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銀行資本監管的效率效應理論,采用局部調整的聯立方程組模型對127家商業銀行2008—2011年間的資本充足率與盈利能力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結果證明,資本監管對不同類別銀行的效率效應具有顯著的差異。其中,資本監管對非上市銀行的盈利能力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但是,對上市銀行的盈利能力影響不顯著。其原因主要是上市銀行補充資本的渠道更加多樣化,對內源性資本的依賴不強。
關鍵詞:商業銀行;資本監管;效率效應;實證檢驗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9-0093-05
巴塞爾協議III的核心是加強銀行資本數量和質量監管。對資本充足率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商業銀行一級資本要求從4%提高到6%,核心一級資本從2%提高到4.5%,此外,留存緩沖資本要求2.5%,逆周期資本為0%~2.5%,系統重要性銀行還要額外附加資本。在資本充足率要求提高的背景下,商業銀行盈利行為反應如何?盈利能力將有何種變化?如何提高銀行經營效率?本文定義銀行的盈利能力為銀行的經營效率,資本監管對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結果定義為資本監管的效率效應。利用16家上市銀行2008—2011年度的面板數據,研究了中國上市銀行資本充足率監管的效率效應,初步探討并回答了上述問題。
一、文獻綜述
Haslem(1969)利用美國1963—1964年12家聯邦儲備地區商業銀行數據,分析了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因素,認為資本資產比率(資本/資產)、資本/總存款、貸款收益率、資產收益率、貸款凈損失/貸款量等8個變量對銀行盈利能力影響最大。Berger(1995)認為較高的資本充足率是銀行管理層對銀行未來看好的信號,另一方面,資本增加降低了銀行喪失清償能力的可能。
Ganesan(2001)分析了印度銀行業盈利能力,發現銀行設立成本與長期盈利能力正相關,與短期盈利能力負相關。董適平(2000)年對日本銀行業1968—1996年資本比率與銀行資本收益率進行了格蘭杰因果檢驗,也發現銀行資本比率與盈利能力正相關。其對智利1985—1996年銀行業資本比例與資本收益率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結論。但是,Williams(2003)利用大利亞1989—1993年外資銀行面板數據,沒有發現外資銀行盈利能力與資本水平的相關性。
王亞雄(2002)運用主成分析法研究了中國10家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認為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高于國有商業銀行。李紅坤(2008)研究了30家銀行的數據樣本,通過曲線擬合選擇最優擬合函數關系,得出了資本充足率(CAR)與資本收益率(ROE)之間存在三次多項式關系。存在CAR的最優值,在最優值之前,ROE與CAR呈正相關關系,超過最優值之后,呈負相關關系。
二、中國銀行業基本情況分析
(一)資本充足率提高,實現了銀行業全面達標的監管目標。
據統計, ① 2003年,中國銀行資本充足率達到8%最低資本要求的銀行僅有8家,達標銀行總資產占全部銀行業總資產的0.6%,而到2011年實現了390家商業銀行全部達標的監管目標,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問題已將全面解決。行業平均資本充足率從2007年的8%,提高到2011年的12.7%,并在2012年年中達到了12.9%,已經在整體上達到并超過了巴塞爾協議Ⅲ的資本監管標準(見下頁圖1)。
(二)盈利規模增加,盈利能力提高
從銀行業稅前利潤來看,2003年銀行業稅前利潤322.8億元,2011年末達到了12 518.7億元,增長了28.8倍,同期總資產增長了285%,說明銀行盈利規模的增長主要來源于規模因素的增長。盈利能力的提高,為銀行資本金的補充提供了內生性融資來源。從銀行業平均ROA和ROE盈利能力指標來看。2007年銀行平均ROA為0.9%,2011年末平均ROA達到了1.2%;同期ROE則由16.7%,提高到了19.2%,提高了15%(見下頁圖2)。
(三)上市銀行凈利潤增長較快
2006—2011年16家上市銀行凈利潤總額從6 537.7億元,增加到22 338.3億元,增長了242%。但是,從盈利增長率來看,區域性銀行利潤增長率高于股份制商業銀行,也高于大型商業銀行,體現了資產規模與利潤增長率的反向關系。
(四)上市銀行資本回報率有升有降
2006—2011年上市銀行ROE整體來看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變動趨勢,2006—2008年以前,上市公司平均ROE從26.61%,提高到31.72%;2009—2011年期間上市公司平均ROE為17.25%、17.17%和18.5%。從銀行類型來看,大型商業銀行ROE呈逐年提高趨勢,股份制銀行和區域性銀行資本回報率的變動差異性較大。
(五)上市銀行凈利潤增長率呈M型走勢
2007年銀行盈利凈利潤增長率達到頂點,之后,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凈利潤增速下降,2009年達到底部。個別銀行同比增速為-13.5%,2010年盈利能力開始恢復,2011年增速再次下滑,整體走勢呈M型。
三、模型的建立與說明
(一)模型的構建
資本水平和經營效率之間存在同時決定的關系,模型設計應當反映這一內在協同關系。我們參照Shrieves and Dahl(1992) 創立的局部調整的聯立方程組模型,建立資本監管與經營效率的聯立方程組模型,如函數式(1)和(2)所示:
以上表明,銀行在t時期的資本和經營效率變動分別是銀行當期資本和效率的目標水平,滯后一期的資本和效率水平,以及外部沖擊因素的函數。但是,銀行當期的資本和效率水平無法直接觀察,根據Haslem(1969)、Ganesan(2001)、董適平(2000)等研究,可以分別表示為貸款利率、資產規模、存貸比、監管壓力等變量的函數。如前所述,聯立方程模型中內生變量ΔCAPj,t和ΔROAj,t也分別作為解釋變量。
為驗證上市銀行與非上市銀行資本監管的激勵效應的差異,本文通過加入啞變量的方式,檢驗兩類銀行風險行為的差異,本文假定:
DUM=1 上市銀行
0 非上市銀行
(二)變量選擇與說明
資本充足水平。本文擬采資本充足率(CAR),在資本方程中作為被解釋變量。
收益水平(ROA)。本文采用資產收益率指標(ROA)代表效率水平,在效率方程中作為被解釋變量。
風險指標(RISK)。本文采用了不良貸款率指標。不良貸款率影響銀行貸款撥備水平,從而影響銀行的贏利水平。
資產規模(SIZE)。一般認為,資產規模越大,更容易多元化的配置資產,實現風險的分散化。本文選用總資產指標,計量時取自然對數。
貸款利率(R)。取人民銀行公布的1年期法定貸款利率,如果遇貸款利率調整,按加權計算年度平均貸款利率。
資本壓力(PR)。資本壓力指銀行實際資本充足率與監管標準之間的差距。本文選用銀行實際資本充足率與監管當局公布的年度行業平均資本充足率的差額,作為該指標變量,并采用滯后一期PRt-1。
GDP指標。宏觀經濟環境對銀行的收益和資本有實質影響,銀行的經營業績和資本水平也具有順周期性,本文采用GDP增長率表示宏觀經濟環境。
資本和風險滯后項。銀行根據上一期資本充足情況及風險水平調整下一期的行為,因此,在模型中加入了資本滯后項(CARt-1)和風險滯后項ROAt-1,考察銀行行為的調整。
(三)數據說明
本文選取127家銀行2008—2011年四年的面板數據為樣本,共計3 048個樣本點,將基本樣本數據分為兩類,一類是上市銀行數據樣本,共16家銀行,2008—2011年合計384個樣本點;另一類為非上市銀行數據樣本,共計111家銀行,共計3 664個數據樣本點。
本文數據來源于畢馬威2007—2011年《中國銀行業調查報告》,Wind萬德數據庫,各家上市銀行年報,部分銀行網站年報披露等。所有數據均來源于公開渠道,并經審計師審計,數據質量和真實性較高。
四、回歸結果及分析
本文采用Jacques and Nigro(1997)以及Aggarwal and Jacques(2001)使用的三階段最小二乘法(3SLS),運用Eviews6.0回歸結果如下:
(一)資本方程回歸結果分析
ROA在5%置信區間顯著,相關系數為-1.464,表示非上市銀行的收益率對資本充足率具有顯著的負相關影響,證明非上市銀行的盈利能力對資本充足率具有實質性的影響。
DUM*ROA不顯著,且相關系數為1.11。證明上市銀行資產收益率對資本充足率的影響并不明顯,這與非上市銀行有很大的差異,因為上市銀行資本補充更多依賴外部融資。
資本方程的擬合優度較好,R2達到了0.745,A-R2為0.741,D-W為1.626,各項參數控制良好。
(二)收益率方程回歸結果分析
R在1%的置信水平下顯著正相關,表示貸款利率提高,銀行的盈利能力增強,這與直觀分析的結論一致。
CAR在1%的置信水平下顯著負相關,相關系數為-0.015。證明非上市銀行資本充足率對其盈利能力具有顯著的負面影響,即資本充足率約束要求提高時,銀行的資產收益率降低,資本充足率約束下降時,銀行盈利能力增強。說明在資本監管提高的背景下,非上市銀行存在資本監管的負向的效率效應。
DUM*CAR不顯著,但相關系數為0.008。證明上市銀行的盈利能力對資本監管約束要求的變動不敏感,說明上市銀行資本監管的效率效應不顯著。這主要是因為上市銀行資本補充對盈利能力依賴程度較低的原因。
收益方程的擬合優度較好,R2達到了0.603,A-R2為0.598,D-W為2.139,不存在自相關,各項參數控制良好。
五、結論與政策建議
實證檢驗證明,非上市銀行資本約束提高可能產生負效率效應,而上市銀行的效率效應則不顯著。這主要是由于兩類銀行資本金補充的機制和渠道差異的原因造成的。上市銀行資本補充渠道更加多樣化,比如可以增發股份、配股融資,也可以方便地發行長期次級債券融資,而非上市銀行則資本金補充渠道相對狹窄,更加依賴內源性資本補充渠道,對資產的安全性要求更加高,為此,不得不犧牲更多的經營效率。
參考文獻:
[1] Shrieves, R.and D.Dahl(1992).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isk and capital in commercial banks[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6:
439-457.
[2] 李紅坤.資本約束下銀行機構激勵相容監管研究[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7.
[3] 顧曉敏,等.國有商業銀行與股份制銀行盈利能力比較[J].上海金融,2003,(8):61-62.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