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傳統電視廠商,IT和互聯網“入侵者”引發的是一陣恐慌;對于“入侵者”,這同樣是一場冒險。
在創維、TCL等積極謀劃互聯網化和智能化之際,聯想、小米、騰訊以及樂視網,也試圖用IT和互聯網的思維改造電視產業鏈。
然而,向右走,并不比“向左走”輕松。盡管小米盒子以相對于小米手機十倍低調的方式發布,但是撞上廣電總局的銅墻鐵壁,也只能是轟轟烈烈的倒下。
這場冒險由來已久,最早的先烈可以追溯到1999年,微軟耗資數十億美元,在全球范圍力推“維納斯計劃”,“讓電視機能上網”,是當時最大的賣點。在中國,為此付出“嚴重失血”代價的,有早年在IPTV上受挫的UT斯達康,以及陳天橋的盛大盒子。
只不過,在智能電視大市場的驅動下,在全球,前有微軟,后有谷歌、蘋果;在中國,也仍是一派“前赴后繼”之景象。
互聯網觀察家洪波對《英才》記者直言,三網融合十年,未見真正進展,只能讓中國智能電視產業的探索相對于國外,更加縛手縛腳。
危險邊界
小米盒子的傳聞一起,對雷軍智能電視大夢的揣測便未曾停歇。
小米是否將由盒子進軍智能電視?“互聯網業務強調單點突破,有時候我也感到壓力,因為Apple TV(盒子)在美國一年只賣400萬臺,但iPhone一年賣1.3億部,如果從這個角度去考慮,我肯定不做。但是,換一個角度講,小米盒子對小米手機用戶有價值,能幫助小米手機和電視連接,這是我考慮問題的出發點”,小米董事長雷軍并沒有給出《英才》記者明確回答。
不過,來自上游供貨商高通一位不愿具名的高管向《英才》記者證實了這點。
“雷軍是將小米盒子視為一個智能終端”,洪波稱,雖然小米盒子不會造成多大損失,但可能會打亂進軍智能終端領域的路線圖。
錯,究竟在哪兒?“野心太大”,這種評價來自一位創維高管;不過,更多的聲音來自于,誤讀“181號文件”。
國家廣電總局下發的《持有互聯網電視牌照機構運營管理要求》(廣辦發網字【2011】181號)文件顯示,互聯網電視集成機構所選擇合作的互聯網電視終端產品,只能唯一連接互聯網電視集成平臺,終端產品不得有其他訪問互聯網的通道,不得與網絡運營企業的相關管理系統、數據庫進行連接,即不管是智能電視還是機頂盒等電視機附屬產品,若想接入互聯網電視,必須與牌照持有者合作。條文同時規定,集成機構所選擇合作的互聯網電視終端產品,只能嵌入一個互聯網電視集成平臺的地址,終端產品與平臺之間是完全綁定的關系,集成平臺對終端產品的控制和管理具有唯一性。
“唯一”二字,正是危險邊界。
截至目前,廣電總局共頒發了七張互聯網電視集成業務牌照,均為廣電系獲得,分別是CNTV、杭州華數傳媒、上海文廣——百事通、南方傳媒、湖南電視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以及中央人民電臺。
曾經也有投資人問過樂視網CEO賈躍亭,智能電視國家規定只有國資才能運營,還有未來版權糾紛,公司如何應對?賈回答稱,樂視網已經與CNTV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具備參與互聯網電視的相關業務資質。洪波對此解讀稱:將自有版權影視作品,嫁接到CNTV平臺上播放,以廣電之名繞過“封殺”。
其實,小米盒子與華數傳媒已有合作,但并不是“唯一”合作,經由盒子界面,可以直接訪問搜狐、騰訊等其他視頻網站,于是,一場以消費者為導向的探索成了一聲嘆息。
對于牌照一說,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副會長兼副秘書長郝亞斌對《英才》記者坦言,不能說管的不對,但卻管的不科學。手機、電腦與電視越來越融合了,三屏合一了,如果仍以終端來發布牌照,未免有點兒牽強,這在國際上,也未曾有此先例。
“我的夢想是,互聯網不再有墻,不再有許可證。”洪波如此憧憬。
夢想與現實
盡管現實并不樂觀,但比起7年前盛大盒子的際遇,寬帶、視頻,游戲、應用商店乃至廣告模式,都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據奧維咨詢(AVC)預測數據顯示,2012年智能電視市場銷售量預計為1190萬臺,同比增長約為240%;零售額全年預計216億元,同比增長約為221%。
在智能電視產業鏈上,新一輪的造夢運動正在進行中。
在楊元慶心中,智能電視是“聯想PC+”的關鍵卡位戰,五年磨一劍。雷軍則對《英才》記者稱,未來的世界將是以手機為中心的,電視將是手機的顯示屏,手機將成為電視的遙控器。
另一邊,馬化騰與李東生再次握手,合作推出一款介于“電視與平板電腦之間”的新型智能終端“IceScreen”(冰淇淋);樂視網與創新工場以資本為紐帶,共謀超級電視。
但是,一位創維內部高管對《英才》記者稱,如果以傳統IT硬件思路做智能電視很難成功,因為缺乏上游支持,下游渠道也難給力,意指聯想智能電視正在遭遇“陣痛”。
其實,守城者與進攻者各有短板,只是,在產業鏈孵化的初期,應該如何互相借力?
騰訊的邏輯是,借由TCL的硬件制造能力,將QQ Service內核植入新型智能終端的同時,也將QQ視頻通信、騰訊視頻、QQ音樂、QQ相冊、QQ游戲等5大明星應用整合其中。介于“電視與平板電腦之間”,像是一臺小型電腦,卻又是TCL制造。
同樣,創新工場成為樂視致新股東(樂視網旗下子公司)的邏輯是,樂視致新可負責超級電視在內的硬件、系統軟件、Letv UI系統研發與銷售,而創新工場旗下有眾多移動互聯網應用項目,比如魔圖精靈、知乎、行云、點點等,都可能支持未來智能電視的人機互動。
盡管如此,除去政策風險,這仍是一場冒險者之旅。微軟、谷歌、蘋果都在智能電視上投入過高成本的嘗試。
谷歌TV,曾試圖改變用戶從Cox、Comcast等美國有線電視服務商那里獲得數十年的電視收看體驗,但是,難度實在不小;蘋果TV,寄望以一個封閉的iOS系統和旗下第三方網上應用商店——AppStore近乎苛刻的審核機制、以及消費者體驗極差的iTunes,來挑戰倡導互聯網“開放”精神的智能電視,也顯得舉步維艱。
創維集團總裁楊東文告訴《英才》記者,如今中國智能電視產業鏈有三大難:一在寬帶,二在人機互動,三在商業模式。
奧維咨詢(AVC)的調查發現,消費者購買智能電視的原因以功能更多、觀看3D為主,這凸顯消費者仍以性能跟價格為主要考慮因素,而且,還是以觀看視頻節目為主要訴求。相對的,智能手機中衍生的醫療、安控、金融、銷售等功能,并未被消費者充分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