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人民幣升值和國內通貨膨脹進行綜述,并分析此現象對中國經濟包括對物價上漲、出口商品生產部門和資產價格及商業銀行等的影響;對世界經濟特別是對美、日、亞洲經貿的影響。同時證明在美國轉嫁經濟危機強迫人民幣升值和實行貨幣量化寬松政策導致國內通貨膨脹的情況下,將對世界經濟的負面影響大于國內。而中國要想在世界經濟大的變革中抓住機遇應采取相應策略和措施如:做好國內經濟戰略布局、加快建設資本市場、采用新型稅收政策等。
關鍵詞:人民幣升值;通貨膨脹;中國經濟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9-0084-02
本文的寫作意義主要如下:第一,通過貨幣對內經濟影響和對外經濟影響的相關理論闡述,為中國當前貨幣問題和通脹問題的成因、影響尋找理論依據。 第二,中國經濟發展經驗尚不成熟,對貨幣問題和通貨膨脹問題的認識也不夠深刻,此文通過整合當今人民幣升值與通貨膨脹對各個方面的影響,以加深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認識。第三,在人民幣升值背景下如何抑制國內通貨膨脹,并對應采取何種對策和措施提出了幾項意見建議。
通貨膨脹,指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大于貨幣實際需求,也即現實購買力大于產出供給,導致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于社會總供給。
第一,自 2005 年 7 月 21 日啟動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連續幾年來持續呈現小幅上揚態勢。特別是2008 年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升值步伐進一步加快,近期更是升至 6.3 元人民幣兌一美元。世界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增多,人民幣匯率走勢格外引人關注。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匯率出現小幅反向變化,但是,仍舊超過 2008 年的值。而中國國內的通貨膨脹水平卻與日俱增,即使行政干預出手仍不能制止。信貸擴張和外匯占款過多是導致貨幣超發的主要因素,而實際利率過低所引發的投資過快增長是信貸擴張的主要原因。人民幣升值是相對于其他貨幣而言的,通俗的意思就是:中國人的錢值錢了,人民幣的購買力增強,比如在國際市場上原來一元人民幣只能買到一單位商品,人民幣升值后就能買到更多單位的商品,人民幣升值或貶值是由匯率直觀反映出來的。從匯改以后的情況看,人民幣對美元雙邊匯率升值30.2%,人民幣名義和實際有效匯率分別升值13.5%和23.1%。尤其是本次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的2008年8月至2011年8月間,人民幣名義和實際有效匯率分別升值1.2%和5%。
第二,中國近十年來的貿易順差持續擴大,尤其是來自美國的順差,目前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貿易順差國,這是國外要求人民幣升值的主要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中國巨額的外匯儲備。主權國家都需要保持一定數量的外匯儲備。以支持本國貨幣匯率的穩定。外匯儲備的增加,不僅可以增強宏觀調控能力,而且有利于維護國家和企業在國際上的信譽。一些西方國家將人民幣幣值水平與本國制造業的衰退聯系在一起,試圖強迫人民幣升值。所以日本、美國、歐盟等不斷對中國施壓,要求人民幣升值。他們認為中國憑借廉價的勞動力和急劇擴張的出口額向全球輸出了通貨緊縮,中國的出口商以“不公平的低價”搶奪世界市場,導致國際市場上廉價商品的供應能力大大增加,從而引起這些發達國家物價下跌、制造業等發展出現萎縮、企業大量倒閉,帶來了嚴重的失業現象。因此他們要逼迫人民幣升值,并進而將這一經濟問題轉變為政治問題,宣揚所謂的“中國威脅論”,向中國政府施加壓力。現在美國為了壓低利率,促進投資通過連帶的財富效應增強消費信心,擴大支出,最終通過刺激經濟來解決美國嚴重的失業問題,執行過度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讓世界為美國的經濟買單,卻將危機的矛頭指向中國。盡管很多經濟學家指出人民幣匯率并不是目前全球通貨緊縮的原因,而人民幣升值可能會對全球經濟產生不良影響,但是部分國家依然為了自身經濟利益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做文章。
第三,中國政府為了緩解這樣的貿易摩擦,減少貿易戰,也采取措施進行匯率改革。企業和地方政府引進外資以后,由于外資不能在中國市場上直接流通,必須要通過商業銀行交給中央銀行以換取相應的人民幣,所以,中央銀行不得不更多地發行人民幣對沖外資,這樣進入市場的人民幣總量就會增加,物價在短期內迅速上漲也就成為可能,換句話說,進來的外資越多,物價上漲就越快。如果人民幣繼續升值,投機的外資不但不撤離,反而會越來越多,結果就是通貨膨脹和財政危機;如果人民幣貶值,投機外資會迅速撤離,那么,市場上大量的人民幣無法在短時間內撤出,必然造成經濟危機。
2005年以前,我們的外匯儲備是靠自己廉價的商品和勞動換來的,里面并沒有太多的投機成分,所以相對安全。如今外匯儲備迅速增長,在某種程度上是人民幣升值以后國際游資瘋狂投機的結果。這種結果,既導致了國內物價的飛漲,又給中國的經濟安全造成了相當大的威脅。當一國國際收支出現長時間大量貿易順差,而形成巨額的外匯儲備時,國內市場會出現以下兩種情況:一方面商品從國內市場大量被輸出到國外,另一方面為收購出口所得外匯,中央銀行要增加貨幣投放量。這樣也會形成流通中通貨過多,引發通貨膨脹。人民幣升值可能對美、日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由于中國出口產品多為生活必需品,物美價廉,在經濟蕭條時,滿足了居民的基本需求,提高了生活水平,擴大了消費。如果人民幣升值,出口產品的價格將被抬高,從而造成國外消費者福利水平的下降;這只能使他們進一步壓縮開支,最終導致的結果必然是抑制需求、打擊消費,不利于美、日等國家經濟的復蘇和增長。
首先,因為中國是制造業大國,國內經濟以制造業為主,而制造業對原材料的價格是非常敏感的。國內通脹客觀上推高了國際市場上各種大宗商品的價格,包括原油和鐵礦石等。制造業成本提高,使得一些制造業向低成本的國家轉移。其次,國內通貨膨脹造成了國內資金向國外的大規模投資和轉移,國內資金去海外投資熱情高漲,海外并購增加。 通過對本章分析,可以看出當人民幣升值對外購買力增強,同時國內發生通貨膨脹造成大量資金外流。這時中國貨幣在國際上異常活躍,會給正在復蘇的世界經濟造成不穩定因素,同時是病態的人民幣世界貨幣化,也會給中國經濟帶來巨大不利影響。所以怎樣能使中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并且能在人民幣升值背景下抑制通貨膨脹,這就需要有力的對策與措施。
筆者認為中國應該采取新型個人所得稅征收方式,配合人民幣升值和通貨膨脹情況下政府實施對人民補貼的方式。具體措施如下,中國采用美國的個稅征收方式,即沒有稅收起征點凡是有收入者都征收個人所得稅,之后由退稅機制再按個人收入把已征得的個稅返還給個人。中國采用此種稅收方式后,按個人實際收入情況進行反退。而當人民幣升值和通貨膨脹同時發生時,中國政府可以通過人民幣升值部分加強政府對外購買,特別是加強關于民生的食品物品,之后以個稅返回的方式對中低收入者直接反退“原來應返稅額加上多購買計劃退回的實物”,這樣就可以有效地抑制物價上漲帶來的通貨膨脹。但是購買與個稅反退都要保持在一點的比例之上,不能瘋狂購進,而影響國內市場供應情況。從總體上看,人民幣升值壓力將是長期趨勢,但不一定是都是壞事。人民幣升值可增強國內對人民幣資產價格的信心,緩解通脹預期的壓力。人民幣的強勢必然導致市場對人民幣國際化強烈愿望的上升,使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可能性增大,一旦人民幣國際化達到了一定程度,或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國際貨幣格局將發生重大變化。但是人民幣升值給中國經濟帶來的壓力是不容忽視的,在人民幣升值和通貨膨脹并存的同時,政府是否能采取有效的宏觀調控政策至關重要。本文考慮了人民幣升值與國內通貨膨脹加速并存對經濟的影響,并從市場發展、分配模式、新型稅收方式等方面給出了相應對策。希望中國經濟能在世界大變革中做好充分的準備面對機遇,迎接挑戰。
參考文獻:
[1] 熊連慶.對人民幣匯率選擇取向的再探討[J].當代財經,2004,(4).
[2] 陳彪如.人民幣匯率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135-136.
[3] 王元龍.當前人民幣升值論評析及其應對[J].國際金融研究,2003,(8).
[4] 馬勇,高翔.現行匯率制度對中國貨幣政策的制約[J].國際金融研究,2003,(8).
[5] 李曉西.現代通貨膨脹理論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56-57.
[6] 謝平.新世紀中國貨幣政策的挑戰[J].金融研究,2000,(1).
[7] 劉華,王仁祥.人民幣匯率與通貨膨脹的關系問題思考[J].特區經濟,2007,(4):20-21.
[8] 錢峻峰.謹防進出口貿易引發通貨膨脹[J].中國國情國力,2007,(3).
[9] 沈學楨,黃帥.美國經濟下行變動對中國港口凈出口的影響[J].港口科技,2008,(7).
[10] 吳瑩.中國進出口貿易預測與分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101-102.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