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是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物資,為了保護棉農種棉的積極性,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以高于市場價格收儲棉花的政策,但卻未能阻止棉花生產連續下降的趨勢。
棉花種植面積連續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種棉效益低。據筆者調查,2012年山東棉花一般每667平方米(1畝)產籽棉210公斤左右,籽棉均價每公斤8.1元上下,每667平方米產值約1700元 ,去除物資成本520元(機耕、機播費75元,化肥250元,農藥90元,種子40元,農膜25元,澆水40元)左右,每667平方米收益約1180元。種棉用工多,若算上人工費,每667平方米純收入只有500元上下。近年來,糧價連年上升,國家扶持糧食生產的補貼也多,而棉花只有良種補貼。因此,多數地方種棉的效益不如種糧食。
為了穩定棉花種植面積,提高棉田效益,近年來,在我國棉區的一些地方涌現了一些瓜棉油間套種植的增收典型。這些典型,一般每667平方米產西瓜2500~3500公斤,按2012年6、7月份每公斤1.5元的價格,西瓜產值3750~5250元;每667平方米產籽棉200~240公斤,按2012年每公斤8.1元的價格,棉花產值1620~1944元;每667平方米產花生60~80公斤,按照2012年每公斤8.3元的價格,產值498~664元。“三作田”合計每667平方米產值達5868~7858元,是純作棉花的3.4~4.6倍,每667平方米純收入比純作棉田增收2000元以上。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南郝村農民趙光玉,在土壤肥沃、水肥條件好的1067平方米(1.6畝)農田里,進行瓜、棉、油間作套種,三年平均每667平方米產西瓜2100公斤,產皮棉118.2公斤,產花生110公斤,每667平方米收入是純作棉田的3倍。這種“三作”方式,雖然棉花比純作田的單產略有下降,但只要擴大“三作”面積,就既可使棉田效益成倍增加,又可確保棉花總產有增無減。
總結各地的經驗“三作田”在種植技術上,主要應做好以下六點:
一、選用早熟優質高產抗病良種。 西瓜選用早春紅玉、特小鳳、黑美人、京欣1號等品種;棉花選用生育期較短、抗病蟲害強、豐產優質的魯棉研36號、28號、19號、41號、37號,K836,瑞雜棉816,鑫秋4號等品種;花生選用早熟優質的山花10號、濰花8號、濰花10號、冀花4號、花育32號等品種。西瓜、棉花都選用早熟優質品種,既可使西瓜早上市提高產品價格,又可縮短瓜棉共生期,減輕瓜棉相互間的不利影響。
二、西瓜適當早移栽,棉花適當晚直播或育苗移栽。西瓜一般在6月中旬收獲,隨即在棉花大行中間套種一行花生。西瓜“春分”育苗,“谷雨”前后移栽,先蓋地膜,隨后蓋拱膜,實行“雙膜”覆蓋,增溫效果好,可促西瓜早熟。西瓜移栽后,在其兩邊各種植一行棉花。棉花于4月25~30日播種,或5月初移栽在地膜內,做到一膜兩用,既促進了西瓜生長,又促進了棉花早發。
三、合理安排種植密度。 為了減輕瓜棉相互影響,西瓜的行距要適當加大、株距適當縮小,以行距180厘米、每667平方米栽700~800株為宜。在西瓜的兩邊各套種一行棉花,棉花距西瓜25厘米,棉花株距35厘米,每667平方米栽2110株。這樣棉花的行距,大行為130厘米、小行為50厘米。在西瓜收獲時,隨拔蔓隨在棉花的大行中間套種一行花生,每667平方米種600~700穴。
四、科學用藥,確保西瓜品質。為防止農藥污染,確保西瓜品質,瓜棉共生期間,禁止使用毒性高、氣味大的農藥。棉花種植抗蟲棉,并選用包衣種子,在瓜棉共生期間,做到少用農藥。防治害蟲要選用高效低毒、氣味低的農藥,如阿維菌、BT制劑等生物農藥。防治西瓜病害,可選用大生、多菌靈、代森鋅等農藥。西瓜收獲前的15天,停止使用一切農藥。
五、加強水肥管理,做到合理施肥澆水。西瓜開花之前,植株較小,需要的肥水較少,在施足基肥的情況下,一般不需要追肥;為防止因地溫降低而影響瓜苗生長,應當用小水輕澆。進入開花坐瓜期后,生長發育加快,需肥水量迅速增加,在西瓜與棉花行間開溝追肥,每667平方米追施三元復合肥20公斤、硫酸鉀10公斤。追肥后,跟澆一次“透犁水”,以滿足西瓜生長發育和棉花搭豐產架子的需要。西瓜采收前的5天停止澆水,以免影響品質。
六、搞好枝蔓整理和棉花催熟。西瓜開花后,要跟著整枝壓蔓和授粉;棉花現蕾后,及時去葉枝、打邊心、打頂心、去贅芽,促進結鈴成熟;西瓜收獲后,立即拔蔓,進行中耕松土,追肥澆水,促進棉花和花生生長。套種棉花,一般成熟偏晚,宜在枯霜期前的20天,每667平方米用40%乙烯利100~150毫升,兌水30~40公斤,噴灑棉株中上部位,促進棉花吐絮成熟,可使棉花霜前花率提高9.5%~16.8%,增產6.4%~10.2%,每667平方米增收40~60元。
(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農業局 賈登三 王曉紅 郵編:26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