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國民事沒收訴訟中權利請求人的訴訟資格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法定訴訟資格(statutory standing),一種是憲法第3條規定的訴訟資格(Article III standing)。法定訴訟資格是關于權利請求人在對民事沒收訴訟提出異議時必須滿足的某些程序方面的法定要求。重點論述美國憲法第3條規定的訴訟資格,即在民事沒收訴訟中能夠表明自己對被訴財產享有某種權益的權利請求人,包括對被訴財產享有占有權權益的權利請求人和對被訴財產享有所有權權益的權利請求人。
關鍵詞:美國;民事沒收;訴訟資格;權利請求人
中圖分類號:D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9-0230-03
在美國民事沒收訴訟中,原告是政府,被告則是財產本身,而不是財產所有人,因此對財產沒收訴訟持有異議的財產所有人或其他財產權益人,只能作為第三方(intervener)參加到民事沒收訴訟中來。然而由于民事沒收訴訟中的被告是財產,因此,作為第三方的權利請求人,很有可能是對被訴財產不享有任何權益的人,甚至是碰巧在報刊中看到了民事沒收訴訟的公告就來試試運氣的人,這樣就極有可能導致濫訴結果的發生。為了防止濫訴,憲法、制定法和判例中都對權利請求人,即第三方的訴訟資格(standing)作出了要求。因此,在民事沒收訴訟中,審查權利請求人是否具有訴訟資格便成了法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訴訟資格有法定訴訟資格(statutory standing)和憲法第3條規定的訴訟資格(Article III standing)兩種。法定訴訟資格是指法律要求權利請求人在對民事沒收訴訟提出異議時必須滿足的法律規定的某些要求,如18 U.S.C.§ 983(a)(4)和補充規則G(5)規定的權利請求人應在法定期限內提出權利請求并作出答辯;權利請求人提出的權利請求應當是被證實了的等等形式上的要求,如果權利請求人不能滿足這些形式上的要求,權利請求人就不具有法定訴訟資格。而憲法第3條規定的訴訟資格,在民事沒收訴訟中是要求權利請求人能夠表明自己對被訴財產享有權益,從而能夠滿足憲法第三條規定的與一方當事人為美國政府之間有爭議(controversy)的要求。如果權利請求人能夠證明自己對被訴財產享有某種權益,則其有資格以任何理由對民事沒收訴訟提出異議;如果權利請求人不能夠證明自己對被訴財產享有某種權益,該民事沒收訴訟則終止,法院就可以在沒有其他權利請求人對民事沒收訴訟再提出異議的情況下,作出有利于政府的沒收判決。
由于法定訴訟資格的詳細內容,是關于權利請求人在對民事沒收訴訟提出異議時必須滿足的某些程序方面的法定要求,不是實質意義的訴訟資格,因此,本文不予探討。本文主要論述憲法第3條規定的訴訟資格,即在民事沒收訴訟中能夠表明自己對被訴財產享有某種權益的權利請求人的情形。
一、對被訴財產享有占有權權益的權利請求人
對被訴財產享有占有權權益的人通常是指財產被扣押時持有該財產的所有權人以外的人,但并不是所有的這種條件下的財產持有人都有資格對沒收訴訟提出異議,只有財產持有人明知自己所持有的財產,并能說明持有的合理原因時(如幫朋友保管),才具備憲法第3條規定的對沒收訴訟提出異議的資格。如果財產持有人并不知道自己持有面臨沒收訴訟的財產,或者雖知道持有擬被沒收財產,但卻不能說明持有的合理理由或給出的理由十分荒誕無稽的,就不具備憲法第3條規定的對沒收訴訟提出異議的資格。因為對持有財產毫不知情或不能說明合理理由都不足以表明財產持有人對擬被沒收財產享有任何權益,即使失去了這些財產,也不會給財產持有人帶來任何損害。因此,對持有財產毫不知情或不能說明持有的合理理由的財產持有人都不具備對沒收訴訟提出異議的資格。前者如被扣押財產是在車主的車里找到的,但車主對此卻毫不知情;又如財產持有人對自己所持有的包裹里的擬被沒收財產一無所知等等;后者如巨額現金的持有人謊稱自己持有的巨額現金是其父親從某個空的建筑物內發現的等等。
補充規則G(5)(a)(iii)有關財產受托人對沒收訴訟提出異議要求的規定多少也體現了財產持有人對沒收訴訟提出異議的資格要求,即財產受托人必須要明確說明財產委托人的身份,并要說明委托的理由,才有資格對沒收訴訟提出異議并提出相關的權利請求。
二、對被訴財產享有所有權權益的權利請求人
正如前文所說,有資格對財產沒收訴訟提出異議的人,并不只限于對被訴財產享有所有權權益的人,但如果權利請求人以享有所有權權益為由對財產沒收訴訟提出異議的,就必須受18 U.S.C.§ 983(d)(6)關于所有權人(owner)定義的約束。18 U.S.C.§ 983(d)(6)規定,本節所說的所有權人(owner),是指對擬被沒收的特定的財產享有所有權權益的人,包括享有租賃權權益的人、享有留置權權益的人、享有抵押權權益的人、享有其他登記了的擔保權益的人,或者是所有權權益的有效受讓人。但以下主體不是本節所說的享有所有權權益的人:一類是對被訴財產僅享有無擔保權益或僅僅是聲稱對其享有權益的人;一類是委托人不明確以及對被扣押財產不享有表面上的合法權益的受托人;還有一類是對被扣押財產不享有支配或控制權,僅在產權證書上出現其姓名的人。下面就從正反兩方面對§983(d)(6)規定的享有所有權權益的主體進行簡要論述:
(一)享有所有權權益的主體
根據18 U.S.C.§ 983(d)(6)規定,享有所有權權益的主體包括租賃權人、留置權人、抵押權人、登記擔保權人和有效受讓人在內的所有對被訴財產享有所有權權益的人,他們都有資格以財產所有人的身份對財產沒收訴訟提出異議并提出相關的權利請求。但他們是否實際享有這些權益,則須由相關的州的法律來確定。
租賃權人,即對被訴財產享有租賃權益(leasehold)的人。租賃權益是指根據租賃合同,承租人對租賃財產享有的權益。它是財產所有人通過租約轉讓給承租人的租賃財產上的部分權益(主要是對租賃財產的使用權),該權益與財產所有人保留的權利完全分離、截然不同。
留置權人,是指對被訴財產享有留置權權益(lien)的人。留置權是債權人在債務人特定財產上設定的一種擔保權益,一般至債務清償時止,債務人如逾期未清償,債權人可通過變賣留置物等法定程序優先受償。
抵押權人,指對被訴財產享有抵押權權益(mortgage)的人。抵押權,是指債權人在債務人為擔保債的履行而提供但不轉移占有的財產(尤指不動產)上設定的優先受償權。關于抵押權的性質,早期的普通法認定,抵押物所有權應先轉讓給債權人。債務人如依約履行債務,抵押關系消滅,抵押物所有權轉讓失效。債務人如不能依約履行,抵押物即全歸債權人所有。由于抵押物的價值一般大于債務,衡平法認為此說對債務人有欠公平,故認定抵押關系設定的并非產權轉讓而僅是對抵押物的優先受償權。美國各州現大多采用優先受償說,少數州雖仍沿襲所有權轉讓說,但其后通過的制定法均有所修正,兩者已十分接近。
登記擔保權人,是指對被訴財產享有登記擔保權益(recorded security interest)的人。登記擔保權益是指以登記為生效要件或對抗要件的擔保權益,如不動產抵押權、動產抵押權,著作財產權之質權。不以登記為擔保物權效力發生要件的是非登記擔保權益,如動產質權、留置權。
受讓人,指在財產、權利轉讓中接受轉讓的一方,其得到的權利不得優于轉讓人。該詞通常只指事實上的受讓人,不包括僅僅因法律的適用而享有權利的人,如繼承人、執行拍賣中的買方、遺囑信托的受托人等。但在民事沒收案件中,如果有資格對民事沒收訴訟提出異議的主體在沒收訴訟開始之前,或在訴訟進行中死亡的,其繼承人(heir,通常指法定繼承人)作為死者財產的受讓人有資格以自己的名義并以財產所有人的身份對財產沒收訴訟提出異議及提出有關的權利請求。而死者遺產的執行人(the decedent’s estate)則只能在死者對被訴財產享有的權益范圍內替死者對財產沒收訴訟提出異議并提出相關的權利請求。
(二)不享有所有權權益的主體
1.對被訴財產僅享有無擔保權益的人。對被訴財產僅享有無擔保權益的人,指權利請求人僅僅是聲稱自己對被訴財產享有權益,但在該財產上卻沒有設定任何擔保來保證權益的實現。如債權人將自己的錢借給債務人使用,但在該借款合同上或就該借貸關系沒有設定任何擔保。如果債務人到期不能償還借款,債權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請求債務人償還借款的民事訴訟,但卻不能以此為由就另一民事沒收訴訟案件中該債務人的某特定財產的沒收訴訟提出異議并就該特定財產申請權益,因為債權人并不曾占有該特定財產,也沒有在該特定財產上設定任何擔保權益,其就該特定財產享有的權益是不明確的,因此,無擔保權益的債權人是不具備憲法第3條規定的訴訟資格,向涉及債務人特定財產的沒收訴訟提出異議的。又如刑事案件中的被害人也不具備憲法第3條規定的訴訟資格就犯罪人財產的民事沒收訴訟提出異議,但可以在民事沒收案件結案后從政府沒收來的犯罪人的財產里獲得救濟。
2.法定要件不齊備的受托人(bailee)。受托人(bailee),是指根據寄托合同(bailment)接受并保管寄托財產的人,但其并不獲得該保管財產的財產所有權。美國《統一商法典》(Uniform Commercial Code)(U.C.C.)第7~102條規定,“受托人”是指根據倉單、提單或其他所有權憑證,承認占有貨物并依約交付的人。受托人在民事沒收訴訟中并不是一律不能以所有人身份向民事沒收訴訟提出異議,在滿足了一定條件時,受托人便有資格以所有人身份向民事沒收訴訟提出異議。這一定的條件,18 U.S.C.§ 983(d)(6)(B)(ii)和補充規則(5)(a)(iii)都作出了相同規定,即受托人必須明確告知委托人的確切身份,而且受托人應該對被訴財產享有表面上的合法權益(即至少表面上看起來對被訴財產享有權益,但是否實際享有在所不問)。如果受托人不能滿足上述條件,便不能以所有人身份向民事沒收訴訟提出異議。同時,受托人也不能以對被訴財產享有占有權權益為由向民事沒收訴訟提出異議。因為,正如前文所說,僅僅是占有被訴財產,不足以表明受托人對占有財產享有權益,除非受托人能夠說明占有的理由。
3.對被扣押財產不享有支配或控制權,僅在產權證書上出現其姓名的名義上的產權人(nominee)。“nominee”,被指定人,即被指定為他人行事的人,其身份可以為他人的代表、代理人(agent)、受托人(trustee)或被授權人(grantee)。但根據相關的判例來看,民事沒收訴訟中18 U.S.C.§ 983(d)(6)(B)(iii)所指的“nominee”,既不是所有權人的代理人、受托人,也不是被授權人,而是犯罪分子為了轉移財產逃避懲罰借用其姓名的名義上的產權人。這樣的人僅僅在名義上對被訴財產享有產權,但實際上卻對該財產無任何支配或控制權,不是該財產的真正所有者,因此不具備就該財產沒收訴訟提出異議的資格。如一位父親用一美元從其兒子處獲得了一處不動產,但這不過是其兒子為了避免自己的不動產被沒收而采取的逃避手段,該不動產實際仍然由其兒子支配和控制,因此,這位父親雖然是該不動產產權證書上記錄的產權人,但因不實際支配或控制該不動產,因此便沒有資格以所有人身份對涉及該不動產的沒收訴訟提出異議。同樣,采取其他欺詐轉讓方式獲得產權的權利請求人也不能僅僅以產權證書上有其姓名為由享有對財產沒收訴訟提出異議的資格。因此,對財產享有產權的權利人,如果要以財產所有人的身份對民事沒收訴訟提出異議,僅僅以產權證書上有自己的姓名為由主張自己具備訴訟資格還遠遠不夠,權利人還必須提供證據證明自己至少行使了所有權權能中的一項或幾項權利,才符合18 U.S.C.§ 983(d)(6)所定義的“所有者”訴訟資格的要求。
三、喪失了對被訴財產提出沒收異議資格的權利請求人
喪失對被訴財產提出沒收異議資格的權利請求人主要是指刑事犯罪的被告人。刑事犯罪的被告人如果與檢察官達成了認罪的辯訴協議,并在辯訴協議中同意放棄對其犯罪財產沒收訴訟提出異議的權利,刑事被告人則喪失了對其財產提出沒收異議的資格。
參考文獻:
[1] United States v.$746,198 in U.S.Currency案,299 F.Supp.2d 923,927-28(S.D.Iowa 2004).
[2] United States v.$8,221,877.16 in U.S.Currency案,330 F.3d 141,150 n.7 (3d Cir.2003).
[3] United States v.$191,910.00 in U.S.Currency案,16 F.3d 1051,1058 (9th Cir.1994).
[4] Rule G(5)(a)(iii).
[5] 18 U.S.C.§ 983(d)(6).
[6] 薛波.元照英美法詞典[K].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969.
[7] United States v.Real Property…221 Dana Ave.案,81 F.Supp.2d 182,186(D.Mass.2000).
[8] United States v.$61,483.00 in U.S.Currency案,2003 WL 1566553,at *2(W.D.Tex.Feb.18,2003).
[9] United States v.One-sixth Share案,326 F.3d 36,45(1st Cir.2003).
[10] United States v.Premises and Real Property…500 Delaware Street案,113 F.3d 310,312(2d Cir.1997).
[11] United States v.Real Property Located at 5208 Los Franciscos Way案,385 F.3d 1187,1192(9th Cir.2004).
[12] United States v.Real Property Described in Deeds案,962 F.Supp.734,737(W.D.N.C.1997).[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