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貸收入構成了中國銀行業機構利潤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由于“檸檬市場”客觀存在于銀行信貸業務中,因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影響銀行業利潤。為了更好的分析銀行信貸過程中所面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本文運用博弈理論,構建中小企業借款的道德風險定價模型,并根據該定價模型提出防范中小企業道德風險相關建議。
關鍵詞:信貸;信息不對稱;博弈定價;道德風險;逆向選擇
中圖分類號:F8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3)06-0023-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6.05
一、引言
信息不對稱現象客觀存在于社會的各種交易過程中,銀行信貸業務也不例外。喬治在“檸檬市場:質量不確定和市場機制”一文中從信息不對稱的角度對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的風險進行分析,認為由于信息不對稱客觀存在于銀企借貸雙方之間,借款方就有可能將其道德風險轉移給銀行,從而導致銀行不良貸款增加。根據信貸業務的資金使用權的特點,企業從銀行取得信貸資金,實際上是銀行將資金的使用權轉移給企業,形成一種委托代理的關系,暫時由企業對這筆信貸資金進行運作管理[1],在這種暫時的委托代理中,信貸資金的安全與否將直接取決于企業的經營行為。但在資金供應鏈中的債務人比債權人更為了解自己的負債目的和使用資金的風險程度,客觀存在的這種信息不對稱自然會導致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2]。自2008年的金融危機以來,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就表現的更為突出,比如因企業的規模小而難以獲取資金而表現出的逆向選擇和溫州中小企業家頻繁出現“跑路”的道德風險現象就很好的說明了這一現實情況。在一個信用普偏缺失的社會中,不論中小企業如何努力,幾乎都無法擺脫因規模問題而遇到融資的困境,所以,在一個“錢諾交易”的金融活動中,從銀行的角度就信貸過程中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就顯得十分重要。因此,從經濟關系上去分析貸款所反映的銀行與企業之間的信用關系,實際上貸款發生前,因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惜貸現象(即銀行的逆向選擇),以及貸款發生之后借款企業可能出現拒還款項的道德風險問題,就是商業銀行在整個貸款業務中必須面對和加以處理的。
那么,什么是“道德風險”?盧現祥在“外國‘道德風險’理論”一文中綜合分析了國外的定義,結合中國的實情,給出這樣的定義:在市場經濟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各種投機取巧、欺詐、違約等行為就是 “道德風險”[3];還有學者分別從經濟倫理學、信息經濟學和新制度經濟學三個角度對“道德風險”進行分類[4]。面對借款企業的道德風險問題,不少學者對簡單的銀企信貸博弈模型進行優化了分析,比如將企業的聲譽引入博弈過程中,認為企業應該選擇多次博弈行為進行融資,并且有助于降低企業的信貸風險[5];還有基于博弈論分析方法,就我國個人的信用問題進行分析,認為借款者的聲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信貸風險的大小[6];隨著相關理論的發展,有學者在信貸定價模型中引入蜈蚣博弈模型來分析信用風險問題[7];有學者為了分析我國農信社信貸業務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現象而將 “懲罰—補償”機制引入博弈均衡模型中等[8]。雖然這些文獻都涉及了博弈論的方法,但是沒有真正將道德風險因素考慮到銀行的貸款模型中去,只有吳美華等(2001)[9]從保險的角度,使用博弈均衡的思想對我國所面臨的金融風險進行了定價分析,這種思維方式也給我們對中小企業信貸的博弈分析奠定了基礎。因此,本文在充分利用上述文獻成果的基礎上力求結合社會現狀,以我國中小企業為例,基于信息不對稱的視角,運用博弈論思想對銀行信貸過程中面臨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進行定價分析,找出博弈過程的納什均衡解,并根據該定價模型對道德風險的防范提出政策性建議。
二、模型描述
(一)理論支撐
合理有效的產品定價將會促進該產品的供給與需求的均衡發展,貸款作為一種金融產品,對其定價就顯得尤為重要。為了深入研究分析商業銀行信貸業務過程中道德風險產生的原理,以及更加有效的防范并降低借款人潛在的道德風險,本文將運用博弈論方法對借款人的道德風險進行定價。
根據博弈論者的觀點,一個完整的博弈至少需要包括以下四個基本要素:
(1)參與人集合i,本文中假定為兩人博弈;
(2)參與人的決策空間S,本文假定決策空間是服從某種概率分布的混合決策;
(3)支付,即參與人從博弈中獲得的效用程度;
(4)均衡點。
根據經濟學家納什在《n人博弈中的均衡》一文中的觀點:
一是在一個有限且非合作的博弈行為中,至少存在一個均衡點使得博弈達到均衡;
二是可以通過數學的方法來求解出博弈中的均衡點。
本文基于納什均衡的這些理論支撐,秉承前人研究的成果,運用“銀-企”兩人博弈模型對商業銀行信貸業務過程中面臨的中小企業“道德風險”進行定價。
(二)前提假設
設甲方表示貸款銀行,乙方為借款企業,甲乙兩人博弈模型的前提假設:
一是甲乙兩方都是風險規避型的有限理性博弈主體;
二是銀行能夠按照一定的標準對企業進行分類,并根據這種分類進行差別信貸。
(三)變量設置
企業自有可用資金為W,現有項目需要資金為D,假定只要D>W企業就會選擇貸款,且貸款額為:F=D-W,企業在申請貸款時,就必須提供價值為A的固定資產進行抵押,合約到期之后抵押資產的變現率為x(x≤1),企業預計投資項目的必要回報率為?籽1,借款F資金能夠在未來獲得的收入為Y;如果借款企業不會出現道德風險,即企業能夠如期如數的歸還本息和,此時銀行可獲得價值為I的最大期望收益;如果借款企業不能如期如數的歸還借款本息和,此時銀行就會面臨損失,令其最大損失為L(0 基于博弈理論,在銀企博弈過程中,銀行的決策空間為:對企業進行監督檢查和不對企業進行監督檢查,如果進行監督檢查,則需要耗資費用d,若進行監督發現企業沒有按照合約履行責任,銀行將對企業罰款Q;企業的決策空間為:履行合約和不履行合約,如果履行合約,則需要耗資c用于信息披露等。 (四)企業和銀行的支付 通過前面的基本假設,基于服從某一概率分布的混合決策方案,可以得出銀行和企業各自的支付情況: (1)在企業遵守合約情況下的支付情況:企業的最大支付均為e+I1,而銀行的支付可分為兩種,如果進行監督檢查,銀行的最大支付為L1+d;如果不進行監督檢查,銀行的最大支付為L1; (2)在企業不遵守合約的請款下的支付情況:如果銀行進行監督檢查,企業的支付為Q+f+p+i+A,銀行的支付為L+d-Q-p-xA+c;如果銀行不進行監督檢查,企業的支付為p+f+i+A,銀行的支付為L-p-xA+c。 為了計算以上的便利性,我們將上述支付轉變為凈收益: (1)在企業遵守合約情況下的凈收益情況:企業的凈收益均為Y-e-I1,而銀行的凈收益情況可分為兩種,如果進行監督檢查,銀行的最大凈收益為I1-L1-d;如果不進行監督檢查,銀行的最大凈收益為I1-L1; (2)在企業不遵守合約的請款下的凈收益情況:如果銀行進行監督檢查,企業的凈收益為Y-(Q+f+p+i+A),銀行的凈收益為i-(L+d-Q-p-xA+c);如果銀行不進行監督檢查,企業的凈收益為Y-(p+f+i+A),銀行的為i-(L-p-xA+c)。 三、銀企信貸博弈定價 (一)一次性博弈分析 根據交易對手的交易次數可將交易簡單的分為一次性交易和多次交易,首先對一次性博弈行為展開分析,一次性博弈也即“一錘子買賣”,由于小企業具有生命周期短、風險較大的特點,使得很多小企業與銀行的信貸關系基本維持在“一錘子買賣”形式中。在一次性博弈行為中,作為有限理性的參與人,小企業獲得銀行的貸款金額,只要做出能夠使得這次博弈收獲最大的決策行為而不需要考慮長遠的發展情況,即所有的借款企業都是“短視”的。所以,小企業就會盡量避免抵押貸款,選擇信用貸款(如果可能的話),或者所提供價值遠小于貸款額度的抵押品價值進行抵押貸款。根據納什均衡可以得出:取得信貸的企業就不會遵守合約,而是選擇違約來逃避債務或者不會如期如數的歸還本金和利息,致使貸款銀行蒙受損失?;谶@種完全信息的兩人動態博弈,銀行預期企業提供的抵押物能給銀行帶來的收益為xA,其取值范圍為:0≤xA (二)重復博弈定價分析 在激烈的競爭市場中,企業為了長期的生存,首先要解決資金問題,為了更好的擴大再生產,企業就必須有能力獲取源源不斷的資金,這樣銀行和企業之間的借貸就會轉化為重復博弈行為,重復博弈行為與“一錘子買賣”有著本質的區別,重復博弈的雙方將會選擇“觸發戰爭”或者“冷酷戰爭”來循環信貸。為了本文討論的方便,筆者對本文選用的混合策略進行簡要的描述:假設雙方在達成貸款協議之后,企業遵守合約的概率為p1(或者企業違約的概率為1-p1),銀行進行監督檢查的概率為p2(或者不進行監督的概率為1-p2)。則可將銀行和中小企業的期望凈收益轉化為如下等式: E甲(p1,p2)=p1(I1-L1-dp2)+(1-p1)(p2Q+p+xA-c+i-L-p2d)E乙(p1,p2)=p1(Y-e-I1)+(1-p1)(Y-Qp2-f-i-p-A)(1) 根據納什均衡的定義,只有當(p1,p2)滿足下列條件: E甲(p1,p2)≥E甲(p1,p2)E乙(p1,p2)≥E乙(p1,p2) (2) 銀企博弈才能達到納什均衡。于是根據式(1)和式(2)方程組,可以得出所需要的混合策略(p1,p2),即“銀行-中小企”兩人博弈的納什均衡點: p1=■(3) p2=■(4) 將式(3)和式(4)式的結果帶入式(2)方程組中,可以得出E甲和E乙的期望凈損益分別為: E甲(p1,p2)=■(Q(I1-L1)+d(P+L1+I+xA-c-L-I1))(5) E乙(p1,p2)=Y-e-I1(6) 所以,如果銀行預期其凈收益E甲(p1,p2)≤0,或者借款企業的預期凈收益E乙(p1,p2)≤0就不能達成貸款協議;如果要使銀行和企業達成貸款協議,只要當企業和銀行各自的預期收益都大于零,即同時滿足下列兩個條件時才能順利達成貸款合約, Q(I1-L1)+d(p+L1+i+xA-c-L-I1)≥0Y-e-I1>0 (7) 為了客觀易見的原則,將式(7)所述方程組中的第一個式子轉化為: i≥L+(c+■(I1-L1)-p-xA)(8) 為了簡化分析,在分析過程中不考慮其他成本,銀行因貸出F資金而要求的最低未來現金流為: t=L+(c+■(I1-L1)-p-xA)(9) 式(9)中的右邊第一項L代表銀行最初的最大預期損失,即企業違約時銀行的收入。第二項(c+■(I1-L1)-p-xA)是銀行為借款企業道德風險所設置的價格,由于L1 根據式(6)的結果,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如果企業如期如數的歸還貸款的本息和,那么企業未來實際的收入Y就應該大于整個因貸款而支付的所有款項,否則違約就會對企業更為有利。由于信息不對稱客觀存在于整個貸款活動中,企業作為“委托-代理”模式中的代理方,始終處于信息優勢地位,如果企業故意隱瞞信息,從事高風險的項目,用夸大的投資項目必要回報率?籽1來使Y-e-I1>0,這樣就會大大增加企業在貸款后的道德風險,從而給銀行帶來未知的信貸風險。 四、防范中小企業信貸道德風險的措施 存貸款利差作為中國商業銀行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妥善處理銀行與企業信貸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對減少銀行不良貸款的數量就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由于檸檬市場的客觀存在,如何有效降低“逆向選擇”和解決“道德問題”就成為了銀行閑散資金達到帕累托最優的前提條件,然而,很多學者的研究成果及本文的信貸道德風險定價模型觀點并不完全一致。由本文關于銀企信貸道德風險博弈定價模型可得出以下結論:在銀企信貸過程中,不僅要加強借貸雙方的倫理建設,同時還要注重信貸制度的設計。制度經濟學家認為人具有有限理性和存在機會主義行為傾向的兩面性特征,所以,可以通過以下幾方面的制度創新來規范借貸雙方之間的相互關系、減少信息成本和風險不確定性、最大限度的降低阻礙銀企借貸合作的因素,從而降低中小借款企業的道德風險,提高銀行閑散資金的利用效率。 (一)健全和完善中小企業的征信制度 由于中小企業具有生命周期短、會計信息不完善、信息不公開透明等特點,決定了我國中對小企業的征信制度的建設困難性。根據信息經濟學家的觀點,信用是擁有私人信息的交易者向沒有擁有私人信息的交易者的一種承諾。如果將這概念轉化到銀企信貸市場上,信用可理解為借款企業合理有效的使用資金并如期如數歸還本利和的一種特殊承諾。根據國外商業銀行的成功經驗,如果想在貸款者和商業銀行之間形成互利、互惠、互相制約的聯動機制,就必須建立公開、透明的信用制度,這樣才能有效的防范道德風險隱患[10],可通過建立和健全中小企業的征信制度來有效化解借款企業的道德風險問題[11]。但由于我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存續周期較短、會計信息不健全、信用制度不完善等,無形中加大了貸款以及相關部門對中小企業建立健全征信制度的成本費用。同時,我國還沒有一個對進行中小企業信用制度進行管理的專門機構,沒有統一的標尺對中小企業的信用進行客觀的衡量,更不用說健全的信用制度體系了。正因為這種種缺陷,也就決定了國內廣大學者對中小企業征信體系建立探討的重要地位。道德風險屬于一個難以定量的變量,所以在文章的道德風險定價模型中,并不存在直接用來衡量道德風險的變量,但我們必須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式(8)中的I1-L1體現了銀行根據自身收集到的資料,對不同企業進行分類分級管理,并按照這個標準對不同等級的中小企業實行差別信貸,由于信貸道德風險價格c+■(I1-L1)-p-xA)正比于企業的分級指標I1-L1,由于高信用等級的中小企業所對應的I1-L1值越小,從而銀行可以根據這個判斷給高信用等級的企業給與較低的道德風險定價,反之就給予較高的定價,征信度高的企業提供較少比例的擔保品,信用程度較低的企業提供較高比例的擔保品來降低企業道德風險[12]。但是,對單個企業的信用級別進行評級是比較困難的,一個完善的中小企業信用制度也并非一蹴而就的,我們應該不斷學習國外已有的成熟經驗。目前國外占主流地位的企業信用制度有三種:一是通過成立專門的信用評級機構來對企業進行客觀公正的評級的美國模式;二是以政府和中央銀行為主導而建立和完善企業信用制度的歐洲模式;三是以會員制組成的企業信用中心對企業進行信用管理的日本模式。在我國中小企業征信體制還不健全的條件下,可以綜合國外的主流企業信用模式與中國特色來構建一種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性質的新模式,采取政府非營利機構與民間自律組織來實現共同監督、信息共享以及增強企業的信息披露,建立健全中小企業的信用備案制度,必要的時候可以強制性實行中小企業對借貸、還款進行留痕制度等來緩解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現象。在建設中小企業征信體系的初期,可以采用由短期內由政府主導民間機構為輔的模式向長期實現混合模式的中小企業征信制度變遷。 (二)發展和完善中小企業的擔保體系 雖然我國中小企業的信用擔保體系已經具有一定的規模,但是目前仍然面臨了結構、制度和功能上的三重缺陷[13]。在擔保的實際業務中,一個能夠有效降低中小企業道德風險的舉措是:引進擔保機構對缺乏擔保物或者擔保物價值不能提供完全覆蓋貸款價值的中小企業進行機構擔保,從而打破以政府為主導的擔保形式,合理安排信用擔保的結構,有效分散擔保機構所承擔的風險。通過回顧上文據推導出的道德風險定價公式可以發現:道德風險的價格反比于中小企業所提供的抵押資產的價值和抵押資產的變現率,從而開辟出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來解決貸前的逆向選擇和防范貸后的道德風險,即通過專業化的信用擔保機構進行擔保貸款,增加了擔保價值,改變了銀行在貸款前進行嚴格審核導致的惜貸或者逆向選擇問題。同時,專業的擔保機構在信息收集和處理方面具有更大的優勢,并擁有更多的渠道來變現中小企業提供的抵押資產,從而分散了原來有貸款銀行承擔的道德風險,通過這種方法不僅改變了銀行有閑散資金卻找不到合適貸款對象的惜貸行為,也改善了中小企業因短缺資金卻借不到錢的“融資難”的僵局,最終促進了社會資金使用的帕累托改善。 (三)加強貸后管理,實行“激勵—懲罰”機制 一個完整的信貸活動應當包括:貸前、貸中和貸后三個環節,加強對中小企業貸款后的監督管理,有利于防患其道德風險。中小企業由于規模小、承受風險沖擊的能力小等特點決定了其在任何階段都有可能受到某種突發事件的沖擊而導致破產的現象,不管其貸前和貸中的條件是多么的良好,由于風險的客觀存在,決定了銀行對企業進行貸款后也必須對企業進行動態的監督管理,增進銀行與企業的合作,降低信息收集成本,形成信息共享機制,通過規范資金的使用,最大程度的降低中小企業的道德風險。透過本文對道德風險進行的定價公式可知:銀行通過貸后的積極監督管理,增加對違約企業的罰款金額和企業敗訴的賠償金額有利于有效降低中小企業貸款后的道德風險。 綜上所述,中小企業貸款后的道德風險問題并不是人性善與惡的問題,而是經濟人的假設決定了道德風險客觀存在與市場經濟中。所以,對中小企業貸款后的道德風險的防范不僅僅是貸款銀行自身的任務,而是需要社會各界進行合作,通過提高信息共享度、建立健全信用擔保機制、完善企業自身會計賬冊的管理等方式來有效降低企業的道德風險問題、改變了銀行惜貸產生的逆向選擇現象。同時,增加對違約企業的懲罰力度,加強對“偷懶”、“搭便車”、“機會主義”行為的懲罰力度,結合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點,設計出更適合我國現階段信貸體系的信貸制度,完善我國中小企業的信貸環境,達到防范和降低潛在道德風險的目的,促進我國銀企信貸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 (責任編輯:張恩娟) 參考文獻: [1]龐素琳等.基于信息不對稱的銀行信貸風險決策機制及分析(I)——信貸風險決策模型[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1(4):80-83. [2]顧海峰.中小企業金融發展的創新路徑研究——基于信貸配給視角下銀保風險協作機制的構建[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1):36-42. [3]盧現祥.外國“道德風險”理論[J].經濟學動態,1996(8):71-74. [4]曹元芳,王若平.國外對金融道德風險研究的前沿理論及防范經驗[J].國際金融研究,2006(6):70-74. [5]田銀華等.銀企信貸重復博弈的模型分析[J].系統工程,2005,23(11):82-84. [6]王曉天.基于博弈視角的中國個人信用問題研究[J].南開經濟研究,2005(3):78-83. [7]張彥冰等.信息不對稱下的銀企信貸關系研究[J].東北大學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8):1204-1207. [8]王海燕等.信息不對稱背景下農民專業合作社信貸融資困境的博弈分析[J].三農金融,2011(6):60-62. [9]吳美華,朱應皋.金融道德風險博弈定價模型及其分析[J].當代經濟研究,2001(9):67-71. [10]胡穎,謝芳.商業銀行個人住房抵押貸款違約風險研究[J].經濟前沿,2009(8):48-56. [11]晏艷陽,蔣恒波.信用制度變遷、商業信用與企業績效[J].經濟問題,2011(11):58-60. [12]尹志超,甘犁.信息不對稱、企業異質性與信貸風險[J].經濟研究,2011(9):121-132. [13]陳柳欽,孫建平.制度創新:發展和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關鍵路徑[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