,革新觀念,迎納農業生產的組織化方式,建立健全法制環境,支持更多的企業家們進入農業領域,為農業企業家創設有利于在農村市場上施展才華的土壤是當務之急。
中國農業現代化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人們盼望發展、盼望致富的心情迫切,秀山縣金銀花產業領域這些具有特殊才能的企業家們或許是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開路人。
參考文獻:
[1] 阮文彪.農業經營體制創新的長期戰略與總體構想[J].現代經濟探討,2004,(9).
[2] 何嗣江.訂單農業發展與金融市場創新[D].杭州:浙江大學,2007.
[3] 柏振忠,鐘漲寶.民族地區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1,(1).[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