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硅谷,人們通常把“十億美元估值”作為一家創業公司初步成功的標桿。然而,即使在資本異常活躍的北美科技圈,這種級別的收購也并不多見——尤其是先后被蘋果、谷歌和Facebook三家同時盯上。
這一次是Waze,一款來自以色列的眾包地圖服務商,其推出的導航應用在全球擁有近5000萬用戶。與傳統地圖服務相比,Waze的最大不同在于其眾包屬性和社交屬性——前者是其能在短短數年間發展壯大的核心要素,后者則為其贏得了“車輪上的Facebook”的美稱。
簡單地說,Waze這款眾包式地圖應用聚集在路上的司機的力量,讓他們參與內容貢獻——開啟手機GPS后,Waze會記錄下行車路徑,并結合各個司機標注的交通情況 (如是否擁堵、有車禍等),生成實時的導航地圖,此外還有加油站、便利店等點評功能。
這種集合眾人之力完成某項服務的眾包模式,是互聯網生成的全新的生產組織模式,通過激發“群眾的智慧”,從而帶來某種顛覆力量,對Waze來說,用戶社區就是它的DNA。
來自Waze官方網站的數據顯示,在2012 年,來自110個國家、總數6.5萬名地圖編輯人員對地圖做了5億次編輯,并更新了170萬處發生了變動的信息——在所有的地圖服務中,只有Google和Waze能夠在一年時間內達到這個量級的數據更新,不同的是Google有大把的錢,而Waze則依賴群眾。
而社交屬性是Waze不同于其他“冷冰冰”的地圖服務的另一大特點,它是Facebook的深度合作伙伴。只要用戶以Facebook賬號登錄Waze,Waze會自動獲取Facebook社交活動的預設地址,并提供導航路線。同時它允許用戶導入Facebook的好友關系,和朋友共享會見地點和行車路徑,用戶可以實時看到其他人的位置和預計到達時間,更有諸如“迎接”、“意外”等功能細節,這都讓Waze“活了起來”。
不止如此,由于其能夠發動用戶力量探明實時路況,Waze在緊急時刻也能發揮巨大作用。2012年10月,美國遭遇颶風“桑迪”,當夜白宮緊急向Waze求助,一個小時后Waze便增加了加油站點評功能——這些來自前線用戶的點評數據迅速被美國聯邦應急管理局用來指導新西澤運氣團隊,指點卡車司機尋找到缺少油氣資源的油氣站,并且告訴司機選擇怎樣的行車路線。此外,在日常運行中,Waze也可以被用來預測哪些事故高發地段需要投入更多資源來避免潛在事故的發生。
商業模式方面,Waze主打基于地理位置的廣告,并推出了Waze Ads廣告平臺。例如一家電影院,可以通過Waze Ads在Waze地圖應用上標明自己的位置,這樣用戶經過這個地方時可以看到顯示出的廣告信息。
Waze的暴紅其實并不突然。地圖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天然入口之一,是吸引用戶、提升用戶黏度的關鍵應用。地圖系統就像一個取之不盡的資料寶庫,由用戶端提供用之不竭的數據,包括他們的位置、習慣、偏好商家和旅行目的地,足以產生巨大價值——這也是前不久阿里巴巴入股高德地圖的最大原因。
資料顯示,Waze曾通過KPCB、李嘉誠旗下的Horizon Ventures和高通等機構融資超過6700萬美元,更先后收到蘋果、谷歌、Facebook的收購邀約,估值達10億美元,最終在6月中旬,還是選擇了谷歌,這使后者擁有了“最完美的地圖”,加之可以遏制Facebook和蘋果,這筆生意著實不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