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牡丹江市是典型的大城市帶大農村的二元結構,其農村人口比重大,農業生產力水平層次多,平原、山區等多樣化的自然區域并存,與中國的基本國情非常相似。牡丹江市對阻礙城鄉之間要素流動的土地制度、金融制度、投資制度,不適應市場經濟運行的城鄉行政體制、規劃體制、基層組織體制、干部體制進行改革,而且初見成效,這些措施都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具有重要影響,也具有典型意義和示范作用。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是經濟發展的一個必然規律。
關鍵詞:轉移;政策;牡丹江市;勞動力;農村
中圖分類號:F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9-0149-02
三農問題是當前中國政策、經濟發展面臨的首要問題,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而解決農民問題的根本出路是剩余勞動力的有效轉移,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方法和途徑是多種多樣的,但增強勞動力就業的競爭能力,擴大就業的規模和提高效益之關鍵在于提高勞動者的綜合素質,在于對勞動者進行高效的培訓。為了擴大轉移規模,提高轉移效率,各地都加大了對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力度,轉移培訓工作出現培訓主題多元化、培訓基地網絡化、培訓要求層次化、職前職中一體化的格局。當前對于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途徑的研究,多為基于國家現行制度安排條件下的理論思考,從宏觀層面著重研究全國總體情況,部分以局部地區研究樣本,但示范作用有限。面對新的形勢,特別是國家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進行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需要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得出相關評價,探討今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途徑的發展方向。
一、牡丹江市勞動力轉移的特點
牡丹江市是典型的大城市帶大農村的二元結構,牡丹江市是中國黑龍江省政府直屬的一個地級市,中國大陸最大的邊貿城市之一,亦是北方的一個著名旅游城市,享有“中國雪城”、“魚米之鄉”、“塞北江南”等美譽。位于黑龍江省東南部與吉林省交界地區,與俄羅斯接壤,境內的綏芬河和東寧等四個口岸是中國與俄羅斯進行貿易的重要口岸。因松花江上最大支流之一的牡丹江橫跨市區因而得名。亦是黑龍江省東部和吉林省東部最大的城市和政治、文化、交通、科技、經濟、旅游中心。總面積4.06萬平方公里,人口280萬,其中市區人口92萬。其農村人口比重大,農業生產力水平層次多,平原、山區等多樣化的自然區域并存,與中國的基本國情非常相似。牡丹江市針對造成城鄉分隔和不平等的戶籍、就業、醫療、教育、社會保障制度、財政制度,阻礙城鄉之間要素流動的土地制度、金融制度、投資制度,不適應市場經濟運行的城鄉行政體制、規劃體制、基層組織體制、干部體制進行改革,而且初見成效,這些措施都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具有重要影響,也具有典型意義和示范作用。
牡丹江市勞動力轉移特點表現為“六多六少”。一是城邊轉移多,非城邊轉移少。市區的城郊、寧安市的寧安鎮、東京城鎮、海林市的柴河鎮等靠近中心城鎮的鄉鎮,大力發展城邊經濟,農村二、三產業發展較快,從事非農產業人員比重高出全市平均水平的24%以上。二是口岸區轉移多,內陸區轉移少。綏芬河市、東寧縣面向國外市場,大力發展邊貿和加工業,轉移農村勞動力能力明顯增強。三是鮮族村轉移多,漢族村轉移少。許多鮮族農民發揮自身優勢,到南韓、日本等國出勞務,收入較高。如東寧縣三岔口鎮有8 000多鮮族人口,其中3 000多人走出國門搞創收。四是土地流轉的轉移多,土地不流轉的轉移少。通過適度的土地流轉,一部分農民脫離土地的束縛,從事非農產業。五是集體組織的轉移多,自發行動的轉移少。從各地轉移的情況看,有邊貿公司組織出勞務、搞貿易,協會或其他部門組織的販運銷售隊伍,帶動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多。六是兼營多,專營少。單純從事非農產業的農戶很少,只占25%,大部分農民忙時種地,閑時務工,對土地的依賴性仍很強。
就牡丹江“六多六少”的問題,政府應集體組織,把零散的勞動力集合起來,集體培訓。因為這些勞動力可選工作有限,而且培訓的時間不長,可以很快把這些勞動力用在所需崗位,就近安置。還可以把工業區散放,集體回籠,比如把服裝作坊建在村里,按時將成品回收。
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是經濟發展的一個必然規律。從世界各國的發展歷史看,它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美國從和我們大致相同的城鎮化水平到基本解決這一問題用了四十年時間,日本用了大約三十年時間。我們要徹底解決這一經濟發展中的難題,也需要一段較長時期的努力。現階段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途徑不外乎農業部門本身、農村內部非農產業和城市集鎮等三大渠道。此外,農村勞動力素質教育及轉移的相關機構制度也需要著力加強和完善。
二、牡丹江市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措施
1.加強領導,納入重要工作日程。出臺全市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意見,市、縣、鄉三級成立農村勞動力轉移機構,并納入市政府督辦事項專題推進。應建立和完善城鄉一體的勞動力流動市場。實行城鄉統籌的勞動力就業管理體制,科學、規范地建立勞動力市場管理機構,并建立健全到達鄉鎮的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為外來和本地勞動力提供就業、培訓、代理等服務。改變目前農村勞動力自發松散的勞務輸出形式,有組織地開展勞動力轉移,促進勞動力有序高效轉移。建立地區間勞務協作和交流,開展各種勞務交流活動,要重點定期對農村勞動力就業流動信息進行交流。積極推進勞務輸出產業化建設,逐步實現市場化運作、一體化服務的勞動力轉移管理模式,在擴大勞動力輸出規模的同時,提高輸出效益和質量。
2.加快小城鎮建設,培育農村城鎮化和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載體。優先選擇一批基礎較好、有發展潛力的小城鎮進行重點建設,制定有利于城鎮二三產業發展政策,在基礎設施、城鎮飲水、市場建設等方面給予項目和資金上的支持。依托小城鎮重點培育城鎮發展的主導產業,繁榮小城鎮經濟。引導鄉鎮企業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向小城鎮相對集中,積極發展觀光旅游型、加工型、加工貿易型、邊貿型、專業批發型為主的新型小城鎮,增強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輻射帶動能力。
3.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培育農村剩余勞動力充分就業的內部載體。以現有的國家級和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依托,搞好農產品深度開發和多層次增值,發展農業產業化企業,延長產業鏈條,盡可能創造就業機會,帶動農村剩余勞動力充分就業。要努力加快農村民營經濟發展,增強其對農村勞動力的吸納能力,特別鼓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實現勞動力就業與經濟發展的有機結合。在加入WTO的新形勢下,鄉鎮企業發展面臨一些新的困難。要因地制宜發揮農產品集中產地的農副產品加工業,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的同時,擴大農村勞動力的就業機會,實現成本較低的農村就地轉移。農村民營企業應樹立市場主體觀念,以市場經濟主體的身份敢于創新、敢于競爭;在經營中體現農民、農業的特色和利益,依靠農村這個廣闊天地,取得發展的源動力;產品要面向農業、農民和農村,質量要高檔次、高水平,銷售服務要追求正規化、制度化,就能最終贏得市場,取得發展。
4.大力發展農村鄉鎮企業和第三產業,擴大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容量。扶持壯大一批技術型鄉鎮企業集團,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發展交通、建筑、通訊、保險、農村金融、信息服務、技術服務、旅游等服務產業,為農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加速形成縣級城市工業和第三產業發展平臺,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在農村地區的就地轉移。如新安縣縣域工業經濟發展迅速,已形成以發電、電解鋁為主要產品并具備一定規模的骨干企業,近期又引進資金80億元建設鋼鐵基地及鉛氧粉生產企業。目前,該縣新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縣內高中以上的畢業生均進廠就業,為農村剩余勞動轉移提供了有效途徑。
5.擴大勞務輸出規模,拓展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的外部空間。開辟域外勞務市場,暢通農民就業信息渠道,引導農民向域外的建筑業、商業、加工業等各業轉移,創造條件,提高勞務輸出檔次,擴大規模。進一步挖掘農業內部就業潛力。通過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生產科學技術進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完善土地承包制度,向農業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進一步挖掘農業內部的就業潛力。洛陽地處豫西山區,山區縣鄉幾年來發展種植了40余萬畝山萸肉、杜仲、天麻等中藥材。但近一時期由于市場需求和產品質量問題銷售不暢,價格偏低。如在種植管理技術上提高水平,加強集約經營,延長產業鏈條,在產品晾曬、烘干等加工技術方面提高檔次,改進藥性,就能打開市場。不僅能增加藥農收入,也能為本地勞動力提供大量就業機會。還應利用畜牧業生產水平低、潛力大的優勢,擴大牧畜養殖規模,在縣域和鄉鎮規劃建設一批專業市場,組建農業銷售龍頭公司和各類專業服務公司,降低養殖風險,進一步提高農業的邊際收益,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內部轉化,增加農業內部就業機會,為徹底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地域和行業轉移贏得時間和空間。
6.實行制度創新,制定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相關政策措施。取消針對農民的用工歧視政策,打破產業、非農業戶口管理的二元結構,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凡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穩定職業或生活來源的農民,根據本人申請可辦理戶口遷移,免收入城增容費。建立土地使用權流轉市場,用市場經濟方式實現土地流轉。
7.加強農村教育和勞動力就業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一是通過文化知識學習,提高科學文化知識水平;二是加強市場經濟和法律知識教育,增強法制觀念;三是根據市場和勞動者就業需要,建立有關長年性、專業性的職業學校、培訓中心,舉辦有關行業技術培訓班,提高勞動技能,增強農民生產和謀職的能力;四是政府制訂有關農民教育培訓規劃,明確目標、任務,積極動員城市職業學校、中等技術學校到農村開辦學校。提高城鎮化水平,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效轉移,必須改革造成城鄉隔離的戶籍管理制度,給進城進鎮農民以市民待遇。包括在就業、上學、醫療、養老等方面,不能再出臺人為的歧視性政策。逐步根除造成城鎮水平明顯低于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制度根源。堅持走大中小城市并舉的路子,促進小城鎮建設,著力發展和提高大中城市的就業容量。
[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