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主觀幸福感,是人們對目前生活質量的評價,是人們對自身生活狀況認可的程度。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城市居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城市居民的主觀幸福感越來越受到各界的關注。分析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的客觀影響因素,可以從經濟狀況、人際關系、社會壓力以及文化四個方面著手,同時闡述目前研究中的不足對以后的研究是十分有意義的事情。
關鍵詞: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客觀因素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9-0186-02
一、主觀幸福感的內涵
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簡稱SWB)是衡量人們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的綜合性心理指標。對于主觀幸福感,不同研究者因其研究角度和內容不同,對其內涵的理解和界定存在著一些差異。
迪安納(Diener)等人認為,主觀幸福感是人們的情感反應,是對生活滿意度的綜合評價,是對自我需要得到滿足和理想實現的心理體驗。主觀幸福感分為認知和情感兩部分,具有整體性、主觀性和相對穩定性的特點。這個內涵表述拓寬了主觀幸福感的研究領域,使其不再是一個簡單的特定建構,而成為一個寬泛的現象范疇。
史塔克(Stark)等人認為,主觀幸福感是人們對目前生活質量的評價,是對生活狀況的認可程度,抑或是對生活狀態的喜歡程度。這個內涵表述強調了主觀幸福感的主觀性和積極性,同時,把對幸福的自主評價作為主觀幸福感的唯一成分,這為主觀幸福感的實踐測量提供了方向。
還有一些學者把主觀幸福感理解為人們對其生活質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認知性的整體評價,把主觀幸福感當成是情感反應和生活滿意度的評價指標。
綜上所述,主觀幸福感的內涵均強調了人們的主觀感受,即主觀幸福感是個體依據自己設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所做的整體評價,是個體對生活狀態的喜歡程度,是個體衡量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綜合性心理指標。
二、影響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的客觀因素
對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的研究可以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進行。對主觀因素的分析主要探討對主觀幸福感影響的內在變量,而對客觀因素的分析主要探討當今社會對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影響的外在變量。本文主要從客觀因素方面著手進行分析。
(一)經濟狀況
經濟狀況好壞與城市居民幸福與否的關系歷來是大眾關注的一個焦點。然而,經濟狀況的高低對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是比較復雜的。自斯密開始,早期的很多研究發現經濟狀況與主觀幸福感呈正相關。主流經濟學家們一致認為經濟狀況越高,主觀幸福感就會越高,即幸福水平與經濟狀況成正相關。其原因在于較好的經濟狀況會給城市居民帶來更多的物質享受、更高的社會地位、更好的心理感受,因而幸福感自然較強。
但到了20世紀70年代,經濟學家們發現了一種不同于上述說法的現象。在經濟發達的西方國家中,只有意大利、德國等少數國家人均收入的提高帶來了主觀幸福感的小幅增加,其余眾多國家的人均收入的提高并未帶來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的提高,甚至引起主觀幸福感平均水平的下降。依斯特林采用實證研究的方法得出“貧窮國家與富裕國家的幸福水平是相同的”結論。這一現象表明,經濟狀況于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并不是絕對地呈現正相關關系。這種現象被稱為“幸福悖論”:當經濟狀況較低的時候,經濟狀況與主觀幸福感之間顯著相關,主觀幸福感會隨著經濟狀況的提高而提高;當經濟狀況較高的時候,經濟狀況對幸福感的影響較小。比如從1957—1995年美國居民收入水平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就呈倒U 型分布。
綜上,經濟狀況是影響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然而這種影響是相對的,需要進一步研究論證才能得到更加科學的結論。
(二)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包括婚姻關系、家庭關系、朋友關系等,它是影響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心理學家通過廣泛的調查和研究發現家庭成員間的互相信任、溝通和包容,尤其是夫妻、親子、親密朋友等關鍵的人際關系的融洽,是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梅錦榮指出,中國社會強調家庭取向,夫妻之間互相依賴,相互給予精神和物質上的支持,因此城市居民中已婚的幸福感比未婚的要高。城市居民和諧的人際關系可以提供良好的社會支持,增加城市居民內心的歸屬感喜悅感,從而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
人際關系也常常被認為是人在處理緊張事件問題中的一種潛在的資源。良好的、和諧的人際關系表明他是被整個社會承認的,可以提高自我評價,從而提升城市居民的主觀幸福感;相反,不好的人際關系則會降低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梢?,人際關系對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起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用。
(三)社會壓力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城市居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而與此同時,人們所面對的社會壓力也越來越大。研究表明,城市居民中35~54歲的中年群體在社會轉型背景下承受的壓力最大。他們承受著來自生活和事業上的雙重壓力。在生活上,這一群體上有老,下有小,各項支出一般大于其他群體,往往不堪生活壓力而備感身心疲憊。在事業上,人到中年,不僅生活方式定型,而且知識、技能、職業等方面基本定型,從潛意識上形成了不愿直面競爭,對自身能力信心不足的心理定式,所以這個群體的主觀幸福感體驗不高。如果個體長期處于高壓之下,就會產生許多身心疾病以及各種行為問題,給個人帶來極大的痛苦。盡管現實生活中的這些壓力我們無法阻擋,但面對壓力時,城市居民應選擇合適的壓力應對方式,減小或者緩解壓力對心理和生理健康造成的影響,從而提高幸福感水平。
(四)文化因素
文化是以思想觀念、風俗習慣、學術成果等為載體,體現了人們理解自然、認識社會的精神框架和方法準則。不同文化背景下,城市居民的價值觀念往往有著很大的差異。根據迪安納的跨文化研究結果,在生活滿意度得分上,中西國家存在顯著差異。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傳統風俗習慣等在某種程度上會影響到城市居民社會價值觀以及生活方式的形成和改變,使得城市居民對主觀幸福感有著不同的理解和詮釋。對快樂和幸福的追求會有所不同,從而成為影響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的因素之一。
三、主觀幸福感研究中的不足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劇,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越來越成為研究者研究的一個焦點,雖然現在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1)應該更多地使用如跨文化研究、縱向研究、因果模式、抽樣研究以及試驗的方法等超越橫向調查的研究設計來分析影響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的因素。(2)本土化研究不夠。在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的本土化研究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內容。
參考文獻:
[1] 梅錦榮.老人主觀幸福感的社會性因素[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2).
[2] 鄒艷榮.影響主觀幸福感的因素探討[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1,(10).
[3] 司月秀.國民幸福指數的研究價值及對策分析[J].北方工業大學學報,2008,(2).
[4] 楊慧.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研究綜述[J].赤峰學院學報,2009,(10):182.
[5] 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4,(95).
[責任編輯 吳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