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靈,常州外國語學校初一學生。別看她只有12歲,卻已經是一名有著5年義工工齡的“資深義工”。自小學二年級加入常州市義工聯合總會至今,她的身影一直活躍在敬老院、福利院、“陽光庇護中心”等處,為需要關愛和幫助的人帶去歡樂。2012年,她被評為江蘇省“十大美德少年標兵”。
第一次義工體驗
華靈參與義工活動,最初是受到她在常州戚墅堰東方小學學習時的班主任金花老師的影響。金老師是常州市義工聯合總會助學分會會長,華靈小學二年級的那個暑假,金老師赴貴州支教,開學后帶回了很多照片。金老師在班上展示了這些照片,并向同學們講述了當地學生學習、生活的情況。華靈被深深地觸動了,于是,當金老師決定組織班上同學去戚墅堰當地的敬老院開展公益活動時,她毫不猶豫地報了名。“以前沒有去過敬老院,聽金老師講了貴州孩子的情況,我覺得參與這樣的社會公益活動很有必要。作為班長,我也應該起帶頭作用。”華靈說。在華靈的帶動下,全班共有20多位同學主動報名參與了這次活動。
在敬老院,華靈和同學們給爺爺奶奶們表演節目,陪他們聊天,雖然時間不長,卻在華靈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場景她至今仍然記憶猶新。“敬老院的老人挺孤獨的,但都比較熱情。有一位老爺爺,在我們參觀他的房間時,硬要把他子女買給他的蛋黃派等吃的東西往我們手里塞。他說:‘你們能有這份心,我就很開心了。’”
這可以算是華靈的第一次義工體驗。正式注冊成為常州市義工聯合總會的義工后,她更加積極主動地投身社會公益活動。
離東方小學不遠有一個“陽光庇護中心”,里面全是智障人士,華靈每逢節假日都會去那里,同智障人士做游戲。“雖然他們智力有缺陷,我們之間幾乎沒法交流,但他們都心地善良,需要人們的關愛。”華靈說。
2010年,常州開展了一次愛心結對活動,帶福利院的孩子乘坐高鐵出游。華靈和金花老師組成一個小組,負責照顧一個名叫常吉健的小男孩。一路上,常吉健對什么都很好奇,到達活動地點無錫后,在集體活動中也表現得很活躍。他還很有愛心,朋友在活動中沒有拿到獎品,他就把自己的獎品送給了朋友。常吉健的快樂感染了華靈,而他的愛心,更堅定了華靈投身公益事業的決心。
“用我的愛心讓需要幫助的人得到快樂,這就是我對義工的理解。”華靈說。
難忘的大別山之行
2010年,華靈聽到消息:常州市義工聯合總會將組織部分學生去安徽大別山金寨縣天堂寨開展助學活動。她很想去,但是通知規定只有年滿16歲的學生才有資格前往,10歲的華靈很著急。幾番周折,在金花老師多方協調并做了重重保證后,華靈終于如愿登上了前往大別山的汽車。
到了天堂寨后,華靈和同學們被帶到了當地學校。當時的場景給了華靈前所未有的觸動:“學校比我想象中的還要破,還要小。”簡單的歡迎儀式后,華靈認識了她助學幫扶的對象,和她同歲的小女孩沈漫玲。
第二天,華靈去了一趟沈漫玲家。華靈回憶說當時走了很久崎嶇的山路才到。而呈現在她眼前的沈家,地面坑坑洼洼,家具也不齊備,家里灰塵很多,門縫里還有一窩馬蜂安了家……
華靈送了很多學習用品給沈漫玲,沈家墻上貼著的各種獎狀讓華靈對沈漫玲很是佩服。沈漫玲拉著她去看家里養的黑豬,華靈起先嫌臟站得遠遠的,后來看到沈漫玲嫻熟的喂豬動作,不由得佩服起來,也動手嘗試了一下,不小心弄臟了衣服,沈漫玲為此還挨了媽媽好一頓批評。華靈后來在文章里寫道:“面對這個善良可愛的山里妹妹,我的嬌氣、霸道不自覺地被藏了起來,大別山的空氣洗滌著我們的心靈。”
在大別山的一周里,華靈感受到還有許多處于貧困中的人需要關愛和幫助。2011年和2012年暑假,她又兩次前往金寨縣,為那里的學生送去書包、圖書、衣服等用品,并給他們輔導功課,交流學習和生活心得,彼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華靈說,她發現那里的孩子心態更陽光了,對未來充滿信心,孩子們還說要用優異的學習成績回報社會對他們的關愛。
記者問她明年是否還會去大別山,華靈肯定地說:“會的,以后都會去!”大別山,已經成為華靈義工道路上難舍難忘的情結。
愛心感染周圍人
自五六年級開始,學校一些小型的公益活動就由華靈自己來組織了。由于這些活動大多利用周末休息時間,有些同學覺得是在耽誤時間,但華靈和她的伙伴們總是淡淡一笑,繼續著義工之旅。在華靈的影響和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同學加入到義工的隊伍中來。
六年級寒假前,老師問華靈:“你畢業后,學校的義工活動誰來牽頭呢?”老師的話提醒了身為大隊長的華靈。后來,活動組織時她總帶著低年級的大隊委,她們也表態,會在華靈畢業后繼續做好義工活動的組織工作。前不久,東方小學到敬老院開展了重陽節公益活動,已在常州外國語學校就讀的華靈一直關注著活動的進展,活動的成功讓她感到很開心。
現在,初中班主任樊麗紅老師準備在班級成立義工小分隊,小分隊的具體活動由華靈負責。“樊老師已經找我談過話了,我們商議的第一次活動主題是‘敬老’,目前正在策劃中。”華靈說。華靈,正用她的義工善舉,影響周圍更多的同學。
華靈能夠如此從容地參與義工活動,也得益于她開明的爸爸媽媽。爸爸媽媽在課外從不給華靈更多的負擔,而是鼓勵她獨立、積極投身社會實踐。華靈做義工,爸爸就給她當車夫,毫無怨言。現在,爸爸也經常去做義工;而媽媽,也正發動她所在部門的同事一起去做義工呢!
被評為江蘇省“十大美德少年標兵”后,華靈正越來越多地受到媒體的關注,對此,她表示能夠接受成為新聞人物的事實,不管別人怎么說,她都要堅持做一個真實的自己。“做義工是我能夠堅持下來的為數不多的事情之一。我不太了解國外的義工和我現在做的有什么不同,我只是記得金老師說的一句話:‘授人玫瑰,手有余香。’我想我會一直做下去。”華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