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高校財務績效評價具有復雜性和特殊性的特點,設立合理科學的評價方法是高校資源優化配置的必然選擇。目前常見的高校財務績效評價方法有:基于層次分析法的高校財務績效評價、基于平衡記分卡的高校財務績效評價、基于DEA的高校財務績效評價。針對這些評價體系的特點概括它們的不足并提出改進建議。
關鍵詞:財務績效;評價體系;高校
中圖分類號:F27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9-0141-02
自中國高校擴招以來,高校財務環境發生了多方面的變化,隨之而來的是高校資源使用效率低下等問題。
一、基于層次分析法的高校財務績效評價
層次分析法是美國運籌學家薩蒂教授提出的一種層次權重決策分析方法,它被廣泛應用于分析復雜的定性問題。
南京大學楊周復教授(2002)在“大學財務綜合評價研究”課題中按層次分析法的思想制定了高校財務評價系統。他認為高校財務評價是一個多目標的系統,從財務角度全面系統評價高校的最終實績和運行效率,可以突出有限的評價目標,以促進高校事業的全面健康發展。該課題運用38個評價指標,通過建立的線性加權評價模型,使用軟件從高校綜合實力、財務運行績效和財務發展潛力三個方面,以教育部1999—2000年的財務數據為例,對教育部直屬高校進行了綜合評價[1]。
這套指標體系是中國較系統地對高校財務績效評價體系研究最早的成果,為中國高校開展財務績效評價奠定了基礎。
張文耀(2009)參照楊周復教授的評價體系,建立了四個方面的評價指標:教學績效、科研績效、經費自籌能力、資產績效。根據這些指標的構成分類情況,將它們按目標層、準則層、指標層來劃分。再結合專家調查法,采用線性加權的綜合評價模型對某省37所高校財務績效進行分析 [2]。鄧建華(2011)選取了25個指標構建評價體系,他認為,指標分層次進行決分析的特點與高校財務績效評價體系多目標、多層次的特點相吻合。但是,層次分析法對于評價指標的無量綱化處理和轉換問題關注不夠,需要借助其他方法進行處理。因此,可行的評價方法是:采用層次分析法來解決指標權重設置等問題。同時用相對化處理方法解決指標設置的“量綱”問題,再用綜合評分法確定財務績效評價模型[3]。帥毅等(2011)篩選了19個指標,采用層次分析法和德爾菲法確定各指標在評價體系中的權重,以G大學為例,運用模糊數學對該校的財務績效進行相關評價[4]。左和平等(2012)結合層次分析法和專家調查加權法對某高校的財務績效情況進行了評定[5]。
層次分析法的特點與高校財務績效評價的特點相一致,但它的缺陷也很明顯,例如,定量數據少,定性成分多,不易令人信服;指標過多時數據統計量大,且權重難以確定。
二、基于平衡計分卡的高校財務績效評價
平衡計分卡(BSC)是20世紀90年代初由哈佛商學院的羅伯特·卡普蘭和諾朗諾頓研究所所長戴維·諾頓在“未來組織績效衡量方法”研究中形成的一種績效評價體系[6]。經過將近二十年的發展,平衡計分卡已經發展為集團戰略管理的工具,在集團戰略規劃與執行管理方面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從財務、客戶、內部運營、學習與成長四個角度,將組織的戰略落實為可操作的衡量指標和目標值的一種新型績效管理體系。
國外很多大學的績效評價也引入了平衡計分卡。例如,美國康奈爾大學、華盛頓大學等都成功運用平衡計分卡對高校績效進行評價[7]。還有很多文獻顯示,加拿大、英國、新西蘭等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領域也都采用了平衡計分卡。
在中國,2000年之后很多學者也將平衡計分卡應用在政府與非盈利組織中,其中包括高等教育。張兆亮(2010)、劉家瑛(2012)將平衡計分卡引入高校財務評價體系,分別從財務、顧客、內部流程和學習成長四個維度建立評價指標,運用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綜合評價高校的財務活動[8~9]。
現有的研究還存在一些問題,首先,一般基于平衡計分卡的四個維度細化建立指標體系,但對于高校財務來說,如何進行細化是一大難點,因為有些指標很難取得客觀的數據來源。其次,高校的性質與企業存在很多差異,所以高校在應用平衡計分卡時應該根據自己的特點,建立相應的評價指標,而現有的研究大多還是根據BSC經典框架來進行評價。最后,應用BSC建立財務績效評價體系后,怎么樣計算權重也是值得研究的問題。在采用平衡計分卡對高校財務績效進行評價時,還可以吸收傳統財務績效評價的優點,與平衡計分卡相結合使用。
三、基于DEA的高校財務績效評價
數據包絡分析法(DEA)是以相對效率概念為基礎,對多指標投入、多指標產出的相同類型部門的相對有效性進行評價的一種方法。因無須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且有軟件自動賦予權重,DEA方法在處理多投入、多產出的有效性評價方面具有很大優勢[10]。早在20世紀80年代國外就有學者就將DEA模型應用于各類教育機構的績效評價。例如Charnes和Cooper(1988)利用DEA方法對高等教育領域公立或私立教育機構的相對績效進行評價。
中國學者在本世紀初才開始應用DEA方法對高校績效進行評價,主要代表人物和研究內容(見下表):
上述研究采用的DEA方法對高校財務績效進行評價是非常有效并且成熟的。根據DEA模型的處理結果,在短期內可以通過改變高校的投入、產出實現財務高績效。
雖然如此,現有的研究還存在一些問題有待解決:首先,數據包絡分析法在應用時要求決策單元的個數至少是投入與產出指標數的兩倍,這就決定了投入指標和產出指標數量不能過多[16]。其次,選擇投入產出指標大多是可以直接量化的指標,一些適用于評價高校財務績效的定性指標怎樣合理評價是個問題。
四、結語
學者們的努力促進了高校財務績效評價方法的進一步完善,目前的研究方法有各自的優缺點,筆者認為中國高校財務績效評價今后的研究重點是如何建立一個完善的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 楊周復,施建軍,等.大學財務綜合評價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35-37.
[2] 張文耀.基于層次分析法的高校財務績效評價[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116-118.
[3] 鄧建華.高校財務績效評價研究[J].會計之友,2011,(10):114-116.
[4] 帥毅,羅燕琴.基于模糊數學的高校財務績效評價研究——以G大學為例[J].會計之友,2011,(4):54-57.
[5] 左和平,李雨青.基于AHP法的高校財務績效評價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2,(4):58-59.
[6] Kaplan R.S,Norton D.P.The Balanced Scorecard :translating strategy into action [ M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Boston,MA,1996.
[7] 馬苓,張慶文.基于戰略視角的教學研究型大學績效評估體系研究[J].河北學刊,2009,(5):235-237.
[8] 張兆亮.基于平衡計分卡的高校財務績效評價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2):81-83.
[9] 劉家瑛.平衡計分卡在高校財務績效評價中的應用研究[J].價值工程,2012,(26):245-246.
[10] Ahn T,Charnes A,Cooper W.W.Some statistical and DEA evaluations of relative efficiencies of public and private institutionsof higher
learning[J].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1988,(6):259-269.
[11] 田東平,苗玉鳳.2001—2003年中國重點高校效率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83-86.
[12] 周煒.高等教育資源效率損失研究——以教育部直屬高校為例[J].現代教育科學,2006,(4):149-152.
[13] 王亞雄,王紅悅,李洋波.高校教育資源配置效率的實證分析[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7,(2):113-116.
[14] 韓海彬,李全生.基于AHP/DEA的高校投入產出效率評價研究[J].復旦教育論壇,2009,(1):64-68.
[15] 張海麗,曾繁榮.基于改進DEA方法的高校財務績效評價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8,(21):32-34.
[16] 田水承,孟凡靜.高校投入產出效率DEA指標體系的探討[J].高等教育研究,2008,(3):19-22.
[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