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2013年的情況,我認為GDP增速會略高于8%,但增長有限。主要的原因還是現在管理層對于經濟情況的考慮是非常謹慎的,在權衡“防通脹”與“穩增長”這兩個目標之間的考慮非常仔細。我認為,2013年的通貨膨脹率應在3%以下。
雖然跟前幾年的高增長相比這樣的增長速度稍低,但考慮到通貨膨脹率的下降,各方面均趨于平衡,應該說情況還是不錯的。
單看CPI數據,過去10年的通脹率比以前要低很多,即使過去5年平均也比早年間低不少,但老百姓為何仍然感到了很大的壓力,對通貨膨脹的反應很強烈?
其中一個原因是,居民金融資產與收入的比例比過去高多了。1987年末,居民儲蓄存款為當年GDP的25.5%,到2010年,這個比例上升到了77.2%。盡管2011年的5.4%的通脹率大幅度低于1988年的18.8%,但儲蓄存款因通脹導致的損失相對于收入卻接近于1988年高通脹的水平。
雖然居民持有現金的比例比過去低,但是其他金融資產比早先增加很多。因為銀行存款是最主要的金融資產,銀行存款利率決定了其他債權類資產的收益率,負利率對居民金融資產的影響不限于銀行存款和手持現金。在正常情況下,股票的期望收益率和利率也有密切關系。
金融體系存在的問題加劇了通貨膨脹的危害。一種情況是,居民銀行存款中利率極低的活期存款的比例相當高,另外還有手持現金。這兩部分對通貨膨脹幾乎沒有防衛。2012年10月,居民活期存款和手持現金(按流通貨幣的84%估計)約19萬億元,約相當于當年可支配收入的60%。再加上定期存款和其他金融資產,通脹率高幾個百分點的影響非常大。
另外,企事業單位的活期存款比例也很高。雖然銀行間有一定競爭,企業存款多樣化有所進展,活期存款比例有所下降,但是總的比例仍然很高。
中國的貨幣和GDP的比例很高,金融市場不發達是原因之一。很多企業一方面在銀行貸款,另一方面又留下不少活期存款,特別是貸款比較困難的企業更要留下防御性存款。如果利率更加靈活,銀行間競爭會導致活期存款的利率接近于定期存款利率,總的利率水平會上升。
隨著預期壽命的延長,大部分人退休以后還將有數十年的日子。單位退休金和社保有很多實際問題,還有公信力問題。要讓公眾相信退休以后靠政府太難了,真信了,政府壓力更大,比不信還難受。從這個角度來看,個人儲蓄率高是有道理的,在某種意義也是被迫的。如此,社會不能不越來越尊重家庭財產特別是金融資產。
未來的宏觀經濟政策將會對通脹更加警惕,而出現密集的刺激增長政策的可能性不大。國際經濟面臨很多問題,出口增長難度增加的情況下,防止內需疲軟也很重要。這樣,保持適度宏觀平衡的難度越來越大。
另一方面,加快推進金融改革,實現更加靈活的利率和更強的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競爭,有利于減輕通貨膨脹對居民和企業金融資產的損害,也有利于減輕居民買房防止財產損失的傾向。
本文節選自演講人在“第十二屆中國年度管理大會”上的演講,標題為編輯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