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251名非英語專業大學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網絡多媒體環境下大學英語自主學習策略的有效性。研究數據來自問卷調查、訪談和期末考試成績。研究結果表明:策略培訓有效,對實驗班學生的自主學習策略和英語水平都產生積極影響。獨立樣本T檢驗顯示,實驗班使用策略的均值普遍高于控制班使用策略的均值,其中九種策略的使用呈顯著差異;定量、定性研究都說明實驗班的策略意識和學習效率得到提高;多元回歸分析表明元認知策略中“關于學習者如何合理有效安排學習時間”和情感策略中“學習者自我鼓勵和自我獎勵”對學習者的英語成績有顯著預測力。
[關鍵詞]有效性;學習策略;自主學習;網絡多媒體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3)01-0059-05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1.013
一、引言
語言學習策略是二語習得最活躍的領域之一。策略的本質是學習者的自主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是終身學習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對大學英語課程的性質和教學模式做了明確規定:大學英語是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和學習策略為主要內容,并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新的教學模式應以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為支撐,能使學生選擇適合自己需要的材料和方法進行學習,并獲得學習策略指導,逐步提高其自主學習的能力。該規定表明學習策略為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增強自主學習能力是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之一。
二、研究背景
1.學習策略研究
國外,自Rubin掀開了學習策略研究的序幕以來,O'MalleyChamot、Wenden、Oxford、Cohen、Ellis、Anderson等對外語策略進行了大量的研究。Anderson指出外語學習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4個方面:(1)語言使用策略與語言學習策略之間的區別;(2)策略與二語成績水平的關系;(3)母語策略向二語學習的遷移作用;(4)語言策略的培訓。Anderson還明確指出了未來二語策略研究的三個發展方向:(1)學習策略與學習風格的關系;(2)二語習得環境與外語學習條件下的策略應用;(3)計算機在策略研究中的作用。
我國英語學習策略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自HuangXiaohua 1984年在香港中文大學完成的題為“Aninvestigation Of learning strategies in oral communication that Chinese EFL learners in China employ”的碩士論文以來,我國外語學習策略研究達到鼎盛時期,許多教授學者就我國外語的學習策略做了大量研究。秦曉晴通過調查分析碩士研究生使用的學習策略得出要適當重視研究生自我管理策略的運用以及要對研究生階段的學習策略進行相應調整和有意識培訓,使之與不同的語言任務相適應。文秋芳、王立非認為外語學習策略系統復雜,受到各種內部和外部因素的影響,并著重討論了環境和學習者因素對學習策略可能產生的正面和負面的影響。王莉梅調查了大學生在網絡多媒體環境下的英語學習策略特點,重點探討了高分組與低分組學生的策略差異及其對策略取向教學的啟示。倪清泉探討大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自主學習能力的相關性并發現:英語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均與自主學習能力呈高度正相關,而且學習策略與自主學習能力的相關性更強;元認知策略與自主學習能力的相關性高于其他策略與自主學習能力的相關性。目前,策略研究已進入快速發展的“青年期”。文秋芳、王立非還提出了關于學習策略研究未來值得研究的問題,其中之一是學習策略的有效性問題,認知策略的有效性是否必須以元認知策略的使用為前提。
2.自主學習研究
隨著20世紀五六十年代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的興起,自主學習成為現代教育學以及應用語言學研究中的一個備受關注的熱點課題。以馬斯洛(A.Maslow)和羅杰斯(Carl R.Rogers)為代表的人本主義(Humanism)學習理論提出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主張教育是包括認知和情感在內的“全人教育”,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為目標,強調學習過程中自我觀念和情感因素的重要性。瑞士著名認知心理學家皮亞杰(J.Piaget)于20世紀60年代最早提出的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理論強調學習是學習者從自身的經驗背景出發對外來信息進行主動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自己對客觀事物的主觀理解和意義建構,它注重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景性,反對對現成知識的簡單傳授。20世紀80年代元認知策略研究的興起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對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廣泛關注,培養學習者自主性(learner autonomy)成為近30年來外語教育界的共識。大學英語自主學習模式也越來越受到外語教育研究者和學習者的青睞。
3.網絡多媒體與外語教學研究
外語教學經歷了由結構主義到認知主義再到社會認知主義三個發展階段。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CALL)是與社會認知理論最契合的一種現代外語教學模式之一,該教學模式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已發展到多媒體網絡時代。廣義的多媒體技術主要是指以計算機為核心的多媒體教室、語言實驗室、網絡教室和自主學習中心、校園網絡等,它們構建了良好的大學英語教學環境。網絡多媒體技術在外語教學中的廣泛運用為自主學習的實現提供了優越條件,學生因此能夠在相對真實的語言環境下自主運用并有效提高聽、說、讀、寫等各種語言技能。“我們應當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發展帶來的契機,使英語教學朝著個性化學習、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的學習、主動式學習方向發展。”
三、研究設計
1.研究問題
本研究是基于以上背景下開展的關于網絡多媒體環境下自主學習策略有效性的研究。具體研究網絡多媒體環境下大學英語自主學習策略培訓對我國EFL學習者的自主學習策略和英語水平是否有影響?
2.受試
受試為某重點大學251名非英語專業二年級學生,平均年齡21歲,男生98人,女生153人;其中4個自然班為接受策略培訓的實驗班(n=125),另外4個自然班為未接受策略培訓的控制班(n=126)。表1描述了受試第三學期期末考試的英語成績。
表1中p≤05呈顯著差異;獨立樣本t檢驗,雙側檢驗。表明實驗班和控制班第三學期期末英語成績均值基本均等,獨立樣本t檢驗p值為,337,并無顯著差異,因此可以作為平行組進行實驗。
3.教學實驗
受試班級采取“面授課2節+網絡課2節”的教改教學模式。面授課由教師安排教學計劃,網絡自主學習課則由學生自行決定學習內容、學習進度等。但據任課教師和研究者的觀察,很可能是由于自主學習策略的缺乏導致許多學生自主學習效率低、學習效果欠佳等問題。于是我們決定進行“行動研究”,對受試進行策略培訓,并考察培訓后受試使用策略的情況以及策略對英語學習效果的影響。
本研究采用O'MalleyChamot[21]根據Anderson的認知理論定義外語學習策略的框架,將策略分為三大類: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和社會/情感策略。研究者結合網絡自主學習環境的特殊性,設計出了以上三類策略的培訓項目。教學實驗在第四學期開學時進行,歷時一學期,任課教師對實驗班進行策略培訓并結合具體案例,力求深入淺出地講解英語學習策略的重要性和合理使用這些策略的方法。
4.調查工具
主要使用一份關于學習策略的問卷進行調查。該問卷是基于Oxford對學習策略的分類,在Pintrich et al.的MSLQ問卷的基礎上修改后,通過對本校部分專業的十個學生進行了可行性測試,并由四名教學經驗豐富的大學英語教師(其中教授兩名,副教授兩名,博士一名)審核后修訂確定的。內容涉及元認知、認知和社會/情感三大類策略。問卷由30道使用利克特五級量表題目(1=從不;2=很少;3=有時候;4=常常;5=總是)和一道開放型問題組成。實驗班30道問卷題目的Cronbach's Alpha的信度值為,919。
5.數據收集與分析
問卷調查在受試結束大學英語課程(即第四個學期期末課堂上)進行,當場交回。定量數據被輸入SPSS處理,定性數據由研究者歸納總結。
四、結果與討論
1.實驗班和控制班策略比較
表2為實驗班和控制班策略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其數據表明實驗班總體使用策略的均值為2.94,略高于控制班的2.69。30道題中,實驗班有26道題目的均值高于控制班均值,顯示了策略培訓的痕跡。其中共9題(包括屬于元認知策略的第2、7、9題和屬于認知策略的12、13、14、16、18、22題)獨立樣本t檢驗呈現顯著差異,表明實驗班學生使用的策略顯著高于控制班學生使用的策略。但是實驗班和控制班總體使用策略獨立樣本t檢驗并不呈現顯著差異(p值=076)。很可能是由于實驗班策略培訓的時間較短(約7節課),考察時間歷時也僅為14周,加上我們現處于信息爆炸時代,由于網絡和多媒體技術的高度發展與普及,控制班雖然沒有在大學英語兩年的教學過程中采取網絡教學改革模式,學生自然而然地也會運用多種網絡自主學習策略。例如高頻的第22題(實驗班均值4.12:控制班均值3.73)和第16題(實驗班均值4.09;控制班均值3.65)表明幾乎所有學生都常常使用電腦桌面詞典、網絡在線詞典或使用搜索引擎學習新單詞或尋找答案。盡管如此,上述9道呈現顯著差異的題目表明了實驗班與控制班學生在選擇、利用網絡資源自主學習的策略上還是存在較大差異的。為此教師可以在這些方面多加培訓,如向學生推薦使用基于BNC語料庫的英語詞匯搭配的網站“Just the word”或幫助檢驗寫作詞匯的Tom Cobb的網站(http://www.lextutor.ca)等等。
2.策略培訓對英語成績的影響
表3為實驗班和控制班第四學期期末英語成績比較。p<05呈顯著差異;獨立樣本t檢驗,雙側檢驗。獨立樣本t檢驗p值為044,小于05,表明兩個班的第四學期英語成績呈現顯著差異,實驗班的英語成績顯著高于控制班的成績,這一主要指標說明策略培訓是有成效的,實驗班的策略意識比控制班的顯著(見表2),且已對英語學習效果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
以實驗班第四學期英語期末考試成績為因變量,30道策略問卷題目的得分為自變量,SPSS多元回歸分析結果為R2=295,表明了自主學習策略對第四學期期末考試成績的解釋力為29.5%,其中第4題(p=044)“我很清楚在哪一段時間進行網絡學習最有效,并且能充分利用這一時間段進行網絡學習”和第29題(p=027)“我會進行自我鼓勵,比如肯定自己或者給予自己物質獎勵”對學習結果有顯著的預測作用。第4題屬于元認知策略,這點與倪清泉的研究結果一致:元認知策略與學習成績呈顯著正相關。第29題屬于情感策略,自我肯定和自我獎勵的情感促成學習者學習的良性循環,對學習效果產生正面的影響。
開放型問題要求實驗班和控制班的學生補充列出對網絡多媒體環境下大學英語自主學習策略的有關看法與建議。表4(限于篇幅,具體內容省略)表明實驗班與控制班人數均等,但在收回的30條補充說明中實驗班(n=125)有21條,控制班(n=126)只有9條。實驗班關于元認知策略的補充說明數(13條)也遠遠高于控制班的補充說明數(3條)。雖然實驗班和控制班都有學生提及“網絡自主學習策略培訓值得推廣”,但實驗班學生還提到了“網絡自主學習應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讓我們對學習時間有更多的自由選擇權利”、“網絡學習時間有必要適當調整,避開嚴寒和酷暑時間段”、“效果反饋和評估需落實和量化”等關于網絡學習策略方面的具體內容。由此充分說明了實驗班和控制班學生在網絡自主學習方面的策略意識,尤其是元認知策略意識存在較大的差異,也進一步證明了元認知策略對學生學習成績的影響。
為了更準確地了解學生的策略使用情況,筆者還結合定性研究分別對實驗班和控制班的部分學生進行了訪談,訪談主要圍繞學生的網絡自主學習策略意識以及日常學習中對三類策略的使用情況進行,并比對這些學生的成績,其結果與上述結論完全吻合。
五、結語
自主學習策略培訓有效,對我國EFL學習者的自主學習策略和英語水平都產生積極影響。實驗班經過策略培訓后,其策略意識和使用策略的頻率都高于控制班,學習效果顯著提高。本研究還表明元認知策略中關于“學習者很清楚在哪一段時間進行網絡學習最有效,并且能充分利用這一時間段進行網絡學習”和情感策略中“學習者會對自己自我鼓勵和自我獎勵”對學習成績有顯著預測力。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中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策略顯性的指導,以提高其學習效果和學習成績。
策略訓練是系統工程,其目標不在掌握策略本身,而在于提高學習者的策略意識、增多他們的策略選擇范圍、鍛煉和培養他們自我監控和自我調控的能力,要從“管理策略入手”,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學習策略不但是可以培訓的,而且要長期堅持下去,應成為外語教學課程的一個組成部分。比較理想的做法是:將策略培訓與外語教學融為一體。策略培訓還需要進一步加強鞏固以取得最佳效果。
編輯: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