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從農業發展方式的概念、發展方式與經營方式以及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新內涵三個方面對農業發展方式進行理論分析,闡述河南農業發展方式現狀與形成的原因。總體上河南農業發展方式目前還處于主要依靠生產要素投入并已接近臨界點的粗放型的增長方式,農業技術水平不高是河南省農業發展方式仍然比較粗放的關鍵所在。農業技術水平不高主要是由于農業生產條件薄弱、農業結構層次低、資源環境約束,限制了現代農業發展、農民知識化和農業科技化水平低,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內在動力不足、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困難,土地經營規模狹小等因素所致。最后提出加速科技進步,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方向與對策。
關鍵詞:農業發展方式;理論分析;科技進步對策;河南省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9-0077-04
中共十八大報告指出:“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系到中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1]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一項重要任務。加快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長期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根本出路在科技。農業科技進步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支撐,是突破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然選擇,是全面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決定力量 [2]。
一、農業發展方式的理論分析
(一)農業發展方式的概念
農業發展方式就是決定農業產出水平的各種生產要素的配置,及其實現農業發展的方式。各種生產要素的配置即組合方式,也可稱投入結構,實際上是反映農業發展的動力結構問題。實現農業發展的方式,就是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模式途徑方向等。是靠增加勞動力、資本、土地等要素,還是靠科技進步,即提高要素生產率,來實現農業產出的增加,這就構成了兩種不同的農業發展方式即類型。一般來說,根據二者的作用程度不同,則把農業發展分為以生產要素投入為主要推動力的粗放型發展方式和以要素生產率的提高為主要推動力的集約型發展方式。農業發展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實際上就是把農業發展主要由依靠生產要素的外延投入,轉變到主要依靠提高要素生產率的內涵擴大再生產上來[3]。
所謂集約發展(內涵發展)就是提高要素的綜合生產力。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實質就是把較少的投入轉變為較多的產出,即農業經濟效益的提高,總要素生產率(科技進步)在農業經濟發展中所占份額的增大,實現以效率、效益提升為主拉動農業的發展。
(二)發展方式與經營方式
對發展方式與經營方式的概念要有明確的區分,這是研究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集約發展中集約即為內涵、效率之意;而集約經營中的集約即為強化集中之意。通過研究我們認識到,區別這兩個概念是非常重要的,發展方式不能混同于經營方式,集約發展和集約經營不是一回事,二者是目的和手段的關系。要實現集約發展需要集約經營以提高要素生產率,且有時必須通過集約經營來實現。粗放發展和粗放經營也不是一回事。粗放發展中的粗放即為外延發展,靠擴大規模,增加要素的投入來實現的發展;粗放經營意為廣種薄收。
集約經營是在一定的土地面積上,集中投入較多的生產資料和活動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經營方式。這個集約經營的概念看起來好像和粗放發展,即靠增加生產要素的投入來實現農業的發展是一回事,但二者的區分主要在于要素的配置方式和投入什么樣的要素上。農業實現集約發展,并不排斥增加對農業的投入,通過集約經營的方式來實現農業的集約發展,關鍵是要通過技術集約,依靠科學技術來提高農業的總要素生產率,以實現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
(三)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新內涵
現階段,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有著深刻的內涵和寬泛的外延。其主要體現為:一是全面性。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不僅要重視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增強和農產品供給水平的提高,還要關注農業生態休閑等多功能的發揮,產業化經營組織的培育,生產技術裝備和生產資料的進步,農業服務體系建設,農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全面發展等內容。二是協調性。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和農村對城市的促進作用,保持農業和工業合理的比例關系和有機的內在聯系,特別要注重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協調發展,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效徹底轉移。三是持續性。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把經濟、社會、技術同農業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結合起來,促進資源、環境和現代生產要素優化配置。河南是資源瓶頸制約、生態環境脆弱的省份,因此,農業發展方式必須選擇培育和保護資源、優化生態環境、提高綜合生產能力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目標是在走“科技驅動、內生增長”發展道路的基礎上,圍繞三個安全(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態安全),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農業科技、現代工業技術裝備、現代科學管理方法、現代農民以及體現分工協作的現代農業服務體系)、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效轉移、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加大農業投入等,提高“三個效率”(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和六大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規模效益、結構效益、經營效益),最終實現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農業發展[4]。這種新型的農業發展方式,其實質就是科學發展觀在農業發展上的具體體現。
二、現階段河南農業發展方式的現狀及成因分析
(一)現狀
河南是農業大省、人口大省、糧食大省,是國家最大的商品糧生產和供應基地。改革開放以來,河南農業發生了一系列深刻的變化,所有變化和成績,無不得益于科技進步。據專家測算,“七五”期間,河南省科技進步(要素生產率)在農業經濟增長中的貢獻份額為27%,“八五”為32%,“九五”為38%,“十五”為44%,“十一五”已達到48%。農業科技進步在農業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不斷增強,農業發展方式正在由主要依靠生產要素投入的粗放型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與創新的集約發展轉變。目前,河南農業發展方式總體上還處于主要依靠生產要素投入并已接近臨界點的粗放型的增長方式。
(二)成因分析
農業技術水平不高是河南省農業發展方式仍然比較粗放的關鍵所在。農業技術水平是指農業生產總體系統有目標的動態過程的效能,即有價值的產出與投入之比。以公式表示則為:A(t)=Q(t)/f[(K(t).L(t)]。式中:A(t)為系統t時的農業技術水平;Q(t)為所屬系統t時的農業總產值;f[(K(t).L(t)]為系統t時農業中間消耗K和勞動力L的投入函數。經推導,計算公式為:A(t)=(Q/L)1-K/Q(K/Q)-K/Q(推導過程從略)。上式說明,技術水平是有2個顯著的宏觀變量決定的。一是系統平均勞動生產率;二是系統單位產值平均中間消耗。在勞動生產率一定的情況下,單位產值平均中間消耗越少,技術水平越高;在單位產值平均中間消耗一定的情況下,勞動生產率越高,其技術水平越高[5]。
計算結果表明,全省2010年農業技術水平為2.20,低于全國(2.44)0.24和鄰省平均水平(2.69)0.49,與鄰近7省相比,雖稍高于安徽、陜西、山西,但同河北、山東相比,還有一定差距,特別與江蘇、湖北相比差距更大。農業技術水平的差距,除單位產值中間消耗有一定影響外,主要在于農業勞動生產率不高所致。2010年,河南省農業勞動生產率為2.11萬元/人,低于全國(2.48萬元/人)的0.37萬元/人,低于周邊省平均數(2.94萬元/人)的0.83萬元/人,僅為江蘇省(4.86萬元/人)的43.42%。農業勞動生產較低導致農業技術水平不高主要是如下因素所為:
1.農業生產條件薄弱,抗御風險能力不強。目前全省農機作業領域還不夠寬泛,花生、油菜以及根莖作物生產的機械化水平比較低,精糧播種、化肥深施、秸稈還田和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利用不夠,部分地方農業生產還主要依靠畜力和手工勞動。全省旱澇保收田面積有5 073千公頃,占耕地面積的64%,還有36%的耕地是靠天收。每年自然災害成災面積達到4 502千公頃,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31.6%。農田水利條件差,基礎設施薄弱,農業抗御風險的能力不強已成為河南省農業勞動生產率不高重要限制因素。
2.高效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滯后,農業結構層次低。2010年,河南省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為2 885.67億元,其中種植業1 857.38億元,占農林副漁業增加值的64.36%;畜牧業增加值828.36億元,占28.71%;林業漁業增加值為199.93億元,占6.93%。全省農業仍舊是以種植結構為主的傳統農業結構,農業結構層次較低。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滯后,農業產業鏈條短,農產品精深加工比重小,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效益農業較少,導致農業技術水平不高。
3.資源環境約束,限制了現代農業發展。從農業資源看,一是資源總量少,全省平均人均耕地1.26畝,只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70%,人均占有的水資源445立方米,僅相當于全國水平的1/5;二是資源環境質量差。因農業化肥和農藥的常年過量施用和工業“三廢”排放,耕地和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已經威脅到河南省農產品的安全生產,限制了現代生態農業的發展。
4.農民知識化和農業科技化水平低,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內在動力不足。在河南農村勞動力中,具有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的勞動力仍占21.46%,初中文化程度的勞動力占60.9%,高中及以上勞動力文化程度占17.64%,農業勞動者文化素質平均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大多數農業勞動力在接受文化教育后,并沒有接受過系統的農業技能培訓,并且隨著文化程度較高的農民向城鎮和非農產業的轉移,農業從業人員的實際科技文化素質更低。據調查,真正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文化素質大概只有小學畢業水平。這種文化程度的農業勞動者,對科學技術的認識能力有限,吸收和消化能力就更差,更談不上創造性地運用各種科技成果。農民的知識化水平低限制了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的快速、高效地應用,特別是要求規范化、標準化的技術難以推廣應用,而這些技術正是優質高效農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在這樣素質條件下,農民掌握的多是較為直觀的易于模仿的技術,以致使全省農業科技整體上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農業技術結構中傳統技術仍占據較大比例,高新技術比例較小,導致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內在動力不足。
5.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困難,土地經營規模狹小。河南省是農業人口集中的區域,農村富余勞動力數量大,向外轉移的難度大。到2010年,全省農業從業人員占總從業人員的比例高達44.9%,高出全國平均水平(37.9%)7個百分點,比江蘇省25%的水平高19.9個百分點。由于全省城鎮化、工業化水平低,非農產業發展落后,單靠工業部門擴張和城鎮的拓展吸納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能力有限,因而,大量的農業勞動力滯留于農村,擁擠在有限的耕地上從事農業生產,使得勞均經營耕地規模過小,而一家一戶的小規模經營由于過于零碎、分散,這種狀況不僅難以形成規模經濟效益,也使農業勞動生力率十分低下[6]。
三、加速科技進步,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方向與對策
(一)現階段河南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方向
1.農業生產條件向提高物質技術裝備水平的方向發展。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抓好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強化農業防災減災體系建設,不斷提高農業科技進步(要素生產率)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形成穩定有保障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7]。
2.農業產業結構由傳統單一型向提高結構層次的優化升級型轉變。圍繞“提升傳統產業、壯大特色產業、培育新型產業”的思路,搞好區域布局和產業結構調整,健全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延長產業鏈條,實現農產品增值。為此要優化學科結構,調整科研方向。逐步加大農業高新技術的研發力度,促進提高農業結構層次和效益。統籌安排產前、產中、產后,特別是產后技術的研究與開發,使農產品的精深加工技術及貯藏技術有一個大發展。引導產業鏈各環節均衡發展,達到“優化結構、提高層次、鏈接產業”的目的。
3.促進農產品供給由注重數量增長向結構優化和質量安全并重轉變。加強生物育種技術、良種良法等大量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的集成轉化與示范應用,促進農產品供給由數量增長向數量與質量、效益與生態并重轉變,提高農業生產的綜合效益。同時,要堅持推進產品結構、品質結構調整,努力實現初級產品向終極產品轉變,由低科技含量向高科技含量轉變,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與競爭能力[8]。
4.農業發展由依靠資源消耗向資源節約型、生態文明型轉變。農業是高度依賴資源條件,直接影響自然環境的產業,農業資源利用方式對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緩解河南農業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從根本上改變農業生態環境,必須轉變粗放的農業發展方式,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為此,農業科技研發要把支持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和資源產出率放在突出地位,促進農業發展的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提高單位資源的產出能力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突出研發節地、節水、節能和環保技術,減少面源污染,促進資源永續利用和農業永續發展。
5.經營方式由分散型、兼業型向專業化、規模化、組織化、標準化、集約化轉變。在農業生產中,隨著農業生產力的發展,生產的社會協作將會愈加廣泛,從而使農業勞動者的生產活動,從單獨孤立地進行轉變為在社會聯系中進行。這樣,就會逐步改變家庭經營規模小,分散孤立,技術落后,經營粗放的狀態。因而,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農戶分散經營向適度規模經營轉變,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的經營方式,切實提高農業生產的專業化、社會化水平和農民組織化程度,以促進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9]。農業標準化是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重要保證。因此,在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中,要積極發展標準化農業,嚴格按食品質量認證標準和生產加工技術規程進行標準化生產。集約經營是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的重要區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必須轉變農業粗放經營為集約經營。
(二)農業科技進步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對策
1.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體系建設。拓展農機機械作業領域,優化農機裝備結構,推進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鞏固小麥機械化成果;研發和推廣玉米收獲機械;加大水稻機械化推廣力度,提高水稻機械插秧水平;推進花生、油菜機械化,抓好根莖作物收獲機械化試驗示范。力爭在秋糧生產機械化方面取得突破[10]。以完善農田水利設施、提高耕地有效灌溉率為核心,以高效節水農業為重點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加快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減少農業污染物排放,保障綠色生態安全。加強農田林網建設,全面提高農業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2.實行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提高農業生產比較效益。實現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創新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原動力。總體要求就是向農業的深度和廣度進軍,提高農業比較效益和結構層次[11]。一是實施農產品優勢產業建設規劃,優化農業生產布局。二是加快現代畜牧業的發展。加強規模化養殖場建設,建設全國優質安全畜產品養殖基地。三是加快特色農業的發展,推進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等特色農業向主產區集中,形成規模優勢和品牌優質。四是加快現代水產養殖業的發展,重點發展當地特色水產品的標準化養殖和水產育苗。五是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和農產品保鮮、儲藏、冷鏈物流等服務業發展,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12]。
3.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體系建設。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形勢和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新要求,把科技創新目標從提高土地產出率為主導,轉向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并重的方向,構建適應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發展要求的技術創新體系。強化農業基礎研究和科技儲備,積極搶戰農業科技競爭制高點,在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等關鍵領域和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以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能,資源綜合循環利用為重點,開發農業節約型、循環型、生態型技術。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應用。要穩定農業科技推廣隊伍,完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不斷優化農技推廣環境。尤其要調動各級推廣機構的積極性,提升基層農技推廣服務能力。要高度重視農村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對農民尤其是青年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科技文化素質,培養適應現代化要求的種養大戶、農機大戶、經紀人等農村生產經營性人才,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3],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供智力支撐。
4.政策導向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有效徹底轉移、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經濟學研究表明,農業發展受邊際收益遞減規律制約。河南農業發展方式要想實現根本性轉變,必須盡可能減少農民數量,擴大農業生產規模,實現規模效益。規模是技術進步的載體,也是實現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前提條件,因此,應把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作為提高技術水平,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目前,由于保障機制跟不上和政策不到位,致使廣大農村勞動力在城鎮就業的同時,仍然不放棄現有的耕地,他們把擁有土地作為自己的基本生活保障,寧愿撂荒也不放棄。目前全省的城鎮化主要是城鎮在空間上的不斷擴張,并沒有真正給農民工創造多少轉為市民的機會和條件。因此,要圍繞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徹底有效轉移制定相應的配套政策,在子女上學、就業、社會保障等政策方面,使轉移到城鎮就業確有一技之長可以在城鎮長期就業的農民工,完全享受城鎮居民待遇,在城市安家定居,自愿交出在農村的土地,以促進農村非農就業和農地規模經營。
5.努力加大財政對農業的投入。要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和省關于農業投入的有關規定,各級財政每年對農業投入的增長幅度要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并且對農業的投入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要逐年提高。重點發揮政府投入的主導作用。政府應承擔道路、通訊和大中型水利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對農用工業的投資和農機補貼,從根本上解決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N].河南日報,2012-11-18(1).
[2]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N].河南日報,2012-02-02(2).
[3] 劉燕妮,任保平,高鵬.中國農業發展方式的評價[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2,(3):100-107.
[4] 衛龍寶,施晟,等.區域分異視角下的中國農業現代化階段界定的推進戰略[J].農業技術經濟,2012,(6):15.
[5] 蔡世忠,等.加速河南省農業增長方式轉變的對策[J].華北農學報,1998,(3):71-74.
[6] 王雅鵬,吳娟,閆建偉.社會轉型期中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思考[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2,(3):261.
[7] 王敬華,鐘春燕.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2,(2):195-198.
[8] 韓長賦.毫不動搖地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J].求是,2010,(10):42-43.
[9] 吳向偉.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內涵與途徑[J].經濟縱橫,2008,(2):23-25.
[10]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實施意見[N].河南日
報,2012-03-09(4).
[11] 羅敏.農業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和調控政策研究[J].農業經濟,2012,(6):12.
[12] 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N].河南日報,2011-10-09(1).
[13] 信乃詮.提高科技成果轉化能力 持續增強農產品有效供給[J].農業科技管理,2012,(3):1-4.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