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混合學習模式是以混合學習理論為指導,以信息技術為重要手段的新的教學形式,是高校教學改革的研究熱點及重要發展方向之一。文章運用混合式學習理論結合分層教學的思想設計教學過程,并提出了混合學習理論下的分層教學設計思路,并給出相關課程的設計實例。最后以“多媒體應用基礎”課程的學習者為調查對象,對課程設計的效果進行了驗證和簡要分析。
[關鍵詞]混合式學習;分層教學;課程設計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3)01-0037-05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1.008
一、引言
隨著網絡及多媒體技術的高速發展,學習內容的多元化呈現方式正日益為學習者提供豐富多彩的教學環境。大量的綜合性教學資源,以及通過計算機網絡表現教學內容和實施教學活動等,作為本科生教育的核心建設資源日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廣泛關注。
在此條件下,混合式學習理論應運而出。狹義的混合式學習被定義為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與網絡教學方式的結合,但這僅是對表面特征的描述。混合式學習整合了不同學習方式的優點,是綜合運用不同的學習理論、技術手段以及應用方式來實施教學,從而取得最優化學習的一種策略。混合學習理論的核心是在“適當的”時間為“適當的”人采用“適當的”學習技術和為適應“適當的”學習風格而傳遞“適當的”技能來優化與學習目標對應的學業成就。它實現了各種學習方式、學習內容、學習策略、學習模式、學習媒體、學習資源、學習活動和學習環境的混合。滿足了不同學生的學習風格和學習需求,使學習成本和學習效果達到最優化。
為了適應大學計算機基礎系列課程改革的需要,彌補學生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的狀況,并且有目的、有意識的對學生的計算機理論及實際操作能力進行提高,本文在深入學習混合式學習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混合式學習理論下的分層教學設計思想,并在2011-2012學年第二學期的“多媒體應用基礎”課程上進行實踐,驗證了該教學設計的實際效果。
二、混合式學習的涵義
對混合式學習最簡單和直接的理解就是,將E-Learning同傳統的課堂學習相混合(Michael E.W,2002 Frank J.T,2002)。Anthony(2009)從兩個方面對混合式學習進行了較全面的闡述。廣義上的混合式學習是指將多種技術或媒體與傳統面對面的課堂活動相融合如下圖1所示。
在國內學者關于混合式學習的定義中,以何克抗教授和黎加厚教授的定義具有代表性。2003年12月,何克抗教授在第七屆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上首次在我國正式倡導“混合式學習”,并將其于2004年正式發表。他認為,“混合式學習”就是要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E-learning(即數字化或網絡化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也就是說,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
另外一個比較全面的論述,Margaret Driscoll教授在混合式學習的定義上認為,混合式學習意味著學習過程可以“是基于Web的技術(如虛擬課堂實況、協作學習、流媒體和文本)的結合,以實現某一教學目標;是多種教學方式(如建構主義、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和教學技術(或者非教學技術)的結合,共同實現最理想的教學效果;是任何形式的教學技術(如視頻、CD-ROM、網絡化培訓和電影)與基于面對面的教師教學方式的結合;是教學技術與具體的工作任務的結合,以形成良好的學習效果。”
以上多種定義雖然存在著一定的差別,但其并沒有實質上的差異,只是定義的角度有所側重和不同而已。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將混合學習理解為綜合運用不同的學習理論、不同的技術和手段以及不同的應用方式來實施教學的一種策略。混合學習是對各種學習媒體、學習模式、學習環境和學習內容等學習要素的進行有效的混合,網絡學習和傳統課堂學習的相互結合和互補。既能優化學習資源的整合,又能提高學習效果;既發揮課堂學習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混合式學習理論下的分層教學設計
針對計算機基礎類課程選課學生數量多以及學生的年級和計算機技能水平參差不齊的狀況,依托豐富的課內外學習資源和成熟的輔助教學系統,我們設計了混合式學習理論下的分層次教學模式,即該教學模式以混合式學習理論為指導,在教學過程中依據某種標準將學生劃分為不同層次,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實施不同深度和廣度的教學,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知識經驗和專業發展。
1.教學活動的層次化設計
對教學活動層次化的設計,首先需要對學習者和學習內容進行分析,以多媒體基礎課程為例,不同專業的教學目標和原有的只是經驗水平不同,根據選課學生所屬專業及對多媒體基礎的掌握情況,我們將所有選擇本門課程的學生大體分為A、B、C三個層次。A類主要包含計算機、通信工程、軟件工程等與電子計算機關系非常密切的一部分工科專業,B類主要包含了電氣、機械等于電子計算機關系較為密切的理工科專業。C類主要包括經管、外語、藝術等文科專業。表1顯示了不同專業的學生分類情況。
通過預先測量,分析了不同專業的學生情況,主要包括學生的專業特性、基礎水平和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等。不同專業的學生的基礎水平與學習目標的要求不同,如A類與C類學生文理基礎不同,同時專業性質對“多媒體應用基礎”課程的學習要求不同,A類學生學習要求明顯高于C類學生。對專業和基礎不同的學生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設計了在知識的深度、廣度、技術技能的應用范圍等方面有所不同的實驗題目,以及半開放的實驗題目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2.混合式學習模式下的教學活動設計
大學計算機基礎系列課程面對不同專業和年級的學生開設,是頗具理論性和實踐性的公共基礎課程。該系列課程具有如下特點:學習者人數多、水平參差不齊;課程實踐性強;來自課內外的學習資源相對豐富;輔助教學系統成熟等。而混合式學習將傳統課堂教學和在線學習整合起來統籌安排,可以處理課堂教學幾乎無法解決的教學難題;混合式教學還可以為學生提供富有親和力的學習支持,使學生輕松愉快地完成課外學習;同時,混合式學習能夠滿足學生的不同學習風格和學習需求,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專業技能培養。這些特點使得計算機基礎系列課程適合開展混合式學習。本文以計算機基礎系列課程中的“多媒體應用基礎”課程為例,闡述混合式學習在學習活動設計、混合教學實施和學習效果評估各階段的教學實踐,有效優化、整合學習資源以提高教學效果。如圖3所示,提出了混合式學習教學設計過程模型。
(1)前端分析
前端分析部分主要包括:學習者特征分析、學習需要分析和教學內容分析。學習者特征分析可以通過學習者的所屬專業預先進行了解,也可以設置課前問卷調查的形式,對學習者的基本技能、學習能力和原有知識經驗水平進行了解。學習需要分析主要是進行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入調查研究,分析不同層次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二是通過分析該問題產生的原因,以確定解決該問題的必要途徑;三是分析現有的資源條件和制約因素,明確設計教學方案以解決該問題的可行性。最后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細化教學中重點以及可能遇到的難點問題等。如參加“多媒體應用基礎”課程的學生中,A類學生數理基礎相對扎實,同時要求對多媒體的相關理論和技術做更深層次的理解;C類學生文史基礎更為扎實,對學生的學習要求主要集中于多媒體技術的相關應用方面;B類學生介于A類與C類之間。
(2)學習活動設計
以學習活動為中心以及增加教學方案的可選擇性是現代教學設計理論的基本理念。混合式學習設計的核心就是運用合適的學習和教學方式,針對特定的內容和學習者利用合適的教學內容傳輸技術和手段來呈現教學信息。進行混合式學習的教學設計時應參照已經設計好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以及呈現形式,并按照教學的進行有針對性地選擇和設計,要與具體的知識單元相關聯,以便在學習活動中更好的選擇混合學習的模式。
混合式的學習活動設計需要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①知識單元的詳細設計
開展混合式教學,需要將教學內容依據學習者特征、學習需要和教學內容特征等劃分為詳細的知識單元,并以知識單元為基本單位展開教學活動,圍繞劃分好的教學單元,進行全全面的學習活動策劃。
②學習活動詳細的設計
混合式學習活動的設計要依據不同的學習環境對學習活動做出不同的設計,主要指的是圍繞劃分好的教學單元,在教室空間環境下的學習活動設計;在一個教學單元的整體框架內,由現有的信息技術支持的網絡環境下的學習活動設計以及課外學習活動設計等。
③學習評價設計
在混合學習評價設計中,使用適當的學習測評機制可以促進有效的學習,例如,可以使用課堂活躍度、半開放問題、小組項目等評價工具,評價不僅符合混合學習的標準,同時評價的多元化可以提供給學生更多的反饋意見,促進他們的師生互動及生生互動。
(3)混合教學實施
混合教學的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們可以使用任務驅動模式和問題驅動模式進行混合教學活動。因此在這里,除了傳統的課堂教學、討論外,還需要給予學生一定的課外學習拓展的空間,培養學習者主動學習、收集課程資料和相互協作的能力。此外,我們倡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去探究知識的同時,為了防止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迷航,教師在教學活動的設計中還應積極提供答疑和師生互動的環節,解釋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最后,為了增加學習者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我們還為學生提供作品展示的空間,這其中包括從作品的創意、制作到完成細化等一系列活動的展示,培養學生的獨立創新能力。如圖4所示,基于任務驅動和問題驅動模式的混合式學習流程
(4)學習效果評估
這里學習效果的評估除了以往的理論考試、平時實驗成績外,我們在實施學習效果評估時還加入了課堂表現、學習活躍程度及自我評價的評估準則。特別是通過問卷調查形式的自我評價的加入,使得教師能夠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努力程度、對自己的肯定程度以及對教師教學方法的支持程度。自我打分的成績與學生真實成績的對比,更能夠體現學生學習中的問題及盲點,有助于教師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群體進行輔導和答疑。
3.效果與評估
在整個教學實踐中,學生們的學習熱情較高,主題討論也非常積極,師生之間有著良好的互動性。為了了解學生對課程設計是否認同,文章對混合式學習理論下的分層教學設定了以下評價維度:
(1)課程內容聯系實踐,應用性廣:
(2)教師授課能夠啟發學生思維和創造性;
(3)該課程提高了我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4)學習結果令我感到滿意。
評價等級分為A、B、C、D、E四類。A代表完全同意;B代表基本同意;C代表不表態;D代表不完全同意;E代表完全不同意。
對該幾項評價參數設置期末問卷調查,參與課程學習90學生,設置問卷90份。未能填寫問卷者7人,默認選擇結果為不表態。調查結果如表2所示。
圖2對問卷調查結果進行了分析。在90份問卷中,認為課程內容聯系實踐,應用性廣的學生占總數的83%,認為教師授課能夠啟發學生思維和創造性的學生占總數的70%,認為該課程提高了學習相關知識的能力的學生占總人數的57%,認為學習結果令人感到非常滿意的學生為66%,基本滿意的學生為21%,占所調查學生總數的87%。
在教師的教授過程中,通過師生交流了解到,大部分學生認為通過學習這門課程,更多的是學習到了在完成給定題目的實驗課題情況下,應該如何分析問題、組織素材、設計實驗過程,并最終完成實驗作品。混合式學習指導下的分層教學方法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提高了他們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有利于大學學生的研究能力的培養。同時調查結果也說明,這種培養方式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如何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驗證學習者是否能夠達到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如何確定這種學習能力是學習者的一種終身學習能力而不是僅對本系列課程的學習能力,都有待于我們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
四、結論
隨著現代通信及信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系列課程設計的內容不斷更新,本文提出的混合式學習理論下的分層教學設計是以混合學習理論為指導,以現代信息技術為重要手段,并在教學實施中實行分層教學的思想理念。混合式學習模式,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其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而且混合學習下的學習活動對發展學生個性,提高其社會參與能力、協作意識、協作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實踐結果也表明,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下的混合式教學設計,能夠啟發學生思維,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有益地促進了研究型大學學生能力的培養。
編輯:小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