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短暫的,一閃即逝。
幸福也是私人的,難以言傳。
很多時候,幸福僅僅存在于內心的感受。
你是不是有過這種體驗:在別人看來的不如意,發生在你的身上,卻恰恰是你一直追求的幸福。又或者,你認為的幸福,在外人看來卻有些不可思議。有人甘愿深入窮鄉僻壤支教,有人積極倡導獻血,有人餐風露宿卻只為片刻安寧……
你會不會滿足于那些尋常的幸福?
人生不可能風景占盡
心安定了,就會悠然自得,幸福感自然也會油然而生。
口述|諾華集團(中國)總裁 徐海瑛
你幸福嗎?
我不怎么喜歡這個問題,因為幸福這個詞太大、太宏觀,多少讓人感覺無從答起。
我從小是一個對自己期望特別高、追求完美的人,為此付出了很多的努力,當然也曾受過很多挫折,有過很多焦慮,也有特別多的收獲。現在回想起這一切,我覺得都是美好的,不同階段的得與失都是對生命的體驗,享受生命過程的體驗于我而言就是一種幸福。
19歲,我考進北京大學,渴望已久的廣闊而精彩的世界終于在我的眼前展現,但隨之而來的還有深深的自卑與焦慮。我們系九個高考狀元,我們班就占了五個,而我則是班上唯一來自農村的女生。
我感覺自己像一只跳出井底的青蛙,忽然面對一個開闊的天地,有點不知所措。知識面、見識、談吐甚至形象氣質,似乎樣樣不如人……從小對自己有很高期許的我,真實體味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滋味。還好,我展望到無限可能的未來,咬緊牙,像吸水的海綿一樣在環境中尋找養料、讓自己成長。壓力之下,幾乎每年的新年我都會暗自落淚,只因為時光飛逝,只因為自己進步的緩慢。
畢業那年,在畢業紀念冊“人生理想”的一欄,我寫的是“踏遍青山人未老”。那時的我慢慢建立起了自信,青春洋溢,有太多的雄心與夢想,覺得自己將來一定要事業有成。那時的我,覺得30歲還很遙遠。
真到了30歲,經過七年的打拼,我有了自己的小企業,也脫了貧。但發現自己又要當媽媽了,不再經得起奔波勞頓。思前想后,我決定放棄小有所成的事業,開始考研,重回北大讀書,希望重返校園后能真正讀懂經濟學。
再一次,我面臨畢業選擇:是做全職主婦還是重回職場?追問自己的內心深處,雖然享受陪伴孩子們長大的過程,可是對世事人情還懵懂著,就無法成為一個合格的好媽媽。而且,我不愿陷入庸常瑣碎的生活的愿望依然強烈。
進入不惑之年,我開始檢視自己的生活,似乎花了太多的時間和心思在追逐成功,而成功是我們此生的目的嗎?成功有它的好處。當我用人生的第一桶金給父母在城市買了房,看著父母快慰的笑容,我慶幸自己有了錢。可是疲憊的成功是可持續的嗎?遙望生命的終點,懷揣著此時的成功,我們那時會安寧嗎?
一位藏傳佛教的師傅曾對我說:人生就是一個游戲場,每個人在游樂場上游戲的時間是沒有定數的。可能有的人是兩個小時,有的人是三個小時……這些已經設定好的時間就是生命的全部旅程。很多人在游樂場玩著玩著,會忘了時間;而有人的貪念特別大,想玩遍所有項目,所以直到散場仍無法從癡戀的狀態中清醒出來。但一個比較清醒,或者一個自知能力比較強的人,一定會選擇好好享受一個自己喜歡的游戲。
必須找些什么灌溉心靈。于是我更多地讀經典、交益友,開始素食、練瑜伽、讀佛經,慢慢培植內心的力量,讓內心變得清凈、安寧和光明。
我很欣賞一句話:人生最不該有風景占盡的念頭。現在的我已經安于接受所遇到的。人生每一個階段都有她的美好:少年的好奇與激情、青年的夢想與追尋,中年的擔當與成熟,老年的睿智與自在。要警醒的只是別讓懶散的懵懂裹挾著自己辜負了生命的賜予。
活在當下,把心放在當下的每件事上,心安定了,就會悠然自在,幸福感也自然會油然而生。
(采訪|本刊記者 修思禹)
越比越沒有幸福感
口述|鄭州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陳南
很少有人知道,我曾經因為罹患甲狀腺癌動過一次切除手術。雖然醫生明確告訴我,我很幸運,患的不過是癌癥中最輕的一種,但在動手術之前,我還是在網絡上查閱了大量相關信息。那段時間,我真害怕就此離開了這個世界。
發現了自己的病后,我曾豁達地安慰自己:既使失去了所擁有的一切也沒什么,因為我的人生夠精彩了。
顯然,這種安慰只是表面的。當躺在手術臺上,在身體全麻后失去意識前,我真切地體會到自己正與死神面對面。我的前半生在腦海中飛速回放,那一刻我才真正懂得:所有的恩怨情仇、是是非非、功名利祿都已經不重要了。對我來說,能健康地活著就是一種幸福。因為只有生命存在,才能創造任何可能。
手術成功后,我醒來的第一個念頭就是,以后的日子無論怎么走,對我來說都是賺到了,所以接下來的每一天,我都應該是幸福的。也正是從這個角度出發,我現在對待工作與生活的態度是盡量享受其中的樂趣。
也許是有過這種特殊的經歷,我特別不理解現在很多功成名就的企業家還糾結于討論自己的生活是幸福還是不幸福。
我認為,幸福不是絕對值,而是相對值。就像非洲某國的一位總統說的:沒有電視之前,他的國民很幸福,但有了電視之后,國民就從來沒有幸福過。因為以前大家天天住草棚、吃玉米,并沒覺得有什么不好。而有了電視,大家驚奇地發現外面的世界是那么不一樣,對比之后自然覺得不幸福。
現在整個社會的不幸福感就是源自比較。跟比自己強、比自己過得好的人比,沒錢的人跟有錢的人比,有錢的人再跟更有錢的人比……比來比去,越比越郁悶,越比越沒有幸福感。其實,幸福很簡單,即只要你覺得幸福那就是幸福,把心態調整到幸福的狀態就是幸福。
盡管所有人都知道,財富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但能想開的人確實不多。再加上這么多年,在中國衡量成功的標準過于單一,有錢、有權才是幸福。所以一些人熱衷于財富排行,熱衷于名利,害怕失去,終日生活在惶恐中。我覺得真沒有必要這樣。
人的確要往前看,看到走在你前面的、更成功的人,對自己是一種激勵。但是,人生偶爾也需要向后看。看看后面的人,會讓自己的心態更平和。
其實,幸福不是驚濤駭浪,更多時候它是小水滴。遇到事情時你想開了,樂觀了,結果一定是幸福。
(采訪|本刊記者 修思禹)
那些年的家庭聚會
口述|東方海外貨柜航運有限公司行政總裁 董立均
中國人講天倫之樂,某種程度上是指那種合家大小歡聚一起的日子。尤其是對于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家族,家庭聚會更是和睦、幸福的象征。
由于從小參加長輩們的家庭聚會,他們創業、守業,做人、做事的方式以及恪守的原則在潛移默化中給我的人生帶來了巨大影響。
我們家族的航運公司是祖父董浩云1947年創辦的,父親董建華和叔叔董建成大學畢業不久也加入了家族公司。祖父去世后,公司由我父親接管,直到1996年他進入香港政府工作。
祖父創業初期,正值二戰后香港重建。我那時還很小,只記得他經常出差,此外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經常請客吃飯,而且往往是通過家庭聚會的形式,將生意場上的伙伴、朋友請來。當時的我很不理解,為什么自己家里人的聚餐,總是要請那么多親戚、朋友。現在我知道了,因為祖父是希望借此為家族事業建立起一個廣闊的人際網絡。
這種家庭聚會印象最深的,自然是春節。每到春節,家人、親戚和很多商業上的朋友都會聚在祖父家。那幾天,我會收到很多紅包,還能吃到很多美味佳肴。廚房里不時傳出燒菜聲和客廳里大家熱鬧的聊天聲,讓我至今難忘。
其實,聚會的意義不是吃吃喝喝,搭建關系。對于像我這樣的小輩而言,從大人們的言談話語中,慢慢就會明白什么是對什么是錯,遇事該如何處理。
我受益最深的就是可以聆聽和學習父輩們的商業經驗。上世紀70年代后期,全球油價受到中東局勢的影響,世界經濟下滑,航運市場受到很大打擊。東方海外也受到非常嚴重的影響。當時我們雖然是世界最大的航運公司之一,但同時也是負債率最高的航運公司之一,公司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
在深入了解航運市場后,公司把焦點放在集裝箱運輸業務上,賣掉了所有其他非集裝箱運輸業務,最終將公司拉回正軌。也就是在那一時期,家庭聚會中談到的不單有父親和叔叔渡過難關的決心,更多的則是如何扭轉局面的辦法。順利也好,挫折也好,這種家庭聚會中的商業討論,足以媲美任何會員制俱樂部內商業精英間的磋商。
此外,小范圍的家庭聚會則讓我看到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孝順爺爺奶奶的。父親每天下班后,總會到我的祖父祖母那里去問好,坐一會兒,陪他們聊聊天。時間或長或短,有時候一起吃飯,有時候坐一會就回來,無論多忙,幾乎每天都去。這種最不起眼的聚會,反映的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和道德觀念。孝順、堅持,這些傳統美德并不是什么驚天動地的行為,卻有效地搭建了幾千年的中國社會架構。
(采訪|本刊記者 趙國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