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到歲末年初,又到一年匯報的時候,中投的成績單會是如何呢?
海外投資在2012年將實現盈利,中投公司副總經理汪建熙在近日對中投的業績給出了肯定的回答。作為全球十大主權財富基金之一,中投的一舉一動始終備受矚目。
主權財富基金都面臨著雙重挑戰,既要找到高回報率的投資對象,又要應對將收益轉換為本幣時,部分收益會蒸發的風險。這是因為,他們的許多投資都是以美元計價的,而他們的本幣對美元卻已升值。
這其實是一個悖論,你只能選擇硬幣的一面,中投的選擇是:穩健。
圖穩健
2012年,中投的投資越來越穩健。11月1日,中投國際通過其全資子公司購買英國希思羅機場控股公司10%的權益。機場投資大都是投資大、收益穩,但要指著機場投資獲得快速、豐厚的回報,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就在年初,中投公司通過其全資子公司購買了管網覆蓋整個倫敦的英國泰晤士水務公司8.68%的權益。看來投資巨大但收益穩定的公共事業項目,似乎正在成為中投的最愛。
更有消息稱,中投將在英國最重要的寫字樓市場倫敦金融城(City of London)成為房東。中投打算斥資2.5億英鎊買下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英國總部大樓,它每年產生1430萬英鎊租金,這項交易將意味著中投公司首次進入英國直接所有權寫字樓市場。
與此同時,2012年6月5日,中投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樓繼偉與俄羅斯直接投資基金首席執行官德米特里耶夫簽署了“中俄投資基金管理公司正式成立及其基本原則的備忘錄”,標志著合作基金的全面啟動。
中俄投資基金以有限合伙制形式設立,進行商業化運作,目標募集規模為20億—40億美元。其中,10億美元由中投公司及其相關方出資,10億美元由俄羅斯直接投資基金出資,剩余資金將向第三方國際投資者募集。新公司成立不久就出手了,中俄投資基金做出的首筆聯合投資是約2億美元購買俄羅斯第二大林業企業俄羅斯森林產品公司(Russia Forest Products)的少數股份。
中投的投資之穩,甚至到了在投資手法上也尋求安全的地步。2012年11月9日,中投國際通過全資子公司購買Wadge HoldingsLtd.發行的可轉換公司債券,該債券可轉換成俄羅斯鉀肥公司的普通股,如行使轉換權,持股比例最多不超過12.5%。可轉換公司債券是“進可攻退可守”的安全投資方式。
堅持將投資組合保持高度分散化原則,使得在經濟步入蕭條時期的中投公司有能力壓低自身所面對的風險。
同時,中投也越來越傾向于自己“主動”選擇項目,而不是簡單的“外包”了。這倒不奇怪,在中投的業務版圖中,各個部門分工其實還是很明確的,股權策略投資部負責以積極方式投資公開市場股票,投資方式可選擇自營或外包。
負收益?
有買就有賣,金融資產就是被“沽空”的代表。
2012年9月,中投出售了其所持的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的多數股份,此舉被外界看作是這家主權財富基金減持全球金融機構股份的整體戰略的一部分。2009年貝萊德同意收購巴克萊國際投資管理公司(BarclaysGlobal Investors)時,中投購買了貝萊德3%的股份,價值大約10億美元。全球金融危機期間,貝萊德的股價沒有像其他金融機構一樣遭到嚴重沖擊,因為它沒有杠桿化其資產負債表,也沒有涉足損害投行的自營交易,因而該筆交易可以看作是“獲利”。
然而,中投在此前的其他投資大都因“浮虧”遭遇“詰問”:中投在很多上市公司的投資蒙受損失,例如對資產管理公司黑石(Blackstone)以及投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股份的投資均令中投損失慘重;由于大宗商品價格下滑,中投在自然資源企業的投資亦受到打擊。
早在成立伊始,中投的戰略目標就很明確:公司的經營宗旨是持有、管理和投資其受托資產,在可接受的風險范圍內,努力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然而,生逢亂世,中投從一開始就幾乎被吹亂在金融風暴中了。其前期投資于海外金融機構,均出現巨額浮虧,飽受輿論指責。此后,由于全球金融危機繼續惡化,中投一直怵于投資金融資產,反而更青睞于股權直接投資,包括實物投資,如參股海外資源類資產等。不過資源類資產也沒有讓中投輕松幾天,所以現在中投轉向更為穩健的基礎設施、公共事業等投資領域也就不足為奇了。
問題是,收益率顯然伴隨著穩定性而走向下滑趨勢,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該如何是好呢?
數字不說假話,中投《2011年年度報告》顯示,受全球經濟復蘇緩慢、歐債危機等負面因素影響,2011年中投境外投資業務收益率為-4.3%,繼2008年出現-2.1%的收益率后,再度出現負值。而2009和2010年,中投境外投資年度收益率均為11.7%。
中投公司新聞發言人王水林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2011年是中投公司進入滿倉運作的第一年,與世界上其他大型主權財富基金、機構投資者一樣,中投公司境外投資業績也受到整體市場下跌的影響;加上中投公司長期資產中對金融、資源能源等周期性行業投資占比較大,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和投資項目大多尚處于投資期,一些對能源資源等領域上市公司的直投項目市值出現較大波動。
顯然,尋求更穩定的投資,放棄短時間的“快錢”是中投的不二選擇。
“用人荒”
專業投資人才的不斷流失是中投面臨的一大難題。
當然,有人走就有人來,人來人往是一個商業機構再正常不過的現象了。但中投的人走得很頻繁,2011年中投副總監級的離職包括私募股權部郭京平、直投部門鄭曉薇和負責礦產直接投資的鄒飛;2012年也好不到哪里去,中投公司地產部門負責人吳旭峰離職,地產部門為中投私募股權部下屬部門,與其先后離職的還有地產部門董事陳旌蕾。隨后,《華爾街日報》又爆出中投歐洲私募股權投資部門高管劉嘉霖(Collin Lau)已決定離職。
“其實,很多人來到中投有兩種心態,一種人是現在的市場環境不好,畢竟在國家隊的懷抱里可以非常安全,而且對于很多供職于國內金融機構的人,特別是以前做賣方或者乙方的很多從業人員來說,進入中投可以說是改變自己從業環境的不錯選擇。”一位接近中投的金融從業人士說。
這種“騎驢找馬”情況下,中投其實很難從一些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地方招到滿意的人才,而即使是現有的人員,一旦遇到條件更好或者更富有挑戰性的工作機會時,往往也會舍棄在中投的工作,而且“這里的投資氛圍和工作環境與純粹的國際性金融機構之間還是存在著很大不同的”。
“另一種情況是,有的人把中投看作是仕途的一條捷徑,畢竟在中投,決定地位的不僅僅是工作能力和業績,這里的評判標準和晉升途徑都是政府式的。”
前述人士認為在這種情況下,“真正打算做事情的人對中投多少有些忌憚,雖然中投也在努力向專業的主權財富基金的方向發展,但有些從開始就帶來的問題,要解決也絕對不是一蹴而就的。”