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運用社會保障的理論和方法,通過對長沙市岳麓區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發展的調查,總結其成功的經驗,并指出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在此基礎上提出完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發展對策。
關鍵詞: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繳費補貼;養老金
中圖分類號:F8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9-0054-02
一、岳麓區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背景
2009年9月,長沙市根據黨中央關于“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積極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試點”的指示和國務院《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長沙市制定了《長沙市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辦法》,填補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的空白,確定2009年在長沙市長沙縣開展新農保試點,2010年將新農保試點范圍擴大到岳麓區、芙蓉區、天心區、開福區、雨花區、望城區等區縣。本文以岳麓區的10個村子作為主要調查和研究對象。
根據我們對長沙市岳麓區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調研,目前,在廣大農村,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實行對象為年滿16周歲(不包含在校學生)、未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農村居民。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籌資方式主要采取個人繳費、集體補助、財政補貼相結合的資金籌集方式。根據規定,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費采取按年繳費的方式繳納,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繳費標準設置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和500元五個檔次,參保人自主選擇繳費檔次,多繳多得。同時,由湖南省、長沙市及各個區縣三級財政在一定范圍內對參保農民進行相應的補貼;財政補貼政策包括“入口補貼”和“出口補助”,“入口補貼”即符合條件的城鄉居民參保繳費,給予繳費補貼,最低標準補貼30元,鼓勵城鄉居民多繳費,每提高一個繳費檔次,增加補貼5元;“出口補助”即基礎養老金補助,長沙市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目前定為每人每月60元,比國家新農保確定的最低基礎養老金55元增加5元。另外,政府對城鄉低保戶中的重度殘疾人、城鄉三無人員等特困群體代繳最低檔次的繳費。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養老金待遇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兩部分組成,個人賬戶養老金月計劃標準為個人賬戶全部儲存額除以139個月,基礎養老金每人每月60元。如果參保人員死亡,其個人賬戶余額可以依法由合法繼承人來繼承。
二、岳麓區新農保試點的主要做法
1.制定分階段試點實施計劃。2010年10月,岳麓區政府在長沙市政府的指導下,制定了新農保試點工作分階段實施的計劃。第一階段為新農保宣傳和發動階段,主要的工作任務是建立新農保機構、進行人員分工、對廣大農戶進行調查摸底、制定新農保實施方案和細則,確定新農保試點鄉村,印發新農保宣傳資料、進村入戶宣傳政策,以及召開新農保試點工作動員大會、舉辦新農保試點工作培訓班等各項組織準備工作。第二階段為新農保組織落實階段,主要任務是工作人員逐村逐戶宣傳動員、參保登記、組織繳費,以及完成養老保險待遇審核、審批和發放工作。第三階段為檢查驗收階段,主要的工作任務是規范完善新農保制度、對前期工作進行總結、檢查評比新農保工作開展比較好的地區,并進行經驗交流。
2.開展廣泛的摸底調查。為了全面掌握新農保工作的基礎信息,新農保試點初期,岳麓區開展了新農保基礎信息摸底工作。在現有農村戶口管理信息基礎上,以村干部和村民組長為主體,組織調查摸底工作小組,集中時間,進村入戶,調查統計,對全區農業戶籍人口的年齡構成、60周歲及以上年齡農業戶籍人員和家庭成員的基本信息、各類家庭的收入狀況、困難群體、金融服務網點等進行全面摸底和核實。對農民參加新農保的意愿、繳費承受能力、養老金待遇期望值等情況進行抽樣調查。
3.建立合適的財政補貼政策。為了調動廣大農村居民的參保積極性,《長沙市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辦法》規定,中央財政補“出口”(基礎養老金),最低基礎養老金每人每月55元,試點縣市區可以適當提高基礎養老金水平。地方財政補“進口”(繳費),地方政府給予參保者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的繳費補貼。岳麓區根據本地實際,制定了具有激勵效應的差異化補貼標準:選擇300元、400元和500元繳費檔次的,分別給予40元、45元、50元的財政補貼。其中,由省級財政承擔50%,市級財政承擔10%,區級財政承擔40%。為了鼓勵參保者延長繳費年限,長沙市規定,由財政給予繳費期超過15年的參保者加發一定數額的基礎養老金。調查中我們發現,被調查者在調查問卷了解度、滿意度、合理度評價中,對岳麓區新農保政策中關于多繳多補貼的規定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三、岳麓區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發展經驗與啟示
岳麓區通過制訂細致的分階段實施計劃、廣泛的前期摸底調查、對繳費補貼和基礎養老金補貼的制度優化,便捷金融服務網點的選擇等措施,保證了岳麓區新農保試點的順利開展。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12年12月份,岳麓區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適齡人群參保率為96%,其中16~59周歲人口的參保率達到了95%,98%的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領取到了養老金。岳麓區參保農民對新農保政策的滿意度較高,90%的參保農民認為新農保制度是國家繼新農合出臺后的又一項惠民政策,有效地緩解了廣大農民的養老壓力。
從岳麓區新農保試點的經驗,我們可以得出三個方面的啟示:一是新農保工作開展初試階段,必須充分調查。從2009年開始,岳麓區人勞局組織力量,重點對農村人口、收入、金融網點、參保意愿、繳費承受能力、養老金待遇期望等情況進行了抽樣調查,為全面推行新農保試點工作奠定了基礎。二是分階段部署。在調查摸底的基礎上,將新農保試點工作分為宣傳發動、組織落實、檢查驗收三個階段,重點突出,環環銜接。三是加大地方財政投入。岳麓區新農保的突出特點是政府投入力度相對較大,給予參保農戶繳費“進口補貼”和養老金待遇“出口補貼”,并且建立了補貼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很大程度上調動了農村居民的參保積極性。
四、岳麓區新農保制度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部分群體參保率較低。根據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岳麓區45周歲以下的中青年參保率只有88%,遠低于45周歲以上96%的參保率。其主要原因在于,中青年群體的繳費起始時間與領取養老金的起始時間相隔較長,導致部分中青年群體對養老保險關注度較低,對新農保政策的觀望心理強。盡管岳麓區已經采取了由區財政給予繳費期超過15年的參保者加發一定數額的基礎養老金措施,但是由于其力度有限,不足以調動45周歲以下中青年農民參保的積極性。同時,由于外出務工人口中,有的參加了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有的因為信息不暢通而未能參加新農保,岳麓區外出務工人員的參保率僅僅只有75%。
2.對困難群體的補貼范圍較窄。岳麓區根據《長沙市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辦法》,將困難群體界定為殘疾人,規定由省級財政按照養老金最低檔次對重度殘疾人全額補貼;由市級財政按照養老金最低檔次對中度殘疾人給予25%的補貼;縣級財政對50%的補貼,其余25%由本人繳納;由縣級財政對輕度殘疾人按照所繳納最低標準的保費給予50%的補貼。調查中我們發現,除了殘疾人之外,需要政府補貼資助的困難群體還有“五保戶”、“烈士家屬”等,目前尚無對這些困難群體的財政補貼政策。
3.基層新農保經辦能力不足。岳麓區新農保經辦能力相對不足,主要表現在:區、鎮、村經辦人員數量不夠,經費不足,辦公條件簡單。區級農保中心只有幾名正式編制的工作人員和協管員,面對全區幾萬參保者,顯得經辦力量單薄。各個鄉鎮勞動保障事務配備專職、兼職工作人員2~3名,村級由村會計或其他村干部兼職經辦。在每年的集中繳費期,區鄉鎮必須從其他部門臨時借用人力,工作才能順利開展。新農保基金收入和支出專戶信用合作社的基層營業單位工作人員不足,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新農保養老金的按時發放。
五、完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對策
1.增強新農保宣傳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2010年以來,岳麓區區委、區政府采取多種形式來宣傳新農保制度和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應該重點針對外出務工、在外居住和45周歲以下的中青年群體,采取行之有效的宣傳方式和內容,增強這部分農村居民的養老保險意識和參保意愿,進一步提高全區的新農保參保率。
2.擴大新農保財政補貼的范圍,提高新農保的補貼力度。建議把財政補貼資助的范圍擴大到“五保戶”、“烈士家屬”等困難群體。這些群體中大部分家庭經濟困難,缺乏穩定的基本生活經費來源,年老時更是沒有養老依靠。建議參照殘疾人的補貼辦法,實施對較大范圍的困難群體的養老保險繳費補貼。對45周歲以下的應參保農民,實施更加有效的差異化繳費補貼,對繳費超過15年以上的參保者,年繳費檔次越高,繳費時間越長,給予繳費補貼越高。
3.加強新農保信息化建設,提高經辦機構服務能力。加強新農保信息化建設是實現新農保業務規范化和現代化的重要舉措,更是完善新農保工作的有效措施。建議盡快建立統一的信息網絡系統,實現基礎信息采集和輸入電子化、區鄉村信息傳遞網絡化、新農保資源信息共享、參保者簡便查詢政策法規和個人參保信息,建成區鄉鎮村統一的新農保信息系統和業務數據庫,使信息網絡覆蓋區鄉鎮村三級新農保經辦機構,形成社保、財政、銀行、民政、計生、殘聯等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整合新農保基層服務資源,盡快建立健全“鄉鎮有機構、村級有專人、覆蓋無死角”的基層經辦服務網絡;充實新農保經辦機構的工作力度,加強對基層社保經辦人員的培訓,提高基層社保經辦人員的政策水平和業務能力。
參考文獻:
[1] 王國軍.現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缺陷與改革思路[J].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2000,(1):54-58.
[2] 田北海,丁鎮.農民參與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意愿研究[J].甘肅行政學院報,2011,(3):50-59.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