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已經發布,至此已是連續十年的中央一號文件聚焦“三農”。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以14個字概括了2013年農業農村的工作目標:“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創新添活力”。綜觀中央一號文件的內容,涵蓋農產品供給保障機制、農業支持保護制度、農業生產經營體制、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機制、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農村公共服務等等方面,從農民關切到的社會熱點,文件一一回應。本期《百姓焦點》欄目刊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陳錫文就中央一號文件的有關內容回答記者的提問。
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
記者:新世紀以來連續10個中央一號文件,都是關于指導農村改革發展的,這說明,中央對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高度重視的。您認為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最突出的亮點是什么?
陳錫文: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最突出的亮點,就是按照黨的十八大精神,明確提出要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著力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可以把各類主體的優勢都發揮出來。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著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著力發展多元服務主體。這實際上是在闡述農業生產關系問題。
經過多年的發展,尤其是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快速發展,農業生產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達到了三個“50%以上”,即有效灌溉面積超過50%,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50%,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50%。再加上經濟社會的轉型,大量農民外出就業,農村勞動力發生很大的變化,我國農業農村發展進入新的階段。在新的階段怎樣使生產關系更加適應農村的生產力,需要認真研究。所以,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
鼓勵家庭農場承包土地
記者:培育和壯大新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是否意味著家庭經營方式沒有前途了?
陳錫文:在很多人眼里,家庭經營是個落后現象,懷疑家庭經營能現代化嗎?尤其是中國的家庭經營規模都很小。我認為,規模是國情決定的、是資源稟賦決定的,但是不是搞家庭經營,是由農業產業規律決定的。無論是從產業的特征規律來看,還是從世界農業的發展規律來看,家庭經營都應該是農業經營中最有效的一個主體。家庭經營方式管理上最簡單,監督上最簡單,所以也是最有效的。古今中外,沒見過農業不以家庭經營為主搞得好的。比如在美國,即使規模大到一兩千公頃地,那也是一個家庭農場。
這是因為農業是個十分特別的產業。農業是生命生產過程。農民是很了不起的。第一,他所有的勞動對象,無論是莊稼還是畜牧水產,都是有生命的,這個生命體每天都在起變化,對這種變化要非常非常留意,才能細微地觀察到。第二,傳統農業是露天的,是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每時每刻都在起變化,一年四季風霜雪雨。這兩個變化要結合在一起,分析判斷其綜合作用之后,才能采取最有效的措施,讓生命獲得最好的生長,所以這本身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什么樣的能力、什么樣的理由才能讓農民這么去關心氣候的變化,這么去關心莊稼的生長?只有當這個東西是自己的,它生長的好壞跟自身利益直接相關。人民公社之所以不成,就是因為農民感覺到種的不是自己的地,打的不是自己的糧,所以不好好弄;包產到戶之所以能成,就是因為農民覺得這是我的地、我的糧,所以就很認真地弄。很多人提出以別的經營形式去替代家庭,這是行不通的。家庭經營是把非常復雜的經營管理過程簡單化的一個過程。
當然,隨著科技的進步、農業的發展,有些領域企業化經營也許是有優勢的,但是對絕大多數,尤其是大田生產的農業來說,還是要靠家庭。我們主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更多的是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民合作組織,通過社會化服務體系,幫助農民解決一家一戶解決不了的事情,而不是說換了經營主體。
尊重農民財產權利
記者:今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農村土地流轉要做到“兩不”,即“不限制,不強制”。如何理解這“兩不”?
陳錫文:限制也是強制。關于農村土地流轉,歷來都是強調依法自愿有償流轉。土地流轉的主體是農戶,流轉的途徑是市場,政府行政手段盡量少用。目前土地流轉的規模大概占到整個土地承包合同面積的20%,將近0.173億公頃。這里確實應該說大多數是農民自愿的,但是各種各樣強制性的手段也有,如有些企業大戶要地,當地政府出面幫助,不轉也得讓你轉。提出“兩不”,就是為了避免出現強制流轉的現象。
培育和壯大新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免不了涉及土地流轉。要流轉,前提是產權必須清晰,所以必須進行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一個是包括農村宅基地在內的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頒證,一個是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確權登記頒證之后,土地才能進入流轉,將來不會有什么后顧之憂。
文件提出用5年時間基本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妥善解決農戶承包地塊面積不準、四至不清等問題。文件要求,加快包括農村宅基地在內的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和建設用地使用權地籍調查,盡快完成確權登記頒證工作。
記者:讓更多的農民變成市民,而城市居民是沒有自己的土地的,是否意味著農民“兩頭占”?或者說農民就會失去宅基地?
陳錫文:說農民工進城“兩頭占”,城里占了一份資產,鄉下占有一份資產。這個說法站不住腳。一些地方提出“兩換”:宅基地換房,承包地換社保。這是根本不相干的事。我們一定要樹立尊重農民財產權利的觀念。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是合法的財產權利,要受到法律的保護。
按照《物權法》,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是用益物權,用益物權人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農村土地承包法》也有表述,承包期內土地承包經營權不能收回和調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積極穩妥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也明確指出,農民的宅基地使用權和土地承包經營權受法律保護。現階段,農民工落戶城鎮,是否放棄宅基地和承包的耕地、林地、草地,必須完全尊重農民本人的意愿,不得強制或變相強制收回。
在這些基本問題上,法制觀念要大大增強。如果農民進城,政府應該提供基本公共服務,這是政府的天職。
特別要強調的是,農民工市民化,不能只盯著農民的土地。要警惕這樣一種傾向,把城鎮化率指標看得比GDP指標還重,于是就去拆農房并村莊。坦率地說,我非常擔心的就是以拆村并村的方式進行所謂的村莊整治,說白了,這樣做的目的都是一個,就是為了給城市要建設用地指標。如果一味追求城鎮化率,其危害比一味追求GDP還要大,所帶來的經濟損失和社會代價將是無法修復的。
(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