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需求下降,產能過剩,作為國內最大的鋼貿企業,五礦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五礦發展)的日子并不好過。在接受《英才》記者采訪時,五礦發展總經理姚子平說:“鑒于2012年鋼材單邊下跌的走勢,虧損已成定局。”
周中樞則認為:“鋼鐵行業遭遇了30年不遇的危機,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最嚴重的,以前亞洲金融危機,全球金融危機,對鋼鐵行業的影響也就半年,這次已經持續一年多,價格還在低位。”
對于有色金屬,周中樞則認為至少也是“20年不遇”的級別,“以前銅、鋁、鉛、鋅、鎳五大基本金屬,有跌有升,但這次是集體調整。”
實際上,這也是中國五礦從貿易型企業轉型礦產集團以來遭遇的最大一次危機。既做貿易,又做礦產資源,讓周中樞對于資源價格走勢更為敏感,與必和必拓CEO高瑞斯“十年繁榮期將要結束”的觀點類似,周中樞認為必須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大牛市終結
“長期以來,全球初級產品行業包括礦業、農產品一直處于較低回報水平,礦業勘探投資持續走低,正是因為此前的勘探開發不足,在突遇需求增長,特別是中國等發展中國家需求激增的情況下,全球資源價格爆發了一輪大牛市”,宗慶生認為此輪牛市的原因在于供給嚴重不足。
根據國家有關部門發布的行業投資評價參數顯示,1993年黑色金屬采選的基準收益率僅為2%,而到2006年,則大幅增加為15%,同時有色礦業的基準收益率也從1993年的3%-5%,增加到15%。而大型鋼鐵聯合和有色冶煉的基準收益率卻僅同比提高了1%。
自新世紀以來,金屬礦產品價格確實迎來了一個超級繁榮周期。比如有色方面的進口銅精礦,2002年大概不到400美元/噸,到2011年已經超過2000美元/噸。再比如鐵礦石,2002年進口價只是20多美元/噸,到2008年已經大幅超過200美元/噸,目前也在120-140美元/噸的水平,排除人民幣升值和通貨膨脹因素,漲幅仍是非常可觀。
“中短期內(1-3年)同意超級繁榮周期基本結束這一觀點,礦產品價格難以保持過去幾年的快速發展勢頭,甚至由于實體經濟的不振,可能出現礦產品價格回調,但長期仍看好礦業的前景”,焦健認為看好長期有三個原因,“一是因為礦產資源的稀缺性、不可再生性;二是因為發展中國家比如中國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仍在持續,仍需消費大量資源;三是開采成本的提升,人力成本、安環投入以及難開采礦山投入生產,將進一步推高礦產品價格。”
具體到細分品類,焦健更看好與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高科技行業聯系更加緊密的幾個小有色商品。
具體到中國的問題,周中樞認為:“一是有色和黑色產能嚴重過剩,二是同質化競爭,什么領域好就都往什么領域跑,比如稀土和鎢,國家一重視大家都去了,不干這個行業的去了,干這個行業的中下游的也去了,這就是行業里面利潤分配不均造成的。”
基于以上判斷,中國五礦對于此輪政府刺激計劃而帶來的價格上漲并沒有跟風,而是退出了黑色冶煉領域。2011年初,中國五礦引入了被稱為“國內盈利能力最好的鋼廠之一”的日照鋼鐵,希望借助民企的管理能力,扭轉五礦營鋼的頹勢。但因為涉及上市公司五礦發展,股權轉讓至今沒有進行。
在下游冶煉退出的同時,周中樞表示絕不會進入鐵礦石上游領域,“世界不缺鐵,只有中國缺,中國需求急劇擴張,又面臨市場高度壟斷,逼得價格迅速提高,一旦大家都做,產能釋放,價格就要下來。但是三大巨頭不會垮,特別是巴西的淡水河谷,它的競爭優勢沒人敢比,挖出來就是高品質的鐵礦,成本只有十幾美元,咱們能比嗎?現在FMG也在找我們賣,英美資源也找,我覺得以后的日子會更困難,因為隨著產能釋放,價格還會跌。”
姚子平告訴《英才》記者:“五礦發展的主業就是中間的鋼鐵貿易,以后只會緊密圍繞主業,不會發展其他行業。”
對于鋼鐵價格的長期走勢,姚子平并不看好。“我們有10億噸的產能,7億噸的消費,3億噸過剩產能,過剩產能只能通過血淋淋的淘汰來解決”,他認為最終還必須以市場化的優勝劣汰來完成行業洗牌,這是行業規律,難以違背,而與此同時,“2012年底還有58座高爐點火,2013年會有30多座高爐點火,這不是什么高深的邏輯,但又是必須面對的事實。”
小有色機會
基于60年的發展經驗,中國五礦對于行業趨勢的把握可能更具參考價值。在中國五礦的發展規劃中,規定了六個板塊,三個核心主業,三個多元化主業。
“只做有色金屬,或者只做黑色金屬,很難抗御經濟周期,因為這是長周期的產品,三個核心主業我們就是黑色流通,黑色礦業和有色金屬,還有三個多元化主業,金融、房地產和科技。”
在三個核心主業中,黑色流通和黑色礦業中短期難有起色,但對未來有色金屬行業,焦健認為仍有發展空間,特別是對鎢產業鏈的整合已經初步完成。
目前,中國五礦已形成從資源開發、冶煉、深加工、貿易完整的鎢產業鏈,旗下擁有23個企業,就業人數3萬人;截至2011年底保有鎢資源儲量189萬噸,約占全國鎢資源儲量的33%,基礎儲量114萬噸,占全國鎢基礎儲量的49.8%;2011年鎢精礦產量28151噸,占全國鎢精礦產量(全國10.5萬噸)的26.81%;出口配額占全國47%。2011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83億元占全國鎢行業主營業務收入(700億元)的26.1%,實現利潤15.37億元,占全國鎢行業16.17%。
“礦產領域,中國一直存在一個問題,就是買什么什么貴,賣什么什么便宜,而中國五礦的戰略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對外,銅等基本金屬走出去,從外面拿資源保障供應,對內提高行業集中度,獲得行業話語權和影響力,作為央企,五礦對于鎢和稀土產業鏈的整合就是這個目的”,焦健所說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在這輪有色金屬的下跌中有了明顯的對比,因為鎢的集中度高,下跌幅度最小。
但是在稀土領域,周中樞認為仍然存在行業散亂,上游產能過剩的問題。“稀土是工業味精,不是工業糧食,都上以后價格跌得更快。現在全國各地都在上稀土項目,并且規劃投資巨大。如果能按原有的戰略推進,整合很快就能完成,但目前這樣沒辦法,我們為什么做分離,而不做前端資源,就是因為現在資源端比較亂。”
中國五礦下一步戰略的重點要將稀土礦山、冶煉、加工打造成一個全產業鏈布局,同時將價值鏈向稀土高端產品轉移。
對于投資者關注的稀土價格走勢,焦健認為價格基本處于上次沖高以來的低位。稀土商品市場容量還是相對較小,加上投機炒作因素,價格波動表現得更加劇烈,也更加難以預測。未來稀土產品價格走勢,會受到實際市場供求、國家稀土產業調整的導向和力度等因素的影響。造成此輪稀土價格大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但是國外稀土礦復采,還有全球實體經濟受阻和稀土價格理性回落。而國外稀土礦復采,確實會對目前行業供求結構產生巨大影響。比如有專家預計三年后,中國稀土資源供給全球占比或將從原來的95%下降至60%,將對市場產生較大的沖擊。
目前,中國五礦在中重稀土產能上是全球第一,而在整個產業的未來布局中,在加強資源開采和生產冶煉的同時,中國五礦同樣側重于下游精深加工能力建設。比如聯合組建了亞洲第一的熒光粉產能、與擁有技術優勢的國外企業合作進入磁性材料產業,挖掘整個稀土產業鏈的價值。對下游的關注應該是中國五礦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