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隊伍太強了,強得不好管。”熊群力在上任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電科)總經理一年時接受《英才》記者采訪曾坦言:對目前的電科來說,內部工作比外部工作要難做得多。
從組建之初,中國電科就有著得天獨厚的科研資源——中國電子工業幾十年培育的優秀精華大部分集中在這里,其旗下47家科研院所,10萬余名員工中,科技人員的比例高達55%,其中有11名中國工程院院士,265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
47家科研院所各自的技術優勢毋庸置疑,但對熊群力來說,如何把這個由大量強者組成的群體,凝聚成一個更為強大的團隊,才是真正的難題。實際上,在熊群力剛開始組建新領導班子時,各研究所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無法形成合力,直接影響了集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因此,新領導班子提出的重要戰略之一就是“組織重構”。據熊群力介紹,重構后的科技體系平面地看將是一種三角形結構:頂端是國家科技與創新中心,主要負責戰略性、基礎性前沿科研,下面兩角分別是軍工科研和民品產業科研;從縱向鏈條看,最上層是集團層面的科技創新,中間是專業子集團的科技創新,下面是具體成員單位的創新。
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到“軍民融合式發展”。中國電科剛組建時,軍工占80%—90%,現在降為40%左右——在熊群力的計劃中,“十二五”期間,這個比例要進一步降到1/3。體制上,以前以研究院所為主,現在公司已經有400多家,集團公司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已經非常市場化。
在熊群力眼中,被譽為軍工電子“國家隊”的中國電科,不僅需要完成企業自身的創新發展;由于電子信息技術是戰略性、基礎性、滲透性很強的基礎性產業,因此,中國電科還承擔著推動行業轉型升級的重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