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性思維的危害有多大?看看蒂森克虜伯就會明白。如果不能順應潮流有所改變,損失的財富何止千萬。
世界鋼廠巨頭蒂森克虜伯集團監事會于2012年12月10日通過了“2011/2012財年財務報表”。報表顯示集團凈損失約50億歐元,比上一財年增加32億歐元。由于沒有可分配利潤,集團決定該財年不派發股息。
對于一個年度持續經營業務訂單總額為423億歐元的企業來說,約50億歐元的虧損不能小視,更何況,這50億歐元中的一大半與支撐蒂森克虜伯多年的核心業務——鋼鐵有著莫大的關系。
蒂森克虜伯董事長海因里希·赫辛格承認,由于經營不善,該集團美國的鋼鐵業務在此財年虧損36億歐元。
在2011年1月赫辛格掌舵之前,擴張鋼鐵帝國版圖是蒂森克虜伯的既有路線。為此,前任掌門人埃克哈特·舒爾茨不惜在全球鋼鐵行業不景氣的當口,在巴西和美國各上馬了一座鋼廠,意欲通過增大規模獲得“世界最大鋼鐵生產商”的虛名。但實際操作中,預計為30億歐元的項目成本翻了三番。問題諸多的兩家鋼廠讓原先設定的運營方案無法實施,迅速淪為“燙手山芋”。
赫辛格上任不久,立即啟動了這兩家鋼廠的需求合作程序。據說,目前已經有包括安賽樂米塔爾、美國鋼鐵、浦項鋼鐵、美國紐柯鋼鐵、日本JFE、新日鐵住金、阿根廷鋼鐵生產商特爾尼翁和巴西鋼鐵生產商CSN在內的超過10家公司表露出合作意愿。
美國和巴西鋼廠并不是蒂森克虜伯要出售的唯一鋼鐵資產。2012年11月7日,歐盟批準了蒂森克虜伯將下屬子公司Inoxum以27億歐元的價格出售給芬蘭的不銹鋼巨頭奧托昆普集團的并購案。該項交易正是蒂森克虜伯“100億歐元出售計劃”的一部分。
這項計劃的目的,是力圖通過剝離旗下部分企業100億歐元的資產,達到資產優化的目的。為貫徹方案,在過去的18個月里,蒂森克虜伯始終沒有停止出售行為。其中包括,將金屬成形公司出售給GestampAutomocion公司;將Xervon集團出售給Remondis公司;為民用造船板塊尋找更多的資金,將激光拼焊集團賣給武鋼集團……多達七家的子公司被列入“100億歐元出售計劃”,其中不包括美國和巴西的鋼廠。
雖然蒂森克虜伯股份公司是一家1999年才成立的新公司,但合并雙方——蒂森和克虜伯,均是有著過百年歷史的老牌鋼鐵生產商。在德國,這家在世界500強中排名122位的企業,實際上就是鋼鐵的同義詞。而此次,“鋼鐵俠”出售鋼鐵業務,意義非同一般。
由于全球鋼鐵市場不景氣、鐵礦石大幅漲價等原因,繼續以鋼鐵為主要業務的商業模式顯然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在接手蒂森克虜伯后,赫辛格迅速調整了前任的經營方向,指出蒂森克虜伯不應該僅僅是一家鋼鐵企業,而要成為一個多元化的技術集團。弱化鋼鐵板塊所占比率正是凸顯這一特色的最直接辦法:“資金必須被投入到能夠創造更大價值的地方,未來將根據三個標準進行評估,包括增長率、利潤率及資本效率。”
在2012年10月底的一次內部會議上,赫辛格明確提出將“30%”作為今后蒂森克虜伯鋼鐵制造業務的份額指標,“今后,我們應該更多思考,少做體力活。”
盡管各項出售業務尚未收尾,但是短短兩年,赫辛格成績初現,已經把蒂森克虜伯的業務調整為材料和技術兩大領域共七大業務單元,主要涉及鋼鐵、電梯、機械零部件、工廠技術等。
在赫辛格的未來計劃中,將蒂森克虜伯打造成“更小而更精”的公司是這次調整的最終目標。更小尚待觀察,更精已漸成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