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個企業經營狀況的好壞,與該企業內部控制有著密切的關系。隨著世界經濟的急劇變化,企業與外界環境的聯系加強,由于對風險管理強調不夠使原有的內部控制制度的局限性日益突出,各國學者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中國的研究也已經起步,中國構建以風險管理為導向的內部控制已迫在眉睫。
關鍵詞:風險管理;內部控制;綜述
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9-0225-01
內部控制發展與構建一直是國內外理論界和實務界關注的熱點問題。內部控制理論的發展經過了一個漫長的時期,大致可以區分為內部牽制、內部控制制度、內部控制結構與內部控制整體框架等幾個不同的階段。2004年9月,美國COSO委員會在廣泛吸收各國理論界和實務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發布了《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用以指導企業的全面風險管理活動。中國內部控制的實踐和理論研究均起步較晚,1986 年財政部頒布的《會計基礎工作規范》首次對內部控制制度作了明確規定。2008年6月財政部發布《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強調了企業實施風險評估的基本方法。
理論研究方面,20 世紀 80 年代以后,中國的內部審計在國家的干預下建立起來。劉力云在專著《審計風險與控制》(1999)中認為,“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相比雖然在業務上有相似之處,但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內部審計的風險有其自身的特點”,“內部審計目前面臨的影響,其職業生存和發展為風險問題,這是內部審計當前面臨的最大風險。”蘇運法 (2001)指出,“目前內部審計風險存在認識誤區,一是無風險論,二是不用承擔風險論,三是風險難免論,四是法制觀念淡薄。”
對內部控制風險控制的研究。因各自研究出發點不一樣,提出控制的對策也有別,但總的來說,產生風險原因是綜合性的,控制措施也是綜合性的。如石愛中 (2001)認為,“形成審計風險的原因是綜合的,采取措施也是綜合性的,包括提高風險意識,嚴格執行獨立審計準則,確定審計風險的時效性,加強執業質量的監督管理。” 張建軍 (2001)認為,“獨立性是審計最本質特征”,劉力云認為,“控制內部審計風險途徑是內部審計要更加積極地促進企業實現經營目標,要改進內部審計方法,用風險基礎審計方法代替制度基礎審計方法,用風險評估技術確定審計事項。”閻達五、楊有紅(2001)說明建立和完善公司內部控制制度是企業的重頭戲。
國內各界人士都在深入思考和嘗試著實踐一些改革措施。李愛華(2008)根據內部控制的理論發展和中國企業內部控制上存在一些問題,指出了中國企業內部控制的現狀:首先在內部控制的認識不足,概念上不統一;其次在內部控制制度框架的設計上比較混亂,所以內部控制制度不規范,造成了信息嚴重失真,舞弊等現象不斷出現。張桂玲(2009)論述內部控制、公司治理與風險管理整合可行性的基礎上,提出了“大”風險管理概念,并針對實務中存在的問題,給出了相應的建議。李雅琴(2009)以ERM框架為參照,指出中國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以及ERM框架對中國企業內部控制的啟示,并針對中信泰富巨虧事件從內部控制角度進行了分析。古淑萍(2009)提出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并不是一個靜態不變的控制程序和方法,而是一個內容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它的內容會隨著企業面臨環境的不同而不斷更新,在其體系中應當融入更多的思想,使其不斷趨于完善。
參考文獻:
[1] 李鳳鳴.內部控制學[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92.
[2] 楊雄勝.內部控制理論研究新視野[J].會計研究,2005,(7).
[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